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蜂窝旅游最火的心灵禅语的句子

1、 佛主释迦摩尼一天参禅碰到了瓶颈,去森林找求答案。一只大象碰到了他很惊奇问他怎么了,佛主说他现在迷失方向。大象说,我们头象从未迷失方向,因为每次觅食前都会叮嘱我们:当你迷路时不要乱跑,要站在原地不动,听水流的声音就能找到家了。佛主大悟。人生有迷路之时,一定静下心来找到最初的梦想。

2、 一不做,二不休,不风流处也风流。若要公私济办,好看露地白牛。——《法演禅师语录》

3、  随缘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觉悟,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自信和把握。能 够随缘的人,总能在风云变幻时审时度势,在艰难坎坷的生活中,收放自 如、游刃有余;总能在逆境中找寻到前行的方向,保持坦然愉快的心情。

4、 无论何事何物,都有它们自己所遵循的节奏,快不得,亦慢不得。我们无法令它们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而只能顺应自然的规律。

5、 问:“般若波罗蜜是什么意思?”答:“‘般若波罗蜜’是智慧,对于内在、外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丝一毫不迷惑。”——净空法师

6、  你活得快不快乐,重要的是你是否欣赏自己,肯定自己。欣赏的角度 不同,所得到的感受也迥然有异,或晴空万里或乌云密布,全在于你个人 的选择!

7、 越是不能放下,越容易失去;越想牢牢抓住,越消失得快。越想拥有的,常不属于你;越想把握的,常已失去。越是看重的,越得不到;越是在乎的,越抓不住。那些想要的东西,大都不在你身边。

8、 面对死亡,要有如落叶归根的自然;面对死亡,要有如空山圆月的明净。缠绕心灵的那条生死线,只有自己才能解得开。

9、 往日的繁华。如花瓣在秋风中已凋零,已消逝。留下残花,余香。拈花一笑,对酒当歌,哀笛迎风而奏晚风轻拂。禅坐静心、云水禅心。如水人生,单纯见底;云海烟波,飘拂于心。

10、 【佛心禅语】 人要学会用慈悲化解仇恨,慈悲像一面镜子,你对它慈悲,它也会对 你慈悲。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充满怨恨的生活,只会把自己推 向死亡的深渊。

11、  佛经十分推崇孝道,佛对于父母,对于师长,对于众生,无一不关怀 备至。佛经中《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说的就是要孝养父母,它告诉我 们,父母生养我们是多么不易。

12、 人心的散乱有两种:一是昏沉,一是浮动。昏沉是糊里糊涂空过时日,无所事事涣散体力,懈怠、懒惰、昏睡、不肯精进……

13、 以法求财,不以滥取,以乐自供,供养父母,给足兄弟、妻子、奴婢、眷属、知识,随时供养沙门、婆罗门。《杂阿含经》卷三十二,第912经

14、 口头说法喋喋不休,身心却毫无行持和体验,这种说教,就像是鹦鹉学舌一样,实在毫无意义。(宋)冈波巴《宝鬘集》

15、 但行不学,十有九到;但学不行,十无一到;学行两全,十修十到。(明)慧经《寿昌无明和尚语录》卷二

16、  一群人见一个鬼匆匆赶路,就奚落他:又要赶到哪个有钱的 人家投胎呢?鬼边走边摇头,我正忙着为你们办签证呢,死到临头了 还想着钱。话音刚落,一阵阴风吹过,那群人不见了,地上都是白花 花的票子。鬼叹息道:看他们挣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再多的钱最终都 不过买一张死亡签证而已。

17、  再犟你犟不过岁月,再拧你拧不过时光。退一退步,松一松 手,或许你会懊悔不迭,就在这一犟一拧之间,你既错过了许多缘 分,也耽搁了许多幸福。

18、 不怒胜瞋恚,不善以善伏;惠施伏悭贪,真言坏妄语。不骂亦不虐,常住贤圣心。《杂阿含经》卷四十二,第1151经

19、 无义不诚信,欺妄好斗争,当知远离此,近愚与罪多。仁贤言诚信,多闻戒行具,当知亲附此,近智诚善多。《法句经》卷下,道利品

20、 镜子,是用来鉴照物体影像的;但必须镜、物相离,方能清澈映照。若物体贴镜或尘封镜面,即使景物在前,亦难清楚映照。

21、  分享是一种交往的礼仪,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分享是一种关爱的情 怀,是一种奉献的精神;分享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22、 空名无相,无相亦空,是名为空;空名无念,无念亦空,是名为空;空念亦空,是名为空。空中无善无恶,乃至亦无空相,是故名空。菩萨如是知阴界人性,即不取着,是名法忍。(古印度)世亲《发菩提心经论》卷下,空无相品

