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禅语句子人生感言适合发朋友圈!

1、 观如来界五种功德:不可说,无二相,过一异,过觉观境界,一切处一味。《无上依经》卷上

2、 人生要解决的问题,都取决于我们每一个心念,如何来确定我们生命努力的方向。生命努力的方向选择对了,就是顺善法的,生命的发展就会沿着善业的轨道升华。

3、 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只是人心的区别。一个只想得到却不想付出的人,得不到;一个愿意付出不求得到的人,却会得到。此生最美的报偿,莫过于帮助后来者打开关闭的门,在漆黑的夜里为他人点亮一盏灯,主动将长柄汤勺里的肉汤喂给对方。

4、 愿一切众生财宝丰足,无所乏少。愿一切众生具足一切安隐快乐。《华严经》卷二十九,十回向品

5、 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举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唐)湛然《始终心要》

6、 路是人走出来的。千里之路,必须从第一步开始;圣人的境域,也是自凡夫起步。

7、 工作、生存、责任固然重要,然而它们并不是我们活着的全部意义。所以,当烦恼来临的时候,当内心迷茫的时候,何不选择放空自己的心灵呢?。一个人,只有放空自己,才能让生命的缝隙透进阳光。

8、 独觉声闻佛乘道,皆因十善而成就,如是思惟不放逸,自持禁戒教他护。《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

9、  上帝问来人:要名还是要利?只给一样。来人答:要名。上 帝又问:为何要名不要利?来人大笑:你傻呀,这世道,有名还怕利 不来吗?

10、 佛告比丘:功德果报甚深,无有如我知恩分者.我虽复尽其边底,我本以欲心无厌足故得佛,是故今犹不息。虽更无功德可得,我欲心亦不休。(五代)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一,引《大智度论》

11、 晴烟淡淡,暖日迟迟。百鸟歌而山谷鸣,千花笑而蜂蝶乱。于斯明得,不动步到观音普门,平地上入文殊智海。——《长灵宁卓禅师语录》

12、 【佛心禅语】 爱别人就等于是爱自己,施恩于别人就等于把恩惠留给了自己。古代 哲人曾经说:“喜爱人们的人,人们也常常喜爱他。恭敬人们的人,人们 也始终恭敬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3、 (二)会理财何等为守护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谷,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如法而得,能极守护,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令失。《杂阿含经》卷四,第91经

14、 媚景中春暖色暄,尽尘沙界一般天。林峦蓊郁争苍翠,花柳芬芳斗色鲜。蝶弄牡丹飞势紧,蜂游芍药谩迟延。人生几度逢春景,何不于中种福田?——《法演禅师语录》

15、 俗话说,学海无涯,无论我们感觉学得怎样精通,其实也只是略知皮毛而已。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任何自满的想法只能导致一个人的停滞不前。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谦虚,任何时候都不要有“满了”的想法。

16、  以平常心对待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但平常心并非“四大皆空”, 平常心更不是消极遁世;平常心是一种境界、一种积极的人生。

17、 人都有一份孤独,再繁华的热闹,有一颗冷心观红尘,但唯独他,一眼洞穿你的清寂你的凉,一眼明白这世间所有的繁华不过是你与他身边的过眼云烟,他会在众人之间一眼看到你,然后读懂你,明白你,不似爱情,胜似爱情。雪小禅《烟花那么凉》

18、 凡你对别人所做的,就是对自己做,这是历来最伟大的教诲。无论你伤害谁,就长远来看,你都是伤害到你自己,或许你现在并没有觉知,但它一定会绕回来。不管你对别人做了什么,那个真正接收的人,并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同理,当你给予他人,当你为别人付出,那个真正获利的也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19、 能帮助别人,能为社会尽一分力,即使一点一滴都有大用;因为有一分心,就有一分力量。

20、 佛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使是一个杀人犯,当他放下恶念一心向善时,也会最终得到善报。

