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扎心的心灵禅语句子

1、 我的心是被锋利的岁月伤到了,还是被那只飘零的孤雁带去了禅心,久久地的伤痛,等不来重逢。算是怎样的一种缘分将两颗惧怕飘零的心牵引,看到这首词时,亦是年光催促我离去的时候。想到此去蓬山,不知又会掉进怎样的深渊,原已残缺的心,还要饱受凋零,便不禁黯然伤神。

2、 哲人说:“构成女人的因素是娇柔……你们是女人,你们一定要像女人一样,善良、温柔,才会得到男人的尊敬和爱。”作为妻子,要想感情甜蜜、家庭和谐,善良、温柔地对待丈夫,做好自己的本分之事,才能真正赢得丈夫的爱与信赖。

3、 禅修者必须有所舍,才能有所得。一、舍金钱、物质,得善缘、广缘。二、舍自私、执著,得慈悲、自在。三、舍傲慢、自满,得谦逊、尊敬。四、舍拒绝、忧愁,得欢喜、容纳。五、舍抱怨、贪婪,得幸福、自在。

4、 平常心说到底,就是“无为、无争、不贪、知足”等观念的集合,还可以进一步解释为淡泊之心、忍辱之心和仁爱之心。但是,“无为”并不等于提倡无所作为,“无争”并不等于不同恶势力抗争,“知足”也不是不求上进,甘于堕落。把平常心庸俗化、世俗化、简单化,都是对平常心本意的曲解。

5、 我们即是本身所想的模样,一切行为来自内在的想法,这些想法使我们造成今日所处的世界!

6、 淡泊名利,无所欲求。像雪窦禅师这样本性纯真的人,才会感觉生命的真正可爱。明白了留恋于真诚本性的欢乐,圣贤的崇高境界自然会到来。

7、  哲学是问题,宗教是答案。越高深的东西越浅显,越神秘的 东西越明了。因为许多人或不懂哲学,或不了解宗教,或既不懂哲学 也不了解宗教,人世间才会如此纷争不断。有人会说,行者,你能说 具体点吗?我说,不能,这需要每个人自己去理解,别人无法取代, 花钱听讲座也听不来。

8、 若有破戒者,终不在僧数,譬如大海水,不共死尸宿。(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二十二

9、 世尊灵山拈花,迦叶会心一笑。禅,就在这拈花微笑之间诞生。禅,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人生目标,价值追求,尤其是其不拘一格的机锋,涤荡着世人浮躁的心灵,使愈来愈多的人得以摆脱烦恼的纠缠与束缚,蓦然回首处,寻找到那内在本自具足的宁静与祥知……

10、 难调躁动心,远行无第二,能正勤取相,是谓世聪明。善取心相已,复作意观察,正念住其心,勤修同四界,如是正安住,能弃舍诸欲,予世八法中,名善乃无染。《本事经》卷五

11、  近年,行者有两位身边的朋友英年早逝。一位诗人,带着他 人生的36朵雪花凋零;一位记者,带着他48年未竟的事业离去。一 个因驾车飞来横祸,一个因绝症油尽灯枯。人生的无常,就像一朵恶 之花,往住在捉摸不定的时间开放,令人措手不及。逝者安息,生者 珍惜。活过,活着,都是一种神奇。

12、 天下所有伟大事业都是在统一的心灵下完成的。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心灵统一,那就不可能发挥出生命的潜在力量,不能发挥潜在的力量,就是自己埋没自己。一一耕云先生

13、 漫漫人生路上我们需要品尝各种滋味,需要体验各种心境,样样不可 缺,样样不可少,这才是圆满的旅程。咸,指的是强烈的信念、炽热的情 感、剧烈的痛苦、沉醉的痴迷、彻骨的孤独、狂热的爱恋;淡,指的是轻松 的自由、欣赏的生活、适当的沉默、细心的关怀、温和的知足、伟大的 平凡。

14、 多闻如戒行,法律精进学,修已无所争,是为最吉祥。《法句经》卷下,吉祥品

15、 现量所得,以智自入,不由他悟。体性如实,净眼现证。《华严经》卷四十,十定品

16、 菩萨的精神就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一个“难”,一个“能”,难能可贵,不是空口说白话,要在实际行动上落实这种精神。

17、 得失一向是第次交错的缠绕着,人间世事终难两全。收获的喜悦如清风欢乐的拂过心海,一时间荡起欢喜的涟漪,如春花绽放在眉宇间,却短暂的只一个转身的光阴,就已是落花成泥。纷繁中云水禅心消繁成简,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多彩的人生,亦是水墨简约的韵致。

18、  假如孔子生活在今天,他可能混迹在打工仔的队伍里,或做 泥水匠,或当油漆工等,也未可知。家境不好,没有进过大学的学 堂,又没有什么技术技能,除了当个打工仔还能干什么?

