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佛语禅心文案素材大全,企业推广运营必备!

1、 生:“禅宗的‘教外别传’、‘密密相传’,是不是别有不公开的秘法密传?”心:“禅无秘密。世间万象随时随地都在公开生命、宇宙的根本奥秘、全体真相。密密相传,是指禅宗传心,一体全传,密无疏漏,毫无分别,且传心超一切相,唯悟者自明,未悟者难测。”——心光

2、 补血养颜四物汤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各15克。在所有药材里先加入适量的酒,再加水煎煮即可,早晚空腹饮用。注意:药材煮过之后最好不要放置隔夜再煮。功效:补血调血,不仅能改善面色苍白、肌肤粗糙,还能使发质变得润泽。(by:禅一)此方需辨证使用,非所有体质适合。

3、 闻赞佛毁佛,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赞法毁法,于佛法中一心定不动。闻有佛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华严经》卷十六,十住品

4、 佛教主张因果和轮回,所以真正的修行者并不否认因果法则,但亦不会拘泥于因果的形式。佛教是灵活的,变通的。我们的生活亦应如此,真实的自我是超乎肯定和否定的,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

5、 诗韵铭录茶,喝的是一种心境,品的是一种情调。在沉沉浮浮中,选择了清淡与超然,一种简单而优雅的生活态度。擎一盏清茶,任幽香冲去浮尘,沉淀了思绪、心情,悠静才可长远。半盏清茶,观浮沉人生。一颗静心,看清凉世界。茶以清心,茶以雅志,茶以助禅。

6、 革命从来就是革他人的命,而不是革自己的命。忏悔如同革命,若以为是“我”,便不能真忏悔。

7、 生病是对生命的反省,对身体的关照。当你躺在病床上,是为了让你感觉上帝的存在,让你停下来对生命系统进行维修和保养。生病其实是一种需要,平时从来不生病的人一旦进医院就是大病,有的甚至就回不来了,所以小病小灾等烦恼都是必须的,它是对生命的一种关照。

8、 生:“禅既然不是文字观念,但记载禅宗公案、禅师语录的典籍却又不少,又致有人讥讽‘不立文字’为‘不离文字’。这该怎样解释?”心:“不立文字并非不用文字。禅宗运用文字既平常又独特:即用文字,即离文字;用其方便,离其名相,超其局限。”——心光

9、 习禅,若不能证入与佛同等之境界,不但自身无受益,亦难以担当弘法 利生之责任。明心见性,必须具备坚固不退转之信心,金星不现,决不 可懈怠,否则,归家之日无有期。

10、 天下的米一个人吃不完,天下的事一个人做不尽。同样的,一个人也无法成就天下所有的功业。

11、 顺应缘分,微笑面对,不去埋怨。错过的就让它错过,只珍惜现在的所有。如果幸运翩翩而至,它会属于你,如果它无意降临,与其过分企盼不如痛快撒手,否则那只会成为心灵的负担。

12、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尽的本分与职责,禅修之人更是不可逃避。若不能恪尽本分而侈言学佛,终是自欺欺人,所谓修行也将会成为竹篮打水,最后将一无所得。

13、 予人方便,就是待己仁厚。人心是相互的,你让别人一步,别人才会敬你一尺。人心如路,越计较,越窄;越宽容,越宽。不与君子计较,他会加倍奉还;不与小人计较,他会拿你无招。

14、 在一个不安静的世界,世界需要这样的安静。安静是对不安的治疗,这样的安静者是人间的良药。安静的人并不寂寞,这样的安静者有他自身的归依者;就像厌离嘈乱向往寂静的人,即使经历千辛万苦也要找到并依止雪山。

15、 做人行事当论是非,不论利害。肯于舍己为人的人,为正义、为真理,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想法,服务大众、造福人类,这样的人才堪称品德高尚。

16、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哲学往往就蕴含在日常生活 的一问一答之中。看似浅显的问题,其实很深奥;看似深奥的问题, 实际很浅显。最伟大的哲学家都是生活中的凡人,最高深的哲学不是 圣贤的语录,而来自凡人的追问。

17、  总是在做还是不做之间犹豫不决,一则浪费时间,二则耽误 事情,浑噩度日,一事无成往往就是这么造成的。该做的事情就立 马去做,不该做的事情就果断放弃。拿不定主意该做还是不该做的 事情,暂且放下,让时间自己去选择,没有必要为此支付自己的时 间成本。

18、 妄想人人有,连念佛也是妄想;除妄想则要做到魔来魔斩,佛来佛斩,这才脚踏实地,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如此用功,久久自然纯熟。忙碌中,是非中,动静中,十字街头,都好参禅。不要只知忙于插秧,就把修行扔到一边为要。