21、 若无所得,即是得,即是现观,即是菩提。《大般若经》卷三七三,无相无得品

22、 “步步踏着”,这四个字平实淡然,却有着重大的意义。人走路时都是一步一步向前走的,脚下踩得很实在,心无二念,才是修行之道。

23、 别把人生当作一段物欲的盛宴,当你大肆咀嚼的时候,空耗的只是时光的流逝,其它什么也无法留下;人活一世,其实是一场物质与精神的对垒,是一种困扰与解脱的抗衡。有些东西,要学会思而勿乱;有些情感,要懂得痛而莫恨;有些追逐,要舍得持中有弃;有些浮相,要甘于尘而不染,如此方能禅悟生命的智慧。

24、 或称扬彼德,开善举之门,或赞叹其名,发荐贤之路。成人之美,助发勇心,喜他之乐,同兴好事。(五代)延寿《万善同归集》卷四

25、 为什么会累?心念妄动。不知随顺因缘,没有倚靠弥陀,心不甘情不愿,放不下,要面子,对人不放心。

26、  生也注定,死也注定,从生到死之间的漫漫人生,注定要我 们去跋涉。在这条跋涉的路上,我们一刻都无法停止心灵的颤动。

27、 人有了慈悲之心,就会变得宽容。人一宽容,气就不会郁滞,气不郁滞,血就通畅,所以,心宽一寸,病退一丈。宽恕是一味良药,你在宽恕别人的同时,也就敝开了自己的心灵,此时,愤怒、怨恨和恐惧就会悄悄溜走,你的内心没有了郁滞,气血也就通畅了。

28、 因缘果抱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都不是静止的,都不是注定的。因缘果抱都是随生命主体的作用而变化。

29、 所以,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时,好好地孝敬他们,才能对得起我们的良心,才能为我们自身修德积福。

30、 喜欢倚窗静坐,在一曲云水禅心里,静心,清心,养心,安静喧嚣里的自己,打磨岁月留给尘世的沧桑与无奈,将纷杂融入禅音,随风云散尽,待心素如简,待心清若水,烟火流年里,愿时光从容,愿岁月悠然,愿人生花香满径。

31、 不修于梵行,不得少财宝,犹如老鹳鸟,守死于空池。《杂阿含经》卷四十二,第1159经,佛见老夫妇而说不寐夜长,疲倦道长,愚生死长,莫知正法。《法句经》卷上,暗愚品

32、  狗急了会跳墙,人急了往往会有创意。要感谢给我压力的 人,有些压力会让我的人生变得更加厚实。

33、 人生在世,假如过分地执着,无止境的欲望就会使人迷失本性。虽然我 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也失去了最为宝贵的自家宝藏。于 是,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像一只只木偶,被那只无形的手所摆布。好比空 中的烟云尘埃,幻成种种形象,都是有形无物,变灭极快。

34、 快乐没有统一标准,更没有可比性,但共同点是能使肉体和精神上的每一部分敏感活跃,所以,人只有在不断追求中才会感到持久的幸福和满足。

35、 汝等广植德本,弗犯道禁,忍辱、精进、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唯此世间善少恶多,饮苦食毒,未尝休息。《无量寿经》卷下

36、 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限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维摩经》卷中,入不二法门品

37、  学会与人分享好东西是一个慈悲者的外在表现,这种人给人的感觉是快 乐的、善良的、无私的。学会分享,可以让人摆脱乏味的日常生活,丰富自 己的经历,提升自己的品位,同时还能给身心带来舒适和安宁。

38、 极端性格的人,不懂得把握分寸,人生就会失去目标。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只要我们豁达一些,彼此都会得到利益,难道损人又不利己好吗?不一定非要采取极端不理智的行为,不能生存又何谈发展?

39、  佛说,懂宽容得和谐之福报。懂宽容知忍让,和谐地与人相处,别人 会因你的存在而生活得快乐顺心,你也会因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顺风 顺水。

40、 一雨一情,盖载生成。桃花濯锦而丽,杨柳弄风而轻。决决野泉发响,关关林鸟和鸣。历历见闻中得妙,更嫌何处不分明?——《宏智禅师广录》

41、 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合作,并具有如佛一样的慈悲胸怀,讲些禅话,听些禅音,做些禅事,用些禅心,那你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一无德禅师

42、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但也必须懂得谦虚和礼让。因为每个人在世间,绝对无法一手撑天。