19、  喜欢或者讨厌往往都没有理由,人心这东西有时就是这么奇 妙。有些人、有些事,可以瞬间让你愉悦安然,不由你不喜欢;有些 事有些人,可以顿时叫你不安狂躁,不由你不讨厌。何以如此?你能 说得清理由吗?正因为说不清,才迷恋、才回味、才不能自拔。世上 的人事本来平常,一颗心竟令其千回百转。

20、 路就在脚下,现在不做,更待何时?来生的缘,可以是今生结下的;来生的果,可以是今生种下的。前世的债,今生正在还。

21、 小善也可渐积为大善。如果心怀善意,言行谨慎、友善、礼貌,就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带来一件件好事。好事日益积累,也会从量变到质变,带来数不清的福缘。

22、 有举世不知而我独知之识见,始能有举世不为而我独为之志气;有举世不为而我独为之志气,始能有人所不到而我独到之境界;有人所不到而我独到之境界,始能有举世不见知而不悔之胸襟。(当代)夏莲居《自警录》

23、  孤独是一种充满希望的等待,每个人的灵魂中都有空缺的一 角,等待被奇迹填满。孤独有时候就像一首你从未听过的音乐,但 你是那么熟悉它的旋律;孤独有时候就像飞过夜晚天空的精灵,会 带着你一起飞;孤独有时候就是一个特别的人,虽然从未谋面却早 已熟悉。

24、 【禅语悟道】财物布施并不只是送施财物,而且能放下对物质的贪执。放下对物质的贪执,才是真正的财物布施。噶举祖师冈波巴大师说:“不执一物,比供施所有财物殊胜。”

25、 自信是消除疑心的起点,信人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升。在与人交往时建立互信的关系,才能给双方以真正舒心的环境。

26、 以应萨婆若心,以自方便入诸禅,不随禅生,亦教他令人诸禅,以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禅那波罗蜜。《摩诃般若经》卷五,问乘品

27、 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但最后殊途同归。若都是为了寻找生命中的精彩与生活的意义,又何必非执著于某一条路呢?

28、 坐禅只是一种进入禅定的途径,假使只为坐禅而坐禅,即使枯坐成骨,心不曾抵达禅的深处,成佛的愿望也不过是空梦一场。

29、 只有正确地闻、思、修佛法,才会有体认到诸法空性的智慧,只有体认到诸法空性的智慧,才有能力彻底根除内心的无明。

30、 男人爱你的时候总会觉得你笨,处处要他担心;反之,他不爱你的时候,会觉得你聪明伶俐,不劳任何人操心,心中有碍才有爱,心无挂碍哪有爱?爱,就是懂了也要装作不懂,让男人我见犹怜、不娶了你就不放心!

31、 【人生三大支柱】 人生有三大支柱:一是生命健康,二是精神信仰,三是物质基础。

32、 人生短暂,难得相聚,全家人能够一起度过春节是很幸运的事,值得大家珍惜,并相互善待。年轻人应该给老年人好好拜个年,让老年人心中充满欢喜,祈愿他们长寿健康,幸福平安。这不仅是一种孝顺的表现,更是一种基本的修行。

33、 佛家认为,学佛是“大丈夫的事业”,对别人的恶毒打骂,不仅能忍,还像喝蜜糖水一样甘甜,这样的境界,大概是忍的最高境界了,到此境界的人,岂止是大丈夫,已经是佛了。

34、 思想会导致痛苦,但是停止思想并不是解决的办法。我们可以运用善巧的心地法门,消除所有出于无明的恶念。——堪忍尊者

35、 当我们修习正念的时候,我们的存在就像一个神奇的咒语,具有改变事物的力量。当身、语、意处于完美的统一状态的时候,在我们讲出一个字之前,咒语就已经发挥效用了。

