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发报(西部开发报记者名单)新华网客户端2017-06-06 16:49:11

近日,笔者来到位于贵州省岑巩县平庄镇后坪村的向太养殖专业合作社茶薪菇种植基地,看到所有的大棚排列整齐,大棚里收菇的村民正在忙碌着。

“自从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我们家再也不用出去找工作了。我们能在家挣钱,照顾老人和孩子,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正在大棚里采蘑菇的村民杨同举告诉笔者。

为发展壮大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切实解决村级集体经济中的“空空壳村”问题,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去年4月,岑巩县大胆启动“515破壳富民工程”,即由县财政为全县129个行政村各拨付专项资金5万元,支持每个村成立合作组织其中,贫困村将配套专项扶贫资金50万元。以“一体化开发扶贫”的模式,通过发展产业、经营资产、开发资源、服务创收、异地置业等方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同时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据了解,该县在推进“515破壳富民工程”过程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将农村党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效促进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模式一:“党支部+合作社+富人+贫困户”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成立具有村级组织背景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的名义流转土地发展产业,部分利润作为村级集体经济,贫困户以土地和资金入股、打工分红等方式获得收益。

该县平庄镇围绕“党支部发动、能人带动、党员带动”的发展思路,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致富能人+贫困户”的模式,在雅林、后坪两个贫困村成立了3个具有村级组织背景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利用各村5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结合洪湖农村党员致富能人,开发了茶树菇种植项目,种植52万株该项目联动75户贫困户,按照“三统一点”模式运作(“三统一点”是指:三个合作社统一生产计划、统一指导服务、统一加工销售;“一分”就是三个合作社按收入分配利润。三家合作社均按“6211”比例分配利润,60%用于给贫困户分红,20%作为村集体经济积累,10%作为合作社资金积累,10%作为村干部和合作社经理的绩效奖励。据悉,该项目已于今年4月正式产生效益。据市场估算,每个茶树菇菌袋可产7-9个茶树菇,市场批发价格为每斤6元。每个菌袋可以实现利润4.8元左右,利润1.5元左右。这52万个菌袋可实现利润约250万元,利润约80万元,每户贫困户可获得分红6200多元。

模式二:“党支部+合作社+企业+贫困户”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分社为主体,以企业为载体,充分发挥合作社的桥梁作用,将相邻几个村的专项扶贫资金捆绑到当地龙头企业,通过分红实现集体经济效益。

该县犹大镇整合茂隆、凉水井、长溪、木招、塘江西5个贫困村25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以村级合作社名义入股贵州思福农牧有限公司。通过发展生猪养殖业,壮大集体经济,公司占股28.6%,每个村占股14.28%,每个村覆盖25户贫困户。目前,7个猪舍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计划6月底引进仔猪,预计年产1万头。天星乡将东涌、孔塘、地城、野牛山4个贫困村合并,专项扶贫资金200万元,以村级合作社的名义入股天一茶业公司,与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前已投入50万,第一年还8%的利息,以后逐年递增,直到还13%的利息,其中3%纳入村级集体经济收益,用于村级集体事业支出,剩余分红归贫困户所有。

模式三:“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基地+贫困户”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积极引导本地企业或新引进的外地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联姻”,发挥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发展产业,实现资源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赢。

该县天马镇妙罗村成立了以村级组织为背景的专业合作社,引导贫困户以土地和产业扶贫发展资金投资新引进的国有企业黔东南桐林绿化有限公司,发展了种植绿化苗木2000亩的规模。同时发展生态养殖、观光旅游、农家乐等产业,按照出资股东40%、土地股东40%、公司20%的比例分红。预计投入贫困户的资金年均收益1.7万由泗阳镇岑丰村党支部牵头的载人合作社和祝仁堂药业公司,利用精品水果基地,发展林下中药材800多亩。合作社发动群众以500元/股入股(最多20股)。目前已投入41万元,覆盖185户690人(其中贫困户:107户371人),利润总额的10%作为合作经营资金,30%作为合作经营资金。

从县委组织部了解到,目前,全县129个行政村,除新兴村(县城所在地)外,全部注册成立了具有村级组织背景的合作社,并已正式运行,共投入资金2858万元(其中县级财政为每个村拨付专项扶贫资金5万元,为38个贫困村配套专项扶贫资金50万元),其中31个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产生了经济效益。(姚雪莲)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