在上一篇文章中,笔者和大家谈了建国初期中国各省区划调整的一系列故事,比如河北省和山东省,四川省和云南省等。今天来说说河南省和安徽省的区划调整。建国初期,河南省永城县曾划入安徽省三年多。直到1952年,永城县才归还河南省。为什么会这样?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首先需要说说河南省、安徽省等省份的形成。河南省和安徽省属于中部省份,在13世纪。北方元朝崛起后,先后消灭了金国、西夏国、大理国等一系列政权,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但由于疆域的扩大,唐宋时期所用的州县两级划分,对元朝来说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到了元代,在金国推广书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中书省,简称中书省。

元朝将全国分为10省,如河南省江北省、四川省等。但是元朝的行省问题很多,区划也有问题。所以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元朝行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等省份都是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的。在中国的区划过程中,当时有一个传统。由于交通限制,山、河、湖等。通常被用作边界。

比如河南和河北,山东和山西,湖北和湖南,广东和广西。由于明代有两个都城,所以出现了南直隶、北直隶的说法。其中南直隶包括安徽和江苏。清朝建立自己的统治后,南直隶地位下降,改为江南行省。康熙年间,针对江南省的许多问题。江南省分为江苏省和安徽省。

至此,江苏省和安徽省的轮廓基本形成。当时永城县隶属于河南省贵德县政府,即商丘市的前身。当时河南各地的地名都很有文化,比如怀庆府、张德府等等。在地质构造上,永城县与砀山县、萧县基本相同。所以有“茫荡朝北,惠水在南,淮徐在东,梁宋在西,两江关于闭门,西楚咽喉危矣”之说。虽然城市的地图是局部的,但它是豫东的门户”。

在和平时期,这样的分区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进入战争时代是另一种模式。1912年,统治了200多年的清朝灭亡后,我国进入军阀混战的局面。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抗战的发展,日军占领了河南、安徽大片地区。但是,在这些地区,逐渐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根据地。

20世纪40年代以后,由于作战的实际需要,永城县又分为雪峰县、雪窝县、雪上伯县。分为三个县,每个县有一个小的管辖区。转眼到了1949年,随着中原的解放,撤销了三个县,重新建立了永城县。按道理,永城县应该归河南省商丘区管理。

但由于当时交通通讯手段有限,再加上剿匪的实际需要,永城县划归皖北行署。当时安徽省分为皖南和皖北两个行政区。行政区域属于建国初期的一种划分方法。除皖北、皖南行政区外,还有旅大行政区、苏北行政区等。当时永城县隶属皖北行政区苏仙区管理。

属于五六十年代的一种划分模式,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但是管辖面积比较大,相当于两三个地级市,比如河南省的郑州地区,陕西省的榆林地区等等。20世纪50年代初以后,随着大规模战争的结束,中国进入战后重建和经济发展阶段。过于复杂的区划不利于经济发展。因此,1952年撤销皖北、皖南行政区域,重新并入安徽省。

同时划给安徽省管理三年的永城县,归河南省。此外,砀山县、萧县归还江苏省。至于砀山县和萧县,第二次纳入安徽省,那就是后话了。以后的文章,作者会慢慢和你聊。我们继续说永城县。永城县归河南省后,属商丘区管理。50年代末,商丘地区被临时撤销,暂归开封地区管理。

当时一个特区下辖20多个县,管辖范围过大,其实也不全是好事。因为当时交通通讯水平有限,比如召集各县干部开会。距离远的干部可能需要提前2天出发,否则到不了。因此,1961年重新设立商丘区,永城县继续归商丘区管理。上世纪60年代末,特别区全部改称区后,永城县划归商丘区管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永城县依托自身各方面的优势,发展迅速。1996年晋升为县级市。1997年,商丘改为地级市后,归商丘市管理。永县级市的发展越来越猛。21世纪,永县级市已晋升为省级市。中国关于区域分工调整的故事还有很多。以后的文章,作者会慢慢和你聊。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