19、 私心是心灵的包袱,是人性的原始背叛。勇敢地抛弃它,你会感到一身的轻松,一生的宽容。只有除去私心,你才会有真正的潇洒人生。

20、 于十界万法,若依若正、假名实法,随拈一法,皆即心之全体,皆具心之大用,如心横遍,如心竖穷。以唯心义成,唯色、唯声、唯香、唯味、唯触、唯法,乃至唯微尘芥子,一切唯义俱成。一切唯义俱成,方成真唯心义。《彻悟禅师语录》

21、 迷信不如无信,学佛一定要转迷为智,离开众生的烦恼心,回归清净无染的佛性。

22、 (二)不争不诤避争不争,犯而不慢,恶来善待,是谓梵志。《法句经》卷下,梵志品胜者更增怨,负者卧不安,胜负二俱舍,是得安隐眠。《杂阿含经》卷四十二,第1152经

23、 人的心像一块田,你撒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心胸狭窄的人凡事斤斤计较,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其实最后的苦果还是要自己尝。

24、 年轻的女孩问:“穿衣服怎样才好?”师言:“自然最好。衣服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也可以表现我们的气质;什么身份,什么年纪,什么情境,都要合乎自然的穿着才好。”又言:“穿衣要顺其自然才美;很牵强的,不自然的,也就不美了。”——证严法师

25、 你若无恙,岁月不伤,从此以后,做一个微笑的天使吧,相信幸福,它就在你心中,保持快乐,它就在你身边。我愿与你做淡淡的女人,临一朵花开,漾一笺莲的心事,于素年锦时落定,心无尘,淡若水,漫听岁月的禅音。

26、 爱情,不来不去。爱,不增不减。我愿做一朵莲花,开在你怀中。谱写一曲高山流水的知音,在清幽的禅境里,寂然欢喜,默默相望。我亦愿做一朵无争的云,让你揽在怀里,忘了清溪湄畔,碧水蓝天。我为什么会在这里,你懂得。

27、 《维摩经》卷下,菩萨行品若善男子善女人,发起无上大菩提心,住无所得,劝诸众生同发此心,以真实法一四句偈施一众生,使向无上正等菩提,是名真实波罗蜜多。《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

28、 禅意人生1、发现自己的错误,就是开悟;改正自己的错误,就是成就。发现了所有的错误,就是彻悟;改正了所有的错误,就是圆满。2、多看自己的缺点,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多看别人的优点,方能学到别人的功德。3、世界上没有什么完美,想开了、想通了,就是完美。

29、 佛法是心法,不是脑法,故仅靠大脑思维、推理、记忆、分别不能契人佛法;必须用心,成为心的需要、心的渴求、心的本能。

30、 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让自己的心先过去。毕竟,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让你的心先过去。

31、 我们的精神一定要有抗体才能免疫,也才不致被外在的环境或人事所左右,这个抗体就是定力。

32、 放松能使我们身心健康,发生任何事,遇见任何人,都不必害怕,不要担心,心存感谢,就能面带微笑。一个人如果经常处在紧张、忧愁、愤怒的状态,或挖空心思、胡思乱想而又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那么他的脸上一定缺乏笑容,从而造成心理不健康,结果身体也不会健康。

33、 无所有法,无有边法,说名中道。以于方便,说有觉慧能持诸法,然持法者亦不可得,不可得故,无有言说。《大宝积经》卷五,无边庄严会

34、 佛家说: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只由此一句,便可以看出,那些被众人神话了的佛陀,原本也只是平凡人而已。只是他们参透了人生的真谛,获得了别人未能领悟的智慧。

35、  当文化被商业绑架,当灵魂被金钱禁锢,人们就容易失去方 向感,社会也随之变得浮躁,我们的内心和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再清 新,精神仿佛失去家园的蝴蝶,找不到落脚的枝头。灯红酒绿,霓裳 飞舞,弦歌袭耳,浪声弥漫,一片狼藉,犹如末日的疯狂晚餐。佛祖 棒喝:还不知回头吗?造化窃笑:该落幕了。

36、 心如镜。虽外在景物不断转变,镜面却不会转动,此即境转而心不转。一证严法师

37、 浮动是心念不定、见异思迁、摇摆不止、沉浮、动荡、放逸、无法安静……世间人,都是无事找事,心从来不让他闲着,总是胡思乱想。累时想休息、宁静一点儿,又耐不了安静,向往热闹,心从来无安宁的时候,费心劳神,怪谁呢?还不是自己刻薄自己。

