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习俗中,春节是最古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鞭炮烟花震天响,热闹非凡。人们认为这会使他们更有趣。那么,放了这么多年的鞭炮,你知道为什么春节要放鞭炮吗?让我们跟随边肖去看看春节放鞭炮的起源吧!

春节放鞭炮的传说:

(1)赶走年兽。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森林里有一种非常凶猛的野兽,叫“年”。每年腊月初一,它就出来对着人和牲畜吼叫。当时没人能制服它。为了避免“年”的灾难,人们不得不在除夕夜杀猪宰羊,好填饱肚子,以免伤害人畜。

在农历十二月的除夕,人们会忘记杀猪宰羊来纪念年。“年”来了,它们就大叫着要吃人。人们只好关上大门,爬到竹楼上躲起来。年挨家挨户地走着,四处游荡,寻找可以吃的东西。当它看到无处空空时,一无所获,忍不住愤怒地狂吠。这时,附近一栋竹楼起火,火势凶猛,竹子噼里啪啦作响。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得逃回森林。

躲在楼上的人发现了这个秘密。后来,在腊月的除夕,他们砍了许多竹子来烧。当竹子劈啪作响时,年被吓跑了。同时,人们还发现“年”是一种鲜红的颜色,于是就把红木板染成红色,挂在大门两侧。这是标志。鞭炮和纸发明后,鞭炮取代了鞭炮,红对联取代了批符号。

(2)驱逐“山魈”

俗称“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来放鞭炮,据说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代深山里凶猛的独角鬼,但它最怕噪音,所以人们用燃竹的爆炸声把它吓跑。有了火药,人们用火药填充竹筒制成鞭炮,再用纸制成筒,也叫鞭炮或桶。

鞭炮,就像符涛和春联一样,最初是用来赶走恶灵和鬼魂的。到了南北朝时期,过年放鞭炮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习俗。这一习俗在《荆楚年谱》中有记载:“正月初一为三元节。月尾鸡鸣,庭前放鞭炮烧草,以除山魈邪魔。”这也是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的原因。于是,“鞭炮”一词的本义就是燃烧竹子,爆炸。

火药发明后,人们就不再烧竹子了。取而代之的是硝石、硫磺、木炭等。被装在竹筒里焚烧,导致了“爆炸战”。然而,人们直到今天还在使用“鞭炮”这个名字。

到了宋代,人们用纸筒代替竹筒,装上火药,制成了暗藏药线的新式鞭炮。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使用这种方法,但它在工艺上有所改进,在图案上有所翻新。宋代有人用麻杆串纸鞭炮,称为“枪编”。那串鞭炮之所以叫“鞭炮声”,是因为它的声音持续时间长,像人扔鞭子发出的声音一样清脆。

明清时期鞭炮的种类更多,燃放鞭炮的时间也不限于除夕凌晨,从除夕开始,到午夜达到高潮,俗称“迎神”。这个时候,无论贫富,都要放鞭炮。李嘉瑞《北平风俗分类》引用《湖田录》说:“京师人口稠密,天下第一等。富有的家庭购买成千上万的鞭炮,并把它们烧成灰烬。如果你很穷,你会发现很难吃饭。求人就爆几次,烧一柱香。除了早些年的鸡毛蒜皮,过年的蒸,这个习惯都差不多。”清代谢文乔的角门贺年词中:“一夜鞭炮声,盛帝京来烟火,三更珍宝银花闹,六道乐升级。”反映了当时北京放鞭炮的场景。

近年来,作为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许多地方相继改变了春节期间城镇禁止燃放鞭炮的规定。我个人觉得应该给广大市民放烟花爆竹过年的机会,商量一个解决办法,不能“一刀切”吧?春节因为鞭炮而非常热闹。当除夕午夜的新年钟声敲响时,举国沸腾,烟花鞭炮齐飞,矜持的中国人融入了狂欢的世界。中国人在灿烂的烟花和满地的红色纸屑中度过了一个繁荣的中国年!!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互联网。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