43、 对大家都认为很时尚、很开心的事,淡然处之。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活法,没必要看见别人跳舞就扭屁股,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永远是最时尚的。

44、 曰:“如何是妙玄无私句?”师日:“宝殿无人不侍立,不种梧桐免凤来。”——《大阳警玄禅师》

45、 安逸的念头会使人没了进取的动力。我们常以正确思想对待自己的工 作,懂得平衡生活,慢慢调整自己的内心,把工作学习当作一种消遣,就不 会再产生厌倦或劳累的心。

46、 一艘没有目标的船无论何处吹来的风对它都是逆风,无论怎样行驶都到不了自己的目的地。如果连自己的长处都不了解和认识,就不能树立正确的目标,何谈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呢?

47、 佛家认为众生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万事万物皆有生命,皆有灵性,皆有佛心。在诞生之始,在生命之末,所有的人和物都是平等无异的。

48、  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绝无自信,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国 家也难以真正强大。中国人或许有理由对近几十年的经济繁荣沾沾自 喜,但绝不能对繁荣背后的重重危机熟视无睹。政治生活、经济生 活、文化生活是支撑一个国家稳定的三足,缺一不可。三足缺一,国 家的大厦都有倾塌的危险。

49、 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心中无一事,万境不能转。心若不妄起,永劫无改变。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寒山

50、 在一个不安静的世界,世界需要这样的安静。安静是对不安的治疗,这样的安静者是人间的良药。安静的人并不寂寞,这样的安静者有他自身的归依者;就像厌离嘈乱向往寂静的人,即使经历千辛万苦也要找到并依止雪山。

51、 【天天禅语】谦逊:水虽然是生命之根,诸宝之源,但经常往低处流,在最低处汇集。同样的道理,具有修证道德的人也常常会低调与谦逊。越有修养之人,越会低调;越有内涵之人,越会谦虚。因谦虚好学而成为有内涵的人,就像成熟的麦穗低着头,而空麦穗却昂着首。

52、 (三)一切唯心当知自心即是一切佛菩萨法,由知自心即佛法故,则能净一切刹、人一切刹。“四十华严”卷六

53、 生活中不需要过多的欲求,否则它们会牵扯你过多的精力的。在现实社 会中,有许多人执意于财富和成功的追求,事实上财富和成功并不可能让你 的幸福永驻。

54、 若应了禅意,自来处来,往去处去,虚空中无处是起始与归途,活着越久,周遭人与物皆化为尘土,人海茫茫,说穿亦是孑然一身。

55、 佛陀于菩提树下,夜睹晨星而悟道,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因妄想执着而不可得。凡夫与佛本无别,只因执着于妄想,垢染了这面 生命之镜,故显凡夫相,而镜像虽垢,镜之本体依然圆明觉照,照净照垢, 全然呈现。镜之净垢皆为相,凡夫佛陀亦是假名,打破镜子,不执两边, 方显无相之相。

56、 我们并没有贤明的心,不愿意听善知识的教言,这时,病便不可少。“修行人,无事常带三分病”,此话极有道理。病,随时在身,不能回避,不能驱离,如同报警红灯,提示我们:“错了!”出家人独身、素食、起居有节,所得的病,多数与心性有关。

57、 人的身体有残缺不算苦,人性的残缺才是真正的苦。因为世间的灾难祸害,大都是由手脚完好,但心灵残缺的人所造成的。

58、 佛陀告诉我们,不要总是把钱看得很重。在这世上,金钱不是人类的唯 一嘛。人,一生也不能只有钱。如果说,一个人整天追求金钱,对其他任何 事情都不关心,其实,这个人已经成为金钱的奴隶了。

59、 唯有自己心中有明月,清澈晶莹的月光才能照彻他人的心灵。这明月就是善念,就是觉悟正道。感化他人是不可靠、不容易的,感化自己虽然也不容易,但最应该感化的其实正是自己。

60、 处理烦恼的方法:第一,要求自己;第二,学会谅解他人;第三,晓得感恩和奉献;第四,惜缘惜福。

61、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幸福与快乐,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诚恳地愿意去播撒幸福与快乐的种子——断恶行善。所以多数人越找求幸福与快乐,越会适得其反。这就是生死永无止息的原因,更是痛苦无穷无尽的理由。