38、 佛说:一切闻听过佛法的人,一切众生,有适宜制定戒律的也有不适宜的。我知道一切众生的心理活动及相关行为,对没有作下罪业的心行,我就不制定戒律;对已经作下罪业的心行,我就制定戒律,我如果按这样的标准去做,世人就不会非议我的做法。

39、 若说法时,应净三轮:谓所为众生、我不可得,亦不分别自为法师,于所说法而无住着。如是说法,是名说一相法门。《大宝积经》卷六十,文殊师利授记会

40、 佛告比丘:功德果报甚深,无有如我知恩分者.我虽复尽其边底,我本以欲心无厌足故得佛,是故今犹不息。虽更无功德可得,我欲心亦不休。(五代)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一,引《大智度论》

41、 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很多本末倒置、主次不分的事,当你质疑 这些繁文缛节时,还可能遭到一些人的嘲笑和讽刺。诚然,对于学识、经验 这些需要积累的事物,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去实现,可对于像用铁棒磨针用的 无用功,我们还是少去做为好。

42、  可以不认错,不能不改错,行动比语言重要;可以真愚痴, 不能装聪明,无明比无知可怕。

43、 一个内心清净而俗事又少的人,做事情只求适应自己本性。喝酒时谁也不劝谁多喝,以各尽酒量为乐;下棋只是为了消遣,以不为一棋之争伤和气为胜;吹笛只是为了陶冶性情,不一定要讲求旋律节奏。反之假如有丝毫受到世俗人情礼节的约束,就会落入烦嚣尘世苦海而毫无乐趣了。

44、 让你的老年过得像童年一般天真烂漫,让你的童年过得像老年一般沉着稳重,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傲慢,也不要使你的谦卑缺乏智慧的成分。一《佛陀的格言》

45、 当很多人吃肉的时候,只欣赏餐桌上的美食,也只想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从来没有体认到残杀生命的过程中,它们遭受到的无比恐惧和难忍的痛苦,也没有想过需要偿还杀生的可怕后果。即使不相信众生曾做过我们的父母,也不知道众生都具备佛性,但也不应该为了我们的口腹之欲而轻易伤害无辜的生命啊!

46、 人生短暂,假如在这有限的生命中还不停计较和困惑,那么不但难以解脱而且必定虚度此生。人生自在适意即可。

47、  人是一个矛盾体,在寂寞中他向往人群,在人群中他向往孤 独。他想得到,又害怕失去;他想放弃又渴望拥有。他希望自己是永 远的醒者,却不愿错过梦的精彩。

48、 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既不可得,日常应缘处事, 用的是哪颗心?不要说什么佛心、禅心、清净心,此亦不可得。

49、 归依彼所有学、无学成菩提法,名归依佛。归依如是爱尽离灭涅槃,名归依法。归依所有学、无学成僧伽法,名归依僧。《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

50、 学佛的真正意义在于时刻观察自己的缺点,修行的真正意义在于时刻修正自己的不足。学了众多佛教理论知识,却没有发现自己的缺点,那我们学佛的目的何在?修了多年的参禅持咒,却没有修正自己的不足,那我们修行的意义在哪里?

51、 弗随嗜欲,不犯诸恶。《佛说无量寿经》于细微罪,生大怖畏。《杂阿含经》卷二十四,第635经

52、 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就像一个人驮着东西,可心头很舒畅。人要是没有它,不尽什么职责,就等于驾驶空车一样,是白白浪费。——海涛法师

53、 究竟解脱之决心是否坚固,就在于立志者对于烦恼魔路是否有深切之警 醒。生命之本质既非烦恼亦非享乐,对逆顺之境的执着,将成为我们究 竟解脱的束缚,于境上无著,信心方可称为恒如。

54、 问:“诸圣收光归源后如何?”师日:“三声猿屡断,万里客愁听。”——《仙宗契符禅师》

55、 也许一生,就是一句话,也许一段经历,就是一个章节,也许的也许,就是一次叹息一种结局。这本书,其实只有自己能读懂!