36、 【禅悟人生】古人云:至刚易折,上善若水。做人不可无傲骨,但也绝不能总是昂着头,君子之为人处世,犹如流水一样,善于便利万物,又水性至柔,不与人纷争不休。因为他们明白,能低者,方能高;能曲者,方能伸;能柔者,方能刚;能退者,方能进。

37、  中国几千年的基因传承,几千年的美德传递,时至今日,实 际上并没有发生变异,也没有产生断裂,它依然存活在我们每个人的 心灵深处,只不过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它累了、倦了,暂时沉睡 了,一旦被召唤就会醒来。重要的是,谁去召唤?是否有人愿意自觉 承担起召唤的责任。

38、 恭敬和尚及和尚同学,恭敬阿阁梨及阿阁梨同学,恭敬上下座,是名威仪行。《舍利弗阿毗昙论》

39、 佛所言说有出世间,出世间法则无言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佛说华手经》卷六

40、 心、佛、众生其实没有差别,佛也没有比我们多一只手多一只脚。所判别的只是佛心清澈无碍,真如让你看不清真实面貌。——证严法师

41、 众生若不需要弥陀无条件的救度,也就罢了;众生若需要弥陀的救度,就没有人能够阻拦。

42、 在真理上,一切法平等无有分别,离一切相。只有把真理上的种种虚妄分别去掉,才能真正无挂无碍。以烦恼为特征的生活境界就是世间法,以觉悟为特征的生活境界就是出世间法。

43、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一种感受。每个人都有权追求自己的 幸福,前提是,一个人的幸福不能影响另一个人的幸福,更不能凌驾 于大家的幸福之上。

44、 生活中,有很多人往住在拥有财富时不懂珍惜,不能善用财富广积善缘。为人处世舍不得花一分钱,活像个守财奴,有时甚至怕穷亲戚上门借钱,于是整天编造自己没钱的谎言。殊不知,当我们无数次将谎言当成事实来讲时,总有一天谎言真的会变成现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意念的力量无比强大。

45、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佛法是生活中珍贵物、无价宝、宝中王。我们在生活的点滴中可以没有钱财,没有地位,甚至宁愿失去生命,也要保有佛法。钱财只是暂时的友伴,地位只是半辈子的友伴,生命也只是此生的友伴,而佛法不仅是今生的依处,更是生生世世、多世多劫、乃至证得佛果为止永恒的怙主。

46、 生活的路很宽,富贵贫穷代表的只是各自的活法。做小民有做小民的乐趣,当官有当官的忧愁。穷有喜富有悲,环境不同,个人的心境不同,体会到的生活滋味也就不同,正所谓“穷亦乐,富亦乐”。有些人想尽办法苦苦追求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却不知认真做事、老实做人才能开开心心地生活。

47、 很多人嘴上喊归命,心中却不敢,不愿把自己交到弥陀手中,他们怕这样不安全,觉得前途命运还是捏在自己手中更安全可靠。他们在向弥陀做着交易,只拿出一部分他们自以为好的,能卖出价钱的“善行”,向弥陀兜售说:“这样可以了吧,请按我修行的赏价,把往生给我吧!”

48、 善为大铠,不畏刀兵;善为大船,得渡河渊。有能守信,室内和安。现世有庆,福追自然。行之得报,非神授与。《事佛经》

49、 一切诸苦树,放逸为根本,是故欲离苦,应当舍放逸。《正法念处经》卷五十七不放逸不死,放逸是死处。不放逸不死,放逸常生死。《正法念处经》卷二十五

50、 我们经常在富贵的诱惑中迷失自我,忘记了生活的本意,结果得到的财富越多,失去的幸福也越多。快节奏的生活、工作的压力容易使人的心境失衡,如果患得患失,不能以宁静的心灵面对无穷无尽的诱惑,我们就会感到心力交瘁或迷惘躁动,我们的内心也会被外物所遮蔽。

51、 一个人的一生需要跟很多人产生交集,只要有交集,就少不了会得到人 们的帮助。一个人能成功,重要的一点是有很多人愿意支持他。你先帮助他 人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他自然也会给你你想要的。

52、 善良与正直、爱心、悲悯为伍,与邪恶、阴毒、冷漠为敌。柔软时的善良,可以融化冷敖的冰川;坚硬时的善良,可以穿透任何顽固的岩石。

53、 生活是公平的,人心有杆秤,只要真心向善、持之以恒地行善,必能赢得大家的尊敬,即使有过不光彩的经历,也会淡化在善行中,就像一小粒盐溶化在一大锅水中一样,被饮者完全忽略。