62、 【金钱名利身外物】 谁都知道“金钱名利”是身外之物,但是许许多多的众生还是为此辛 辛苦苦了一生。

63、  其实,快乐是简单的,放下就是快乐。一个人如果总是把不如意的事 记在心里,只会让自己更加不开心。对一些不快乐的事情,我们应坦然面 对,波澜不惊;对工作生活中的琐事,该放手的就放手;对一些恩怨情 愁,不再纠缠,不再为自己增加无谓的烦恼,就会获得快乐。

64、 人生中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当人的心灵,犹如空杯,空灵无物,如莲花与日月,超然平淡,无分别心、取舍心、爱憎心、得失心,便能获得快乐与祥与。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一切都自然与谐地发生,这就是平常心。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

65、 【天天禅语】学佛是否成功的标准不在于你掌握了多少佛教知识,也不在于你在山洞里闭关多少年,而在于佛陀教导我们的人格标准你能做到多少。

66、  了凡和尚是大德高僧,他著有《了凡四训》。他开示说:“一个人生在 世间,怎么会没有良心?可是世路役役,诱惑的力量太大了,人本有的天 良会被这些迷惑了。”所以,我们要时时保持一颗纯正的心,与人相处, 要存仁慈心、爱心,时时刻刻帮助别人,提醒别人,让他破迷开悟,回头 是岸。

67、  打开窗户,耳朵陶醉于鸟鸣的愉悦,目光被浓浓的绿色牵 引。我想高声表达内心的快乐,又怕惊破这喧嚣中的静谧。极目远 眺,一只鸟恰好穿过晨光,翅膀剪出优美的线条,仿佛颤动在天穹的 琴弦。早晨的风景美丽而新奇,不容错过,爱她、拥抱她,我们的人 生将更多彩。

68、 使自己的心从种种分别、执著中解脱出来,使觉照能够独脱于一切攀缘之外,我们的精神面貌就是另外一种境界。

69、 若无所缘,心则寂灭。善巧方便之菩萨,行清净波罗蜜多,了知寂灭所缘,于善根所缘,亦不寂灭,于烦恼所缘亦不生起,于波罗蜜多所缘亦为安住,于空性所缘亦为分别,于一切有情以大悲心,于所缘亦观也。《秘密不可思议经》

70、 成功的三部曲是:随顺因缘,把握因缘,创造因缘。(当代)圣严《108自在语》

71、  吃亏是福,但亏要吃在明处,否则会被人看成傻瓜,虽然我很愿意做一 个真傻瓜!

72、 人生亦应如此,在生活强迫我们付出惨痛的代价以前,主动放弃局部利益而保全整体利益是最明智的选择。智者日:“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73、  佛说:“一切随缘。”随缘是一种解脱、无著与智慧的表现。我们最需 要的,正是这种能善观因缘而随机诱导的智慧。

74、 有时候,人们总喜欢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对于结交对象,不加拣择,遇到什么人就与什么人相交。但是,“身不由己”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理由,我们或许难以选择交往对象,但至少可以选择亲疏关系,跟“善知识”来往密切一点,对“恶知识”敬而远之,总可办到。

75、 也许我们应该将丰厚的欲望封存起来,用闲逸的山水蓄养,于杯盏中自在。看一场烟雨,从一开始下到结束;看一只蝴蝶,从蚕蛹到破茧;看一树的蓓蕾,从绽放到落英缤纷。不为诗意,不为风雅,不为禅定,只为将日子,过成一杯白开水的平淡、一碗清粥的简单。

76、 固执己见,虽闻佛法而不信,一句话——业障重。业障重,不能信佛,反而自诩,愚痴之极。

77、 面对美食,心说不可多食,口还在忙个不停。凡夫对自己的约束是无力的,若是弥陀的约束就有力。

78、 幽幽的沉浸在半寐的冥想里,那首《云水禅心》勾动着内心深处细细的轻柔,仿若浸在一种莫名的光年中融入乐曲中去了。

79、 学佛一定要从最基本、自己做得到的功夫做起,不要错过时机。功德是由时间累积而成,“路”愈早走愈早到达,“德”愈早修愈早完成。

80、 人的本性清净无染,善恶都是后天的积习。接近恶知识,模仿恶知识,最终必然受到恶的熏染。在恶知识的引导下,我们错将谬见当做真知,错将退步认作进步,错将恶习看做个性,错将作恶视为自己的自由权利,久而久之,必然种下恶果,甚而危害到自己的生命。