23、  愤怒就像地雷,碰到任何东西都一同毁灭。如果你不注意培养自己忍 耐、心平气和的性情,一旦碰到“导火线”就暴跳如雷,情绪失控,就会 把好事情全都炸掉。一时的发作,毁掉长年累月的全部工程。

24、 前世你若是我皓腕下错过的莲。汲日精月华,听禅语梵音,转世轮回。今生你便是我颈上那一枚珠玉,莹润温碧,倾尽一生的柔情来珍爱。做伴红尘,朝夕相对。用前世的错过换得今生的圆满。

25、 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圆觉经》卷上

26、 人们总在年轻时卖命赚钱,又在有钱后花钱买命。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面临的一系列身体与精神问题,其实是日积月累的赚钱过程所导致的:很多疾病是花再多钱也治不好的,可见钱财并不是万能的。心才是万能,“诸法唯心造,万物唯识现”。快乐从内心找找,由内而外的快乐,才是真的快乐。

27、 世上有五种感官快乐,心是第六种;摒弃这六种感官快乐,就能摆脱痛苦。《经集》第九章,《雪山夜叉经》

28、 念佛只呆呆地念,空空地念,傻傻地念,木木地念,这样就好。如同晒太阳,并不需要摆姿势、选造型,只要任凭阳光照射就好。

29、 靠自己的智慧、经验、思考永远信不了佛;只要想到“这是佛说的,我便相信”,就能信佛。

30、 怎样让生活中恼人的事变得越来越少呢?有两个法子:一个看似主动其实被动的法子:选择。一个看似被动其实主动的法子:不思量。

31、 对普通人来说,谦卑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法则,如果你因为自己学历高、职位高、在某些方面比他人强,就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定会招致他人的反感,使自己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32、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恶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33、 修行不是盲目信仰,而是理智地探究真理。修行不是脱离生活,而是全身心地融人生活。修行不是逃避责任,而是公益心地担当义务。修行不是放弃俗务,而是无私地奉献大众。修行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谦逊地尊重他人。修行不是执著成就,而是利他心地服务众生.,097。

34、 应该尊敬长者,不妒忌,懂得按时拜见老师,抓住时机讨论正法,专心聆听精妙言辞。《经集》第二品,第九章《戒行经》

35、  我们大家要学会和谐相处。佛说要结善缘,只有做到了人与人之间和 谐相处,才能有利善缘的增进。

36、 谁是佛,谁不是佛,不能只从外表判定。穿百衲衣者,不一定是真和尚。不穿百衲衣者也未必就不是真觉者。同样,谁是对,谁是错,也不能仅凭一面之词。

37、 俗话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如果连自己都不肯好好善待自己,那这个人当真是无药可救了。

38、 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被了解与被尊重。我们觉得屈辱,不是因为别人言辞粗鲁、举止不雅,而是因为我们的尊严受到了侵犯,我们的精神世界被否定、被践踏,因此一时难以忍心头之气,冲动之下如果意气用事,最后只会让自己陷入难以收拾的局面。

39、 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瞋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夫身者,众苦之本,患祸之元。劳心极虑,忧畏万端,三界蠕动,更相残贼,吾我缚着,生死不息,皆由于身。《法句譬喻经》

40、 【佛心禅语】 大千世界,让我们心动的诱惑委实太多太多,很多时候虽然无法解 脱,但还是让自己的心淡泊一些吧。把快乐和幸福看得淡一些,追得缓一 些,它们反而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

41、 很多人嘴上喊归命,心中却不敢,不愿把自己交到弥陀手中,他们怕这样不安全,觉得前途命运还是捏在自己手中更安全可靠。他们在向弥陀做着交易,只拿出一部分他们自以为好的,能卖出价钱的“善行”,向弥陀兜售说:“这样可以了吧,请按我修行的赏价,把往生给我吧!”