54、 是菩萨于昼夜各三时中,以己所作财施、法施所得果报,愿与一切众生共之,令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有行众生,生妙国界,及出世乐。是人虽作如是布施,终不希望求其果报。《大宝积经》卷九十三,善臂菩萨会

55、 顺风顺水的人,想着逆境奋斗的人;无忧无愁的人,想着拮据艰窘的人。只有充满博爱心、仁慈心、善良心、同情心、才能达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美好境界。

56、 实义者,所谓不虚妄,即真如也。此法自内所证,非有文字能施设之。《大乘宝雨经》卷五

57、 【禅语悟道】当我们拥有很多钱财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使用、面对的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懂得感恩之人变得更加珍惜,并善用它来做更多的好事,其结果是良性循环;私欲膨胀之人变得更加贪婪,并利用它来做更多的坏事,其结果是恶性循环。

58、 人生就是不断的面对,不断的抉择。人生,总要绕过那么长的路,走过那么多桥,方能悟得青山绿水的禅悦之境,尘世烟火中,无论怎样的浮华,也会淹没在这流年的急景中,走过人生的山高水长,最真最美的,仍是那颗纯净安然的心。

59、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尔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宗教箴言录》

60、 有在家出家者,有出家在家者,有在家在家者,有出家出家者。(明)莲池《竹窗三笔》

61、 一个人若能时常抱持感恩心,好好思考日常生活的来源,就会知道:人人都需要靠社会大众的帮助,才能维持生活。所以,要“取诸社会,用诸社会”,多帮助别人。

62、 自责既是对他人的道歉,也是对自己心灵的解脱;它既可以化暴戾为祥和,也会使人真心相对。这时,双方的心里都会涌上一种感动。自己快乐,别人才能分享到你的快乐。

63、  因此不管对谁都要慈悲,都要容忍,要能够包容,要能够“和颜爱 语”,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了包容才能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加和谐。

64、 学佛的过程,是通过认识自我、消融自我以达到自我成长、自我提升目标的过程。提升的真正终点意味着开悟,而这个过程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个人对自我的清醒认识,认识自我又是为了消融自我。

65、 所谓人,就是觉悟到自己的存在,如果不能自觉到自己本身的存在,人生也就无法开始。对人类而言,最重要的大事便是“觉悟自己”。——梅原谛愚禅师

66、 【天天禅语】秋树之叶因起风而飘零,大海之鱼因巨浪而离散,生死轮回因业力而流转,芸芸众生因无明而漂泊。大海之舟因舵手而到岸,人生之舟因良师而解脱,身躯之病因良药而治愈,精神之病因妙法而觉醒。084。

67、 人们常说,出家人慈悲为怀。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或者听到关于出家人的事情,比如出家人不杀生,出家人不饮酒,出家人食素等,但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出家人都有一个慈悲的心怀。在出家人的眼里,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因此要对万物慈悲为怀,用宽容的心原谅世人的行为。

68、 过于执着的人,想把事事都抓牢,想做好每一件事,以为这就是得到快乐的途径,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烦恼的侵袭,其实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你越是抓得紧,就越会患得患失,快乐就会越来越少,烦恼就会越来越多。

69、 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灭,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70、 成佛的因缘全在自身上具足,诸佛的功德皆于白心中圆满,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往外寻求快乐呢?

71、 成功是一种习惯——不放逸的习惯;失败也是一种习惯——放逸的习惯。放逸或不放逸,关键在“苦乐”二字上。有一位作家说得好:怕吃苦的人后半辈子吃苦,不怕吃苦的人前半辈子吃苦。总归要吃苦,不如趁年轻吃得起苦时,把苦吃了。

72、 由一切内外大种,及所造色种子,皆悉依附内相续心。(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三

73、 得生不得生,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明)澫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74、 真爱博大、深邃、包容,如果能用生命的力量去守候自己的爱,情不死,爱就能永存。

75、 反之,当你一身正气,阳气冲天时,你的周围聚集的就都是一些祥和之气的贵人!听到的也是喜鹊的欢叫声。所以说当生活中我们撞见鬼时,只说明一个问题:你当下的阳气已经衰弱到极点了,否则,鬼是不敢在你面前出现的。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正因为你有缝了,苍蝇才敢来叮你。

