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我们都高估了智商。
  • 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最重要。
  • 学习效率高的人往往有读书的习惯。
  • 是累积的习惯筑起了差异的高墙。

曾经在知乎上看过一篇文章说,决定孩子未来学习成绩的是专注力!什么是专注?是孩子在幼儿期需要养成的好习惯。对于有学龄前儿童的父母来说,越早知道这一点越好。

我们都高估了智商。

前1%的学生靠的不是天赋,也不是努力。真正的决定因素是习惯。

很多人对学习的理解是这样的:

在他们看来,每天上课睡觉,打游戏,然后考前翻翻书,最后90%是高天赋,认真听课开夜车成绩最多60%到70%是低天赋。

在他们看来,面对同一个问题,一眼就知道一秒意味着天赋高,苦苦思索迷茫意味着天赋低。

在他们看来,天赋完全由基因决定,与生俱来,不可逾越,永久保留。天赋低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弥补这种差距。这是天赋和勤奋的力量。

然而,这是一种肤浅的学习观。

天赋是有差距的,这种差距对学习的作用也是存在的。我并没有完全否认天赋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数人都高估了这种纯粹天赋的重要性。

虽然很多人会用身边一堆有天赋的听说例子来反驳,然后说“智商差距是存在的”,但是请注意,并不是说“差距不存在”,而是高估了差距的智商部分,而隐藏了习惯性部分。

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最重要。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人才”,其实应该叫“伪人才”。

那些让“学神”事半功倍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两类: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两者的作用是如此广泛和隐蔽,渗透到学习的每一个细节,这是一种“天赋”的错觉。

学习习惯有多重要?

一个学习习惯不好的人,可能从小就缺乏纪律性,更有“放弃无聊的事情去娱乐”的体验,所以突触的建立让他习惯于从中获得快感,适应高刺激的事物。

一个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可能会受到更好的教育。他从小习惯了枯燥的钢琴、舞蹈、书法、绘画,所以追逐刺激的经验比较少,适应兴奋度低的东西,更习惯于在无聊中坚持。而随之而来的好成绩正面鼓励了这种亲和又无趣的习惯。

-所以,

同样是刷书时枯燥的章节。前者更倾向于在低刺激环境下分心,在随时袭来的分心思维中走走停停两个小时,勉强推过这个坎;后者更倾向于集中,二十分钟就能推出来。

同样,前者在课堂上接收信息,刺激阈值较高,在低刺激信息流中更容易随时“滑”向记忆中的高刺激事物,比如做关于昨天比赛的白日梦或者和女神约会;门槛较低的后者更容易适应低刺激信息流,从而进入状态。

事后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天赋和智商。

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前期可能生活在慢节奏的教育环境中,体验到延迟学习到沙漠的快感,所以突触的建立使他习惯了拖延;

相反,有好习惯的人,可能在每一次立即行动后,都会获得巨大的回报,所以这种正向刺激的积累,使他们形成了不拖延的习惯;

-所以,

同样,在课堂上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问题,前者更倾向于打算拖到课后消化,然后开始一点小差事,后者更倾向于直接直接解决问题。

结果前者不仅课堂上完全浪费时间,而且课后还要花两倍的时间以更低的效率消化,造成极其可怕的时间损失(其实这也是答辩大学学习效率低的主要原因);而后者可以在课后自由提升一个马平川刷牙的熟练程度,可以增加三四倍的有效学习时间。

事后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天赋和智商。

学习习惯不好的人,前期可能缺乏挑战困难的教育,所以更习惯放弃。

学习习惯好的人,在一个个完成的难题中获得成就感,所以更习惯于坚持。

-所以,

也是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前者可能会因为害怕困难而放弃,认为没有必要去研究这么难的问题。而后者则会认真学习,然后干掉大BOSS,激增一波经验值,在滚雪球的挑战和成就感中达到越来越高的境界。

事后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天赋和智商。

越学越适应学习。你越是在“放纵/学习”的艰难抉择中选择后者,你对后者的突触建立就越强,下次选择继续学习就越不痛苦。

所以我一直觉得那些说“能努力也是天赋”的人,要么是想的太简单了,要么是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学习效率高的人往往有读书的习惯。

我知道很多人会举XXX每天回宿舍打游戏,成绩还是前十等等的例子。所以,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另一个因素——思维习惯。这个因素更重要,同时也更隐蔽。

思考有多重要?