42、  不知道谅解他人的人,应该说也不能善待自己;自己会善待自己,也 就一定能够谅解他人。所以,处理人际关系当中的烦恼的方法就是能够谅 解他人。

43、 迷之即垢,悟之即净,纵之即凡,修之即圣,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此是何物?答云:是心。答:知即是心。——《禅源诸诠集都序》

44、 菩萨善能守护安住菩提之心,乃至梦中,一切结使不为其患,而是菩萨所有烦恼渐渐当尽,不应一生便尽结使。《大宝积经》卷九十,优波离会

45、 是真报身,有始无终,寿欲劫数,无有限量,初成正觉,穷未来际,诸根相好,遍周法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

46、 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则不唯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保蒙救济;不唯一人父母,人人父母,尽可超升。(清)省庵《劝发菩提心文》

47、 世间有许多事情功亏一篑的主要原因就是意志不坚定,不能坚持到底。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坚定意志,我们就不能享受成功的幸福。

48、 若知污染是法界体性,是名白净。然第一义无有污净,若污染法,若白净法。《大宝积经》卷二十六,法界体性无分别会

49、 佛家讲一切唯心造,我们的生命历程完全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的一思一念,都在创造我们的未来。生活的沉淀,心灵的反省,固然是人生改变的主要法则,而迷茫君子在人生关键路口是否还应该有些我们能去主动把握、主动调整的有形方法和规律呢?

50、 生活之路不只一条,如果一条路走不通,那只不过是在暗示另一条路上的辉煌。适时止步,“半途而废”之后,或许你会发现,人生之路原来可以如此宽阔。

51、 禅门的人生观,就是这样,你要提得起,有时候你也要放得下。当提起的 时候提起,当放下的时候放下。可是如果没有禅慧的人生,当提起的时候不提 起,当放下的时候不放下;当放下的时候反而提起,当提起的时候反而放下。

52、 【天天禅语】愿每个人都懂得爱的真谛:爱是奉献而非占有,爱是随缘而非强求,爱是坦诚而非谎言,爱是清净而非功利,爱是包容而非狭隘,爱是温暖而非冷漠,爱是智慧而非愚昧。请敞开你的心扉,将真爱的能量释放。

53、 或尽忠立孝,济国治家,行谦让之风,履温恭之道,敬养父母,成第一之福田,承事尊贤,开生天之净路。(五代)延寿《万善同归集》卷四

54、 在修行的过程中,翻来覆去的拉锯战就是精进与懈怠在战斗,就是道心与偷心在战斗。什么叫偷心呢?苟懒偷安之心就是偷心,一切贪图便宜之心就是偷心。

55、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法,我们生在世间,只有随顺因缘而有所作为。如果我们的作为违犯了因缘的规律,认为我可以作得了主,我可以不顾一切条件,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很片面,如果按此去做,一定会行不通。

56、 不见身,不见心,心无所念,是名菩萨真实精进。(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十七

57、  严父慈母的恩情比山高,似海深。佛向性中做,莫朝身外求。在家敬 父母,何必远烧香。不能尽孝,如何礼佛?不能奉亲,如何悯人?只有先 尽了孝道,才可修得佛道。

58、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名利与感情,而是慈悲与智慧。因为有了慈悲,才能自利利他,有了智慧,才能自觉觉他。

59、 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制造幸福、和平,能与别人友好相处。只要我们有心有情有义有爱,对事情更专心、更投入,对万物更有慈悲心怜悯意,就会活得开心,活得快乐。

60、 【禅语佛源】1、用惭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2、烦恼消归自心就有智慧,利益分享他人便是慈悲。3、我与人与,心与口与,欢欢喜喜有幸福;内与外与,因与缘与,平平安安真自在。4、喜爱的就想占有,讨厌的就会排斥,患得患失,烦恼就来了。5、担心,是多余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动力。

61、 多中无一性,一亦无有多,如是二俱舍,普入佛功德。《华严经》卷十三,须弥顶上偈赞品

62、 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惟有小乘禅。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