56、 我们为什么会生烦恼?是因为我们看到众生的行为有过失。虽然这个烦恼是因由众生而缘起,但实际上还是我们自心仍有烦恼的缘故。佛陀的心续已经没有烦恼,所以他视一切众生没有过失,正因为我们自心有种种染垢,所以才会看到别人的过失。

57、 【佛心禅语】 忏悔能战胜自己内在的敌人,打扫自己灵魂深处的污垢尘埃,减轻精 神痛苦并净化自己的精神境界。

58、 我依然在等,等你为我盘起长发,一生匆匆,宠辱不惊,仓促的相遇,却撞进心城幻梦,没有早一步,也没晚一步,恰到好处。曾几何时,在佛前虔诚祈祷,以我半世繁华换你余生长安,用爱修禅境步步生莲,许是佛祖怜我太痴,才将你送至身旁,呵护半生周全。

59、 世界上不明理的人,他想多得钱财用来布施,得到福德,于是以做生意为职业,经营之时做了许多不道德与违法的事,这样做虽暂时也能赚来些钱,但所得到的利益补偿不了害人的祸业。这样的人,将来还要坠入地狱,就像《百喻经医治脊偻喻》中的病人,被压得双眼迸出一样的危险。

60、 翠竹黄花非外境,白云明月露全真。头头尽是吾家物,信手拈来不是尘。——《双岭化禅师》

61、 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法尘,眼睛里尘沙除去了,也不能换入金粉,因为金屑虽贵,在眼亦病,“法”虽好,不如“无”更好。——耕云先生

62、 人的身体有残缺不算苦,人性的残缺才是真正的苦。因为世间的灾难祸害,大都是由手脚完好,但心灵残缺的人所造成的。

63、 施食得大力,施衣得妙色,施乘得安乐,施灯得明目,虚馆以待宾,是名一切施,以法而诲彼,是则施甘露。《杂阿含经》卷三十六,第997经

64、 若说第一义谛有我是为身见,若说世谛无我是为邪见。(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卷十一

65、 快开的水都是沸腾的,平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潭死水,不知进取,所以一般人不能随缘,那是随心所欲而不自觉罢了。挣扎往上游,舒服必下流,凡夫随大流,仙佛逆水游。

66、 做好事并不是为求名,也不是为求功德。抱着“尽本分”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诚无私的善事。

67、 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大方等如来藏经》

68、 对大家都赞成或反对的事,不要受其影响。一般来说,没有自己的主见,“随大流”的结果,都不太好。

69、 如今,漫步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一些复古的元素,渐渐吸引着人的眼球,一抹怀旧的情愫油然而生,或许这就是佛语所道的轮回吧。时尚的东西,总是转瞬即逝,而那些坚守在心中根深蒂固的情愫,始终不会迷离,一如人性的善,世间的真。

70、 人命不停,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云何纵心令住恶法!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云何恃怙而生侨慢!《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高贵德王菩萨品

71、 诸佛菩萨显示中道,何以故?虽说诸法非有非无,而不决定。所以者何?因眼、因色、因明、因心、因念,识则得生,是识决定不在眼中、色中、明中、心中、念中,亦非中间,非有非无。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无。《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高贵德王菩萨品

72、 这世上,许多看上去长不出希望的荒地,只要用心开垦,播种,都会有收获。别沉浸在世俗的眼光中,别让狭隘的思维限制了自己的方向。——湛弘法师找回内心的纯粹和充盈,无心而求的快乐之道,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书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唐·寒山

73、 佛家禅语:并非有钱就是快乐,问心无愧心最安。要批评别人时,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无缺。用爱化疑;心中有爱、就不会有疑。

74、 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不是金钱,也不是名位,而是仁爱。“仁爱”让这个世界充满了感动,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希望。能够常怀一颗仁爱之心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富有的人。

75、 在我们的一生中,才智、财富、名利、地位等,这些穷其我们一生所追求的东西,当我们最终离开这个世界时,你会发现什么都带不走,什么也留不下。

76、 为了正直的事业而终生为之奋斗亦不为过。无论从表面看起来你的行为是多么不合常理,无论众人的眼光是多么怪异,无论别人的评价是多么低俗,只要是为了正直的事业也要坚定不移地做下去,最终别人一定会理解和支持的!

77、 悟是不能完全用语言及文字表达和形容的,譬如你吃了一颗糖,感觉很甜美,这甜的滋味只有吃过的人才能知晓,没有吃过糖的人是不易体会的,“悟”是自证自觉的境界。

78、 思想会导致痛苦,但是停止思想并不是解决的办法。我们可以运用善巧的心地法门,消除所有出于无明的恶念。——堪忍尊者

79、  总有一些非常奇怪的国人,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不知道珍 惜,结果一点一点地丢掉,丢到现在已经口袋空空;本来不属于自 己的东西,却偏要去学,结果越学越不像,既没有成为别人,又失 去了自我。