当我们接受一种新的经验或新的理论时,我们对它的认知往往取决于它与已知经验或理论的比较和联系。

比如,当我们看到一块由几根木棍支撑的木板时,我们会立刻认定这是一张“桌子”,因为后天我们看到的所有具有相似特征的东西都被我们归类为“桌子”,所以这类物品就与“桌子”这个词联系在一起。即使我们没有见过面前的桌子,凭借着它与这类事物极其相似的特征,我们也很容易认出它的模式,认为它会像这一类下的所有事物一样,被认定为具有“桌子”的分类。

对于这种思维习惯的获得,阅读习惯的培养是后天教育的重要途径。

书有两个作用,一是提供经验,二是传授理论。

一个爱看小说和新闻的孩子,通过这种可以尽快提升自己经验的阅读方式,在早期可能已经积累了比其他同龄人早得多的经验,而人们总是倾向于从已有的经验中总结出理论。这个过程就像核裂变释放中子一样——物质体积越大,中子碰撞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个人的经验越丰富,他就越有可能突然从经验中获得总结理论/联系的灵感。面对新知识时,更容易举一反三。

一个爱看科普杂志或者浅薄理论的孩子,更容易养成接受外来理论,整理已有经验的习惯。同时,从过去的经验中梳理出理论的成功案例,很可能激发他们进行价值观的思考,并形成强烈的思维倾向。

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学习效率高的人,你很可能会发现,他们年轻时或多或少都有读书的习惯。无论哪种阅读,都有可能产生精神上的愉悦。而这种愉悦感会成为一种宝贵的早期正向激励,会让他们爱上吸收外部经验/接受外部理论,或者在开始看到一个难题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去思考和琢磨。他们也可能会爱上特定的领域,比如数学/物理/天文/历史。所谓兴趣,很大程度上也是后天获得的。兴趣对一个人学习的作用不言而喻。

是累积的习惯筑起了差异的高墙。

上面列举的每一个具体习惯,都只是习惯、天赋、努力、环境、经验、方法等诸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一个人可能只需要拿十分中的五分,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一个十分之七八的“天才”也会有两三个缺点。但总的来说,从根本上决定学习效率的是后天养成的习惯。

无数的学生,基于他们的成长习惯,积累的点滴经验,复杂的成长环境,不同的个人经历,参差不齐的天赋和主观能动性,分布在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学生身上。

前1%的那些同学,要么在天赋、习惯、方法、努力上很突出,要么一般,很好。那些在这个分布最右边的人通常在所有变量中至少达到“优秀”的水平。

我曾经认识一个高考省级状元,她综合了顶尖的天赋、极强的策划能力、最好的教育资源、从小刻苦的天赋训练、对特定科目的热爱、每天6小时的准确睡眠时间表等优秀因素,让她取得了前几名的成绩。

我从不否认天赋的重要性。智商造成的能力差距确实存在。

但是,你的归纳能力再高,也比不上爱读书的孩子积累可观的经验和理论存量。你的反应速度再快,也比不上一个意志坚强的孩子听课从不走神的耐力。你的工作记忆再强,也比不上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能轻松专注两个小时的好习惯。

无数的习惯,像坚固的墙壁,从小就在钢琴绘画和电子游戏之间;介于数学启蒙文学的经典和文笔酷炫无脑的网络漫画之间;在巧妙的引导和鼓励与粗暴的鸭馅之间;在科学言行和过度溺爱之间;在周游世界博览群书和无所事事之间,在从小热爱推理、编程和游戏和购物之间;在一贯的三好学生与跌宕起伏之间,在竞赛班的璀璨灯光与普通班的嘻哈玩法之间…悄然建立。

等你发现这一切的时候,普通人和学霸、学神之间高耸的壁垒,是无形的、不可逾越的壁垒,残酷地把强者和弱者按顺序隔开,无法逾越。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