63、 若是遭人反对而不动心,即是忍辱。在生活中,天天都会有跟人意见不合的时候,不闹情绪很难。如果就事论事,没有人我的分别,才能做到不动心。

64、 大气不是从小生来的,而是经历生活慢慢培养出来的浩然之气,是一个人对社会、对生活所持有态度的一种意识,是人性的自然流露,装是装不出来的。

65、 佛说:受爱欲支配的人,好比手里握着火炬,逆风行走,一定会有烧伤手的危险。

66、 【多愁善感】诗人、菩萨、小资情调的人都有一点多愁善感。菩萨因为不忍众生苦,深具同情心而多愁善感,故成就慈悲。诗人因心思敏锐,触景生情,诗兴大发,故多愁善感,能丰富灵思。小资情调的人则因为情绪不稳定,不能理性对待,自我控制,往往胡思乱想,顾影自怜,多愁善感,然带来烦恼。

67、 宽容不仅是一种雅量和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因为我们在宽容的同时,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豁达博大的胸怀,不计较小节的潇洒,欢喜了别人,也放过了自己。

68、 为他人付出,不见得立刻就有回报,但最终这种付出的功德会回报到自己身上。如果每个人在爱护自己的同时也去关爱别人,那么最终自己也能得到更好的爱护。一个人时时抱持一颗善心,一颗悯物悯人之心,便能听到来自善的山谷的回音。而这种回音,远远胜过任何物质上的回馈。

69、  一个人一旦被自卑感所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 才智和创造力也会无法正常发挥。狮子再威猛,一旦被关在笼子里力量就 会无法体现。自卑是束缚创造力的一条绳索,消除自卑才能成就大事。

70、 道之主要三根本:出离心与菩提心,业果非无我非有,正见发生除边执。(明)宗喀巴《菩提道次第总摄颂》

71、  我热爱永恒的光,不喜欢黑夜的漫长,如果可以,我宁愿选择永恒之 光中的一生平淡,而不愿接受黑夜里的流星灿烂。

72、 生活在纷杂世间,要抵制住层出不穷的诱惑,就需要消减欲求,做到:一、对钱财不占不求。二、对感情不执不舍。三、对名声不拒不贪。四、对欲求可收可放。

73、 宽容不受约束,它像天下的细雨滋润大地,带来双重祝福:祝福施与者也祝福被施与者。若,人生只是一场美丽的梦,愿做清晨里的一滴露珠。尽管微小但不懦弱,因为知道世界的纯洁来自心灵的透明。

74、 生活的路很宽,富贵贫穷代表的只是各自的活法。做小民有做小民的乐趣,当官有当官的忧愁。穷有喜富有悲,环境不同,个人的心境不同,体会到的生活滋味也就不同,正所谓“穷亦乐,富亦乐”。有些人想尽办法苦苦追求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却不知认真做事、老实做人才能开开心心地生活。

75、 【天天禅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幸福与快乐,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诚恳地愿意去播撒幸福与快乐的种子——断恶行善。所以多数人越找求幸福与快乐,越会适得其反。这就是生死永无止息的原因,更是痛苦无穷无尽的理由。

76、 换位思考是人类经过长期博弈,付出惨重代价后总结出的黄金法则。没 有人是一座孤岛,社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左手去伤右 手,我们是同一棵树上的叶和果。

77、 有人常常埋怨自己长得不漂亮、没有人缘,其实人缘并不在于色身,而在于气质。气质则由修养中培养而得。

78、 【禅语智慧】一个人除了工作之外,还应有:1、功德、做多少善事,讲多少好话,解决多少困难。天下人尽管都不知道。2、慈悲,在工作中除依法依理外,还肯予人体谅、关怀、鼓励等。3、修身,每个人心要有所洗涤,从行为、风度、仪表、温暖、亲切、礼貌、庄严中来冶炼自我的行为。

79、 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杂阿含经》卷十二,第296经

80、 进云:“如何是境中人?”师云:“贫家女子携篮去,牧童横笛望源归∥’——《杨岐方会和尚语录》

81、 “壁立干仞,无欲则刚”,布施心让人变得更加坚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心让人更加柔韧,坚韧是一种特质,像水一样,刀剑斩不断,绳索缚不住,牢笼困不得,而水滴却能穿石。