81、 让你到佛门来做事,来发心,不是佛要得你的好处,而是要把好处给你。为佛做事,不是佛占了我的好处,而是我得了佛的好处。

82、 远离一切戏论,不思未来,不忆过去,不被现境所牵,保全当下的心,能够安住在全然的觉照之中,无住无相,不落空,这是最好的修习禅定,自然解脱一切。

83、 【禅语感悟】 悟达禅师当初行善,照顾生病的西域异僧,与他结下了缘,所以才在 以后得到西域异僧的指点,治愈面疮。这是善于结缘的结果。

84、 古人云:“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锻炼者,则身心交益;不受其锻炼者,则身心交损。”所以,当磨难向我们走来时,躲闪不是明智之举,我们应该把背脊挺得更直,练好自己的内功。一个人的身心,在锤炼下才会日益强壮,最终找到自己的天空。

85、 一个人倘若一味执著于拥有,执著于将物质牢牢抓在手心,他的人生是不会有所进步的,正如一个道场(佛教术语,道场原指佛成道之所,后借指供佛祭祀或修行学道的处所)若不肯放弟子出去充实自己,便不会有前进的空间。

86、 我们沉醉于自身,沉醉于亲情、友情、爱情甚至金钱,殊不知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内心和灵魂,只有它才能陪伴我们生生世世。

87、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无德禅师

88、 生活不要钻牛角尖,有一位禅师写下两句话让弟子参悟,绵绵细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很多弟子猜测纷纷,可能一人打伞行,可能一人在屋檐,可能就是雷阵雨,可能了许多可能。其实真正的答案,所谓的不淋一人,不就是两个人都挨了淋吗。

89、  宽容比仇恨更有力量 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所以 有时在面对别人的错误时,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

90、 布施的人最可爱,众人都愿意与他交朋友。把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布施给别人,一定得到自己所喜欢的东西。把幸福给予别人,自己也会得到幸福。南传《佛教格言·布施品第九》

91、  穿行在和煦的晨风里,与熟悉不熟悉的人交换微笑,和不同 年龄的人相互问候,我的内心充满感动。湖水清澈,仿佛我明净的心 灵;林荫送爽,轻快我愉悦的步履。在夏和秋的结合部,在梦与现实 之间,让朝霞披肩,让百鸟伴奏,让内心的美好随清晨的旋律起舞。

92、 有人喜静,将心灵托付给明月静水;有人喜闹,将心灵放逐至清风海浪;有人情深,将一生都沉浸在情爱里,为不能掌控的聚散,做着疲惫的心伤;有人情浅,游走在红尘的风景里,永远都那么风轻云淡。

93、 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心存善良,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扶贫帮困;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轻松。心存善良的人,就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

94、 若分别忆想,则是魔罗网;不动不依止,是则为法印。(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二十

95、 住持之要,莫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安危之萌定于外矣。然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皆从渐积,不可不察。(宋)浮山远禅师《与净因臻和尚书》

96、 要做到贫而安并不容易,俗话说:“富而无骄易,贫而无怨难。”别人穿金戴银,纸醉金迷,自己却捉襟见肘,箪食瓢饮;别人万贯家财,一掷千金,自己却不名一文,省吃俭用,为柴米油盐烦恼,日常生活都过得艰难,内心难免产生诸多不平,也就难以对现状坦然处之。

97、 人生在世,有些东西是无法打折的,比如亲情、友情、爱情等。如果我们试图把它们当作商品来衡量,就会使本来美好的东西变质或者腐烂。

98、 【天天禅语】善行丝毫积累终会圆满,恶业点点去除终会清净,烦恼时刻对治终会解脱,修行日日增上终会成就。

99、  我们不一定是某个领域内的专家,但这并不能阻碍我们对那 个领域的感受。我们可能误读某些事物及其细节,但感受依然真实。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