80、 岁月无心也有心,更多的让你让我让他些许珍惜,些许感动,些许执着。不需说,是没人懂得;不想说,是一直沉默;不愿说,是心绪难释。

81、 当知一切宗教,各有其长处,皆能令人向善。彼等有信仰之诚,是吾所敬;彼等有求真之心,尤吾所爱。但惜其不如佛法广大精微,真究竟耳。(民国)弘一《佛法大意》

82、 调与:万物因水的存在而汇聚融合。譬如石灰石、黏土与铁矿粉是三种不同的事物,因为水的调与而融合为水泥。H1于水的存在,它们三种才有可能按比例调与而成。同样的道理,由于爱心的存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j社会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才有可能与谐相处、充满与平。

83、 茶如人生,禅意也好,刻意也罢,感受的细碎只能够自己明白,别人读到的或许很复杂,也许很简单,但是一切都不重要,因为此刻,忧伤,欢喜,只是你心灵的独白。

84、 修行之人,要戒骄戒躁。而对“我”的强烈执著,使人无法认清自我而容易自大,在待人处事之时就会表现得傲慢无礼。人一旦忽视了因缘的帮助,而错认为所有的成就完全是来自自身的能力与伟大,就容易产生“慢”的心理。

85、 蛇性虽曲,人竹筒则直。人心如蛇,佛名为竹筒。复杂多疑、摇摆不定之人,专称佛名,自然往生;无明边见凡夫,专称佛名,自然合于中道实相。净土宗一切教说,皆为令众生人一向专称竹筒。

86、 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你随时可能会被突如其来的变化扰 乱心情,所以与其随波逐流,不如有意识地培养一些让你快乐的习惯,随时 帮助自己调整心情。如果我们感到可怜,很可能会一直感到可怜。快乐也许 只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习惯。

87、 眼睛向外观看时,见到一切形形色色,感到世界如此的真实;用心往内观照时,觉得内心空无一物,感到世界如此的虚幻。世界到底是真实还是虚幻?对于初学者而言,理论上世界是虚幻的,现实上世界是真实的。事实上,世界既不是真实,又不是虚幻,而是显空双运、明空双运、乐空双运与智悲双运的大法界境界。

88、 信佛者必须学佛,学佛必须效法菩萨精神,“菩萨心中没有自我成就的企图,只有成全众生的悲愿”,所以菩萨能够承担起人生百味,在人需要的时候适时地出现,救苍生于水火之中。

89、 其实人生真正的快乐,是在于关爱他人。一旦我们一开始为其他人着想,把关心的对象从自己转换为他人的时候,一念为善,内心顿时就会放下自我,就会解脱分别心的束缚,真正懂得运用禅的智慧来过日子的人,才是智者;我们要找找的那片净土不在身外,就在我们的内心里,就在我们的方寸间。

90、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七佛通戒偈)《法句经》卷下,述佛品

91、 既然生死不可强求,便无须介怀,生不是喜,死亦不是悲,随缘就好。一个人在人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生老病死、输赢成败、福祸……不论境遇如何,倘若都能保持一颗随缘心,不挂心、不纠结,就能随时超脱烦恼。

92、 【天天禅语】弥勒菩萨在《宝性论》当中说过,佛教的真理具备八种功德:一、不可思议;二、无二;三、无念;四、清净;五、光明;六、对治;七、灭谛;八、道谛。

93、 少林寺,最大的价值不是拳而是禅,是周文王用一块石头找到了天地的中心,观景台,看过那个石头。

94、 一无所有,一无所取,这个岛屿独一无二,我称它为涅槃,灭寂老和死。《经集》第五品,第十一章《迦波问》

95、  金地藏是我的邻居,与他为邻我发现好处多多。最大的好处 大概有三:一是认识了平等,王子和平民身份不是绝对不可互换;二是 懂得了慈悲,众生渡尽,方正菩提;三是理解了无私,我不入地狱, 谁入地狱。

96、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块小小的缺角,这块小小的缺角用 一生也补不全。那个缺角是希望和绝望轮番上阵的战场,总是充满硝 烟和无声的厮杀。没有人一生都处在希望之中,也没有人一生都总是 绝望。

97、 别人在想些什么,具有“他心通”的人真的都知道吗?师言:“只要我们能抱着坦诚的心意,体谅他人,事事为他人设想,那么他人对我们就没有任何隐瞒。如此,我们怎会不了解他人的心思呢?”

98、 论事,不能用情绪,事事面前摆出愤怒的姿态;论人,不能图痛快,人人面前都“出刀弄枪”意欲伤人。只有以对己之心对人,对人之心对己,方可处事理性,待人平和。

99、 人人都有佛性,禅心无不相通,悟者与天地与自然与了悟的人都浑融于那潜在的大与谐中。不被认识的陌生人便只有彼此的隔离、闭塞了。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