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

  鲁迅讲过一个故事,说有家生了男孩,抱给客人看。客人们纷纷说祝贺讨喜,主人高兴之际馈以各种礼物。不成想,有个客人竟然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结果自然是遭到一顿痛打。这个故事跟《局外人》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某档相亲节目的一个场景记忆犹新。一位帅气男佳宾被漂亮女佳宾相中,主持人问他接不接受。正当大家满心期待时,他却含含浑浑地说可以先慢慢了解,场面一度非常尴尬。主持人曾评价这位男佳宾说:他内心比较善良,考虑别人比较多(大意)。这位男佳宾是不是也可算个“局外人”?

  鲁迅的意图很明显,即讽刺人的虚伪,指出说真话的不易,讨伐世道人心,只是他笔下的客人不合常情,难以让人认同。加缪的《局外人》则将哲学思想融入小说,通过揭示现实生活的荒谬,高度肯定自由意志,向既有社会秩序和法则发出挑战。他笔下的小说主人公具有虚无主义英雄的悲剧色彩,无论是从道德上还是情感上都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至于那个现代相亲故事,则可证明“局外人”这一形象的普遍性、广义性,以及它的不合常理和不近人情。

  小说里有件细思极恐的事,就是每个人一定意义上都是“局外人”。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主观里,而对他人漠不关心,甚至施以逻辑诡辩、道德绑架等以使之顺从,包括检察官、法官、陪审员这些应当代表社会正义和良知的人。他们不过在例行其事,根本没想过是草菅人命。即使是神父、女友以及其他友人,他们也不过遵从各自的信仰和欲望而已。正是由于人们荒谬地无视真实,甚至破坏真实,主人公才一步步被推向局外,直至死亡。这何尝不是局外人对个体的一场集体谋杀?

  读《局外人》,能感受到真情实感的可贵和主人公对某种真实的忠诚。对于这种真实、这种忠诚,我们可能不认同,甚至鄙薄它、反对它,却不能无视它。它所代表和体现的是人之为人的某种底线,即尊重每个个体的真实意愿,用孔子的话讲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说主人公对于一切都感到虚无,而只相信确切和瞬间,他从不伤心绝望。因为“这是妈妈的一个想法,她常常说,到头来,人什么都能习惯。”这看似简单平淡的生活经验,其实也是对真实意愿无从正常表达的一种无奈。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