76、 善与恶本是一念之间的事,众善奉行便成佛,时时心存善念,自然能够积累福报。成佛需要莫作诸恶,并尽量做到至善。这就要求一个人能够大爱无疆,把他人的痛苦看做自己的痛苦,想他人之所想,尽心行善,至善了无痕。

77、 若有贫穷人,无财可布施,见他修施时,而生随喜心。随喜之福报,与施等无异。《过去现在因果经》卷四

78、 【禅语感悟】 妙善禅师将身体看做大的粪桶,加个小的粪桶,也不稀奇。这种认识 正是他高尚的忍辱人格和道德慈悲的表现。

79、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无门慧开

80、 佛教认为,宇宙万物流迁变动,永无休止。生与死都不是绝对的,生不会永生,死不会永死。旧的死去,新的又生,生死相续,永无穷尽,恰似沿着圆环转动。因此生不足喜,死不足惧,只求此心光明正大。

81、 以世间言说,名之为得。诸圣所得,非言能说。何以故?法无依止,离言说故。复次,善男子,以无得为得,亦非得非不得,说名为得。《大宝积经》卷六十,文殊师利授记会

82、 放下:必有舍,才有得,要对任何事物没有丝毫的牵挂或不舍,能如此,才谈得上是自在,是解脱。

83、 什么是需要的,什么是想要的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意味着我们能用心灵的智慧觉照(佛教术语,觉是觉知,照是照见。意指向内观照己身以达到洞彻外相的境界)这个世界。

84、 如来之藏,全体是一众生一毛孔性,全体是一众生一切毛孔性;如毛孔性,其余一切所有世间一一法性,亦复如是。(陈)慧思《大乘止观》卷一

85、 世人为其理想,尚能抛头颅、洒热血,况佛子为报佛恩、济累世父母,机会现前何妨稍献精诚呢!

86、 要结四缘: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这就是讲如何发挥人的主动性,推动善因善果的成熟,避免恶因恶果的来临。

87、 中国佛学能在新世界中成为世界性的佛学,非但要主持教理的人能够阐明佛教发达人生之真理,依之以趣大乘行果;并须在人间实行六度四摄菩萨道,以尽力推行佛教利益人生的事业。如果不能这样,世人必仍目为空谈而不能见之于事实者,便足为佛教衰落之因素。(民国)太虚《中国佛学的重建》

88、 人体衰老与寿命的长短往往决定于肾气的强弱。《黄帝内经》指出“精者,生之本也”,《寿世保元》云:“精乃肾之主,冬季养生,应适当节制性生活,不能姿其情欲,伤其肾精。”精气流失过多,会有碍“天命”。

89、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 愚好丑要包容得。

90、 流水下山非有恋,片去归洞本无心。竹屋茆堂谁是主?月明中夜老猿吟。——《黄龙慧南禅师语录》

91、 千百年来,多少寺院僧人早晚功课,念四弘誓愿文:“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种发愿,就是为了让修行之人不再受七情六欲的烦恼。

92、  在人生的长河中,有时会突然遭遇不幸,诸如亲人死亡、家庭破裂、 伤病缠身、事业受挫等,命运之神在赐予你掌声和鲜花的同时,也会夹杂 些凄风和苦雨,不要抱怨上天的不公,生活原本就是这样!

93、 【禅语感悟】 做人要有度量,要懂得宽容。当别人犯了错误的时候,训斥并不一定 能起到作用,有时宽容一下,给别人提供一个冷静反省的空间,反而会使 其改过自新。

94、 一个人只要选对了路,下定了成功的决心,“精进不止”,终能成功。当然,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始终保持至诚之心,永不动摇,才能心想事成。

95、 人的身体有残缺不算苦,人性的残缺才是真正的苦。因为世间的灾难祸害,大都是由手脚完好,但心灵残缺的人所造成的。

96、 般若如大火聚,般若如无尽藏,般若如泛海舟楫,般若如照夜明灯。——《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97、 经中说“无我故得解脱”,并不是破除外道的我见就算完事。这还是不能解脱的;不使第七识执着第八识为自内我,这才是破人我见最重要的地方了。(当代)印顺《摄大乘论讲记》

98、 若比丘不欲受人信施,退还家者,是名顺法。《大宝积经》卷一一三,宝梁聚会

99、 佛家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个人做一件善事容易,但坚持终生行善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那么,如何才能坚持终生行善呢?那就要时常怀有一颗“菩提之心”。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