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最难忘的一句歌词(三则)

读你千遍

纪 梅

第一次听到《读你》,是在一台电视节目中。当时一对小有名气的夫妇,把费翔唱红的这首歌演绎得声情并茂,荡气回肠。“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这新鲜、生动的比喻,甜蜜、坚贞的誓言,让人听后,如饮甘霖。

耐人寻味的是这个“读”字。读,是一种视觉行为,它的对象本该是文字,至多是画面,而在费翔演唱的歌曲中,却上升为人——是热恋中的情人,是相濡以沫的伴侣。这种出其不意的组合,让歌词充满了冲击力。词作者把挚爱的人比作诗篇,比作经典,比作浪漫的季节,比作美丽的句点。一连串的比喻扑面而来,于是“读”得酣畅淋漓,异彩纷呈。这是一种欣赏,一种默契,“读”的过程是爱的过程。只有心心相印、灵犀相通,才能“读懂”对方的每一个表情,每一种感觉,每一款心曲。“读”,真是神来之笔。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这一句写尽了古往今来多少地老天荒、两情久长的传奇故事,印证了多少生死不渝、白头偕老的美丽现实!它让人油然升起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对爱人的热烈思恋,对生活的无限憧憬。《读你》,我心中的歌。

“三百六十五里路”

袁 诹

一首《三百六十五里路》,全让反复咏叹的“三百六十五里路”覆盖了。作为音盲的我,此歌其他许多乐句都不会唱,唯独这“三百六十五里路”不仅听得清,记得牢,哼得像,而且还自以为颇能领略其中奥妙。

“三百六十五里路”是抒情主人公的抒情对象,象征着他的人生轨迹,既代表他走过的一段路程,也代表他度过的一段日程,既是空间概念,也是时间概念。“三百六十五里路”作为一个意象,贯串全歌,时空交错,成就了一种迷离扑朔的错综美。

作者看准了三百六十五这个数字在时间上的联想意义,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三百六十五里路”这个意象,从而使“三百六十五”成为时空之间可以灵活扳动的“道岔”,时空概念的转换从而也得心应手。

“三百六十五里路哟”,分明是说行程,“越过”的却是“春夏秋冬”;“三百六十五里路哟”,分明是说空间,而“岂能让它虚度”的却只能是时间。“三百六十五里路哟,从故乡到异乡”,是路程,是空间;“三百六十五里路哟,从少年到白头”,是日程,是时间。其实,日程与路程、时间与空间本来就密切相连。每个日程安排着路程,每一段路程占据着日程。空间改变总离不开时间改变;反之,时间改变也总免不了空间改变。

故乡异乡,少年白头,一个个“三百六十五里”,一个个“三百六十五日”,这就是人生。朦胧的星辰,遥远的路途,万丈的雄心,渐去的时光,执着的追求,漂泊的日夜,忍受寂寞,饮尽孤独,都是为了梦想、理想。所有这一切,给抒情主人公的人生染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让人不由得想起逐日的夸父、行吟的屈子……

品味“风雨”

丁蝉蝉

周华健有一首歌,叫《风雨无阻》,是歌颂爱情的坚定的。“提着昨日种种千辛万苦,向明天换一些美满和幸福。”——其实这更是对人生的一种概括。每当我轻轻地唱起它时,总觉得在漫漫长途中,有了更多的顽强和坚持的理由。

一个“提”字,多么形象。“千辛万苦”,本是一种抽象的概括,因为有了“提”字,顿时便产生了质感,一切都能心领神会。面对“千辛万苦”只用一个“提”字,而不是“背”,不是“扛”,不是“拖”,则展示了一种人生态度:举重若轻,轻松平和。这是何等可贵的超然和洒脱啊!

一个“换”字,多么沉着。谁不渴望幸福?然而,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幸福”是要靠“千辛万苦”来换的。轻轻着一“换”字,点明了清醒而深刻的生活信条:一切要靠自己努力。没有乞求,没有怨艾,“换”字闪烁的是信心和力量。

歌词中的“一些”,同样是值得品味的。“千辛万苦”,说“千”道“万”,前面再加“种种”,未免有叠床架屋之嫌,但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苦心:这是为了和“一些美满和幸福”形成强烈的对照。前面是“种种”,后面是“一些”,显然是一次不等价交换,辛苦大于幸福。明知不等价,仍然“换”得无怨无悔,这是何等可贵的恬淡和从容啊!

我想,这正是这首歌的力量所在。

2007-05-29选自《咬文嚼字》2003年第2期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