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惯用语谈趣

黄今许

惯用语”属熟语范畴,由定型词组构成,具有独特的入木三分的表现力。它的形成多有来历,有时夹带着耐人寻味的趣闻轶事。兹举一二,以为谈助。

“戴高帽”

我国从古人们就爱戴高帽儿,(楚辞·九章·涉江》有句云:“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冤。”屈原描写自己的帽子之高几与云霄相切。帽高则威严,这大概是人们喜欢它的原因所在。后来乡言俚语用它来比喻对人说恭维话,拍对方的马屁。此语大概始行于清中叶。程畹《潜庵漫笔》中,有段非常生动而幽默的记述。

有位座主的两个门生外放担任地方官,这天,他俩一起前来向老师辞行。桃李门墙,自然有说不尽的依依惜别情。在告别时,老师还握着他俩的手,谆谆告诫说:

“当今老实人吃亏,说假话耍花架子的吃香,凡事给对方送顶高帽子,最为紧要。切记!切记!”

“老师所言极是,弟子谨记在心。现今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有几人哉!”一位门生赶紧鞠躬如也地答道。

老师听了,不禁喜形于色,手舞足蹈起来。

两个门生辞出后,一个抿着嘴巴笑对另一个说:

“高帽子己送出一顶了!”

有其师果有其徒!真是此妙不可以言传!

“灌米汤”

“灌米汤”云乎哉?“米”与“迷”谐音,义与“灌迷魂汤”近似;前者婉而约,后者露而俗。它说的是花言巧语让对方听了飘飘然,忘乎所以。好话人人爱听,好话人人会说,鼓动两片薄唇,便讨得对方欢心,何乐而不为?然而,也有灌了米汤,却自讨没趣,马屁拍在马腿上,结果挨了一蹶子。

话说1864年7月19日,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终于率领湘军攻陷了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南京),为清皇朝“剿灭”太平军立下汗马功劳。曾国藩被封一等侯爵,曾国荃被封一等伯爵。喜讯传开,那些趋炎附势、攀龙附凤之徒,竞相献祝词,进贺诗,为之歌功颂德,惟恐不及。

曾国藩在政治上虽是镇压太平军的罪魁,然而,此公个人的道德文章却为很多人所钦敬。据说蒋介石也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一部《曾文正公家书》,是一刻也不离身的。当曾氏收到雪片般的祝贺诗文时,他并无飘飘欲仙的样子。他唤来书记官,吩咐将所有诗文抄誊一过,然后装订成册。当书记官递过这一巨帙时,曾氏不禁拈髯微笑,亲自濡墨挥毫,不紧不慢地为此卷题签。

你道,此书签题的什么字?是“鉴诫录”,还是“励志篇”?围在四旁的人们都瞪大眼睛等着瞧。什么都不是,赫然入于众人之目的竟是“米汤大全”四个大字!

噫!超人之想,清醒之意,确非凡夫俗子所能料及!

“摆架子”

清人顾铁卿在他的《清嘉录》中有段记载:“杂耍诸戏来自四方,各献所长,以娱游客之目。如立竿百仞……两人裸体相扑,谓之‘摆架子’。”由此可见。所谓“摆架子”,就是古代“相扑”这种杂技。如今咱们中国已经失传,而日本人却把它继承过去,成了他们的“国技”。

你看,两个肥胖成肉垛子的彪形大汉,全裸着身子(只有私处掩一片布条子),叉开双脚,微俯上身,瞪着大眼虎视对方,那架势确实吓人;甭说扑,光压就能把你压成肉饼。就因为相扑的架势吓人,所以人们就借它比喻装腔作势显威风。

“跑龙套”与“耍猴儿”

纪晓岚(昀)是有清一代文学大家,著作等身。其诙谐、幽默也著称于时,连乾隆帝也为之胡卢绝倒。

他往往涉笔成趣,出语寻常而深蕴哲理。传说他曾为京师一戏馆写了一副脍炙人口的长联:

上联云:“尧舜生,汤武净,五霸七雄丑脚耳;汉祖唐宗,也算一时名角,其余拜将封侯,不过掮旗打伞跑龙套。”

下联云:“四书白,五经引,诸子百家杂曲也;杜甫李白,能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都是求钱乞食耍猴儿。”

这副长联道尽戏台上重现之上下古今、人间百态。洋洋洒洒,语俚而意蕴,倘非大手笔,岂能臻此佳境!

大概就是在纪氏以后,其中摇旗呐喊的“跑龙套”,就成了人们用来比喻寄人篱下,干些无足轻重的事情;而玩把戏的“耍猴儿”又被用来比喻戏弄人。

2007-09-12选自《咬文嚼字》98年合订本第4期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