82、 如不勤习五明,不得一切种智故。内明为求自解学,因明为伏外执学,声明为令他信学,医明为所治方学.巧明为摄一切众生。(古印度)马鸣《大庄严经论》卷五

83、 直面困厄的勇气:从绝路中走出路来每日满怀希望、脚踏实地的人,生活给予他的不会是绝望。

84、 开悟之事,绝无僧俗之别,但能真参实修,时节因缘自会现前。张秀才 随顺世缘无呈碍,就是在家人悟后显用的样子。悟者之心如水面之澄明, 绝不会因云影浮动而自起波澜,即使外力推波助澜,而水之本性何曾有 异?此境界不可思不可议,只可当下体证。

85、 今天是自闭症日,透过电视等媒体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神智自闭的小孩,感到他们非常可怜。不过在佛菩萨的眼里我们凡夫都像得了自闭症的小孩一样,善恶不明,取舍颠倒。

86、 情感是由过去的缘分和今世的怜爱所产生的,宛若莲花是从水和泥土这两样东西孕育出来的。——《佛陀的格言》

87、 目光远大的人,会有远大的计划;目光短浅、只看眼前的人,安于现状,便永远无法进步。我们应该做的不只是拥有今天,还应该抓住明天、后天,抓住自己的未来。只有为今后的旅程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走得更远。

88、 一个人的日子,虽然有点寡淡,但看似平常的日子却隐含着大的智慧。你可以心守一腔禅心云水,在万般喧嚣中,拾一点看似桃花源式的逃避理念,在修身、修心、修德、修性中感受佛境的清静。

89、 人事的艰难与琢磨,就是一种考验。就像一支剑要有磨刀石来磨,剑才会利;一块璞玉要有粗石来磨,才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90、 视生如在梦,梦里实是闹。忽觉万事休,还同睡时悟。智者会悟梦,迷人信梦闹,会梦如两般,一悟无别悟。富贵与贫贱,更无分别路。——《司空本净禅师》

91、 【禅语感悟】以貌取人,轻慢他人,骄纵自我,这是人性中深 藏难除的劣性,一旦产生这样的心境,那就会产生伤人不利己的心态。

92、 名字只不过是一种符号而已,为什么一定要固执己见,耿耿于怀呢?社会对你的承认,不在于这些外在的东西,而在于你自身的实力及对社会做出的贡献。

93、 知足常乐,内心平静,胸怀豁达,气如百川。就会体验到一种真爱,一种平凡,一种幸福,一种感觉,一份禅意。让生命如诗如画,清纯如珠,内涵丰盈,浓郁芳香。

94、 我们的繁忙并不在利益他人的事情上,而是在利益自己的事情上,所以忙的最终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佛陀曾经很清楚地告诉过我们:幸福和快乐源于利益他人,痛苦和忧虑源于利益自己。无著菩萨也说:“诸苦由贪自乐起,佛从利他心所生,故于自乐他痛苦,修正换是佛子行。”

95、 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慧能大师法嗣·司空山本净禅师》

96、 凡你对别人所做的,就是对自己做,这是历来最伟大的教诲。无论你伤害谁,就长远来看,你都是伤害到你自己,或许你现在并没有觉知,但它一定会绕回来。不管你对别人做了什么,那个真正接收的人,并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同理,当你给予他人,当你为别人付出,那个真正获利的也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97、 生活中,当你春风得意时,留点空白给思考,莫让得意冲昏头脑;当你痛苦时,留点空白给安慰,莫让痛苦窒息心灵。当你烦恼时,留点空白给快乐,烦恼就会烟消云散,笑容便会增多;当你孤独时,留点空白给友谊,真诚的友谊是第二个自我。留一点空白,这是人生的真理;留一点空白,这是生活的智慧。

98、 散心者尚不能得世间经书工巧等利,何况能得出世间利;故知一切世间、出世间利,皆以定心故得。(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卷十二

99、 佛如良医,法如妙药,僧如看护者。对于患者而言,良医、妙药、看护者缺一不可。所以不论是上根、中根还是下根,从医治身心大病的角度而言,三宝是缺一不可的。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