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禅语句子微言微语

1、 只有解脱所有束缚,扫除一切名利的浮云,才能自由安心地徜徉在禅的晴朗天空。醉心于功利,便会被名缰利锁缚住;斤斤计较褒贬毁誉,必会患得患失。野心勃勃、贪得无厌、争权夺利、钩心斗角,哪一种争斗不是伴随着烦恼焦虑和嫉妒猜疑呢?

2、 平等:无分美丑善恶,芸芸众生都平等得到水的滋润。无分高低凹凸,自然环境都平等得到水的滋养。所以水对芸芸众生与自然环境的利益是平等的。

3、 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北魏)昙鸾《往生论注》

4、  狗急了会跳墙,人急了往往会有创意。要感谢给我压力的 人,有些压力会让我的人生变得更加厚实。

5、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人生何必锱铢计较?其实,心安即是福,当下能做即是福,眼前欢喜即是福。

6、 用禅心来看世界,会多出一份超脱与淡然。在流动的岁月中,关于幸福,都是跟平淡在一起的。

7、 禅就是生活,以禅来净化生活,落实“觉悟人生”的理念;生活就是禅,以生活来体现禅的功能,落实“奉献人生”的理念。

8、 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唐)大珠慧海禅师《顿悟入道要门论》

9、 德国的格里特说:“应当教给思考方法,而不是教给思考好了的事。”我们所能看到和读到的固然都是事实,但并不一定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关键不在你做了多久,重要的是是否有进步。明确判断才曩正心的根本。

10、 在修行的过程中,翻来覆去的拉锯战就是精进与懈怠在战斗,就是道心与偷心在战斗。什么叫偷心呢?苟懒偷安之心就是偷心,一切贪图便宜之心就是偷心。

11、 成功的三部曲是:随顺因缘,把握因缘,创造因缘。(当代)圣严《108自在语》

12、 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13、 菩萨应修二种忍:一者一切众生恶口骂詈,若加刀杖瓦石,瞋心不起。二者一切法无生法忍。《摩诃般若经》卷二五,一念品

14、 热衷于找裂缝、挑差错的人不是朋友;与他相处,就像儿子睡在母亲怀中,这样的人才是朋友。《经集》第二品,第三章《羞耻经》

15、 许多时候,人们之所以无法摆脱烦恼和迷惘,是因为他们内心彷徨不定,不清楚自己下一步的前进方向。面对眼前众多的选择左右为难,不知该如何抉择。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为自己树立目标,确定前行的方向。

16、 佛家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在智愚美丑、贫富贵贱上虽有所不同,但论及众生的本体自性,并无二致。这就好比三兽渡河,足有深浅,但水无深浅;三鸟飞空,迹有远近,但空无远近。因此,任何人都不必妄自菲薄,也不要认为佛法是高深莫测、遥不可及的,只要你用心,你也能领悟佛的真谛。

17、 首先,以身体的行为清净让不安定的心安定;中问,以口的言语清净让安定的心稳阎;最后,以意的思想清净让稳同的心发挥功用。这就是身、口、意三门清净的修持过程。

18、 多闻圣弟子离两舌,断两舌,行不两舌,不破坏他。不闻此语彼,欲破坏此;不闻彼语此,欲破坏彼。离者欲合,合者欢喜,不作群党,不乐群党,不称群党,彼于两舌净除其心。《中阿含经》卷三,《伽弥尼经》

19、  与佛结缘,以佛修心,可以使心灵得以平静,智慧得以宽广,境界得 以捉升,可以感受名缰利锁之外的宁静、淡然、幸福、圆满……

20、 虽然一切显现都来自于自己的内心,但这绝不等同于唯心主义。根据佛教的观点,心的本性是空性,心的自性是光明。唯心主义既不提倡心的本性是空性,也不主张心的自性是光明。我们绝不能将大乘佛法的观点和唯心主义混为一谈。

21、 生命实实在在能够把握和感受的只有当下这一念,错过了这一瞬间,那就叫做“时不再来”。

22、 【指点迷津】 遇到有人糊涂迷惑之时,能够用言语来点醒他,也是无量的功德。

23、 一切众生类,有命终归死,各随业所趣,善恶果自受。恶业堕地狱,为善上升天。修习胜妙道,漏尽般涅槃,如来及缘觉,佛声闻弟子,会当舍身命,何况俗凡夫!《杂阿含经》卷四十六,第1127经

24、  《坛经》上说“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 动”——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才是真正的处世之道。

25、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忏四重禁,除谤法心,尽五逆罪,灭一阐提,然后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甚深秘密之义。《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高贵德王菩萨品

26、  生命的获得,是一种偶然的因缘聚会,由不得自己;生活的 好坏,却在于一个人内心的取合,全凭自己做主。

27、 【破迷】 迷,就是失去方向。如果能在迷惑处豁然开朗,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静心破迷而不慌乱,就是智慧。

