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由介词“于”引出的差错

闵 成

“于”本是个古汉语介词,现代还在使用,一般容易理解,不会出错。但其中表示被动的“于”,用或不用,意思正好相反;表示所从的“于”,前后成分的内容,必须互相照应,如果大而化之,不加注意,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失误。下面举李存葆先生散文中的两个例子进行辨析。

人们的故土情愫并不决定地理位置的远近,有时离故土愈远情丝愈长。(《祖槐》,见百花文艺出版社《跨越百年的美丽》第62页)

这段话的意思,读来很不顺畅,主要原因是脱漏了一个“于”字。一般说来,人们对于离得越远的事物,越是不会去想它。但李先生在上文所说的“人们的故土情愫”却正好相反,离得“愈远情丝愈长”。这是什么原因呢?李先生没有直接回答,只交代说:它跟地理位置的远近没有关系。这里要表达的,是“情愫”受不受“地理位置”影响的问题,而不是“情愫”决定“地理位置”的问题。所以“决定”的后面必须加上一个“于”字,或者把句子变成被动式,改为“并不由地理位置的远近所决定”,才讲得通。

然而,人类能够造出一座起人类沉疴于霍然、挽地球生态于艰厄的“通天塔”吗?(同上,第72页)

上面这段话中,有两个并列的结构:“起人类沉疴于霍然”和“挽地球生态于艰厄”。后面一个比较好懂,前面一个就不知所云了。

我们不妨举一些类似的例子来析:

拯民于水火

解民于倒悬

起先人于地下

挽狂澜于既倒

这四例中的介词“于”,都可以翻成现代汉语“从”,解释时,应当把“于”字跟后面的名词性词语组合成介词结构移到前面来讲述,如:

把人民从水火之中拯救出来

把人民从倒悬的困境中解救出来

让死去的先人从地底下复活过来

把决堤而出的狂澜从奔腾横流的状态中挽回正道

以上四例,有一个共同之处,即介词“于”前面的动词“拯”“解”“起”“挽”,必须能与后面的名词性词语“水火”“倒悬”“地下”“既倒”互相搭配和照应,在意义上才讲得通。按照这个原则,我们再来看一下李存葆先生散文中的两个结构:

“挽地球生态于艰厄”,可以解释成“把地球生态从艰厄中挽救出来”。“挽”和“艰厄”是能够搭配和照应的。但“起沉疴于霍然”呢?“沉疴”是指长久危重的疾病;“霍然”是形容疾病迅速消除。“起沉疴”就是把重病治好,恢复健康。既然“沉疴”已“霍然”而愈了,还要“起”它干什么呢?所以“起”和“霍然”是不能搭配和照应的,而且将“起沉疴于霍然”翻成“把沉重的疾病从霍然中治愈”,也根本不成话。看来这是个死句,就像沉疴成了绝症,连治都没法治了,只好删去。

2007-05-30选自《咬文嚼字》2003年第3期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