28、 (一)四谛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人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中阿含经》卷七,《象迹喻经》

29、 我不是住持,不是方丈,不是大德。小人物用不着大名词。鞋要合脚,帽要合头。头小却顶着大帽,不舒服可以忍一忍,不美观反正自己看不见;但帽檐下垂,遮住双眼,看不见前面的路,才真正要命。过誉如小头戴大帽,一定会遮蔽双眼。

30、 天堂和地狱是用心和行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与地狱,要怕的是心的偏向。——证严法师

31、 邪见者,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是向邪者,违于法,不乐于法。《杂阿含经》卷二十八,第787经

32、 真正的人生就是不听从命运的摆布,把梦想变成现实。如果我们能把命运转换成使命,那么,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就能控制自己的命运。我们能控制了自己的命运,那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33、 众生苦苦寻求,就是为了离苦得乐,然而,什么才是快乐的真正法门?也许我们可以从这句话中找到答案:“不要讨厌坏境界,也不要贪求好现象,只有不依不求,才能无欠无赊,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逆境中要勇于承担,不可自暴自弃;顺境中要谦卑恭谨,不可得意忘形。

34、 每个人的内心都蕴藏着无限宝藏,那就是佛性,若我们能除去心中的自私自利,发挥无私的精神,那么我们就能拥有美满的人生。

35、  诺言这个词很重很纠缠,如果做不到就别轻易招惹她。一旦 招惹,你要么必须兑现,哪怕放弃一切;要么做个无视道德的肖小, 可以不在乎四面八方的唾沫。假如无法二者选一,最好还是远离诺 言,千万不要逞一时之快。

36、 慈心无害想,不害于众生,心常无怨结,是则升天路。《杂阿含经》卷四十九,第1229经

37、 【天天禅语】我们为什么要修心?佛陀在经典中说得很清楚:如果我们的心向善的话,所说的言语、所做的行为都能成为善;如果我们的心向恶的话,所说的言语、所做的行为都会成为恶。我们的所言所行成为善还是恶,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同样,我们获得快乐还是遭遇痛苦,也完全是由自心的善与恶来决定。

38、 所谓佛境界者,极而言之。迷则佛境界俱是众生境界,悟则众生境界俱是佛境界。——《天日中峰和尚广录》

39、 在生活中,没有功利色彩的善言、善行,总是最让人感动;而且,真诚的善良,如同名贵珍宝一样,将被受者珍藏于心,永久流传下去。

40、 人命非常短暂,所以要加紧脚步快速前进,不可拖泥带水;切勿前脚已经落地了,后脚还不肯放开。“前脚走,后脚放”意即:昨天的事就让它过去,把心神专注于今天该做的事。

41、 以十善道为法园苑,爱乐安住,自住其中,亦劝他人令住其中。《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

42、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金钱,那只是一点点;如果失去了自我,那就失去了 很多;如果失去了敢于冒险的勇气,那他就失去了全部。

43、  你提出的意见如果不被对方采纳,可能因为三种因素造成: 一是你的意见本身是错的,二是你提意见的方法错了,三是选择的意 见对象有错。意见本身错了你让人家怎么接受?方法错了导致人家不 愿接受。关键是第三点,对象一错就只能对牛弹琴。总之是错在自 己,与对方无关。

44、  佛说:“祸福已至,一切随缘。”当面对灾难时,要用主动、平静的心 态对待,因为这种态度本身就有逢凶化吉的作用。当收获喜悦时,要保持 淡然的心态,因为欢呼收割之前,必须流汗播种。

45、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凡事不妄求于前,不追念于后,从容平淡,自然达观,随心、随情、随理。明白了人生都是因缘与合,缘聚则成,缘灭则散,才能在迁流变化的无常中,安身立命,随遇而安。凡事随缘,皆有禅味。

46、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究竟的平等心。培养平等心,你也不必拿出任何财物来,只要有这种心态,你就快活得很、自在得很!

47、 把人的本性实现出来,从人生体现出全宇宙的真相,才完成人的意义。(民国)太虚《佛陀学纲》

48、 拥有本是一种简单原始的快乐,然而拥有太多,则会失去最初的欢喜,变得越来越不如意。唯有舍得放弃,才能从“占有太多”和“得不到”的痛苦中解脱。

49、 未经询问便向别人赞扬自己的德行戒行,智者认为这种滋味吹嘘的人不高尚。平静沉着,不称道自己的品行如何如何,在这世上任何地方都不骄傲,智者认为这样的比丘高尚。《经集》第四品,第三章《邪恶八颂经》

50、 人生的道路,有时候要直行才能到达目标,有时候要转弯才能达到目的。应该直行的时候不直行,是错失良机;遇到转弯的时候不转弯,是不懂得回头是岸。

51、 若作市易斗秤卖物,一说价已,不得前却舍贱趣贵;斗秤量物任前平用.如其不平,应语令平。《优婆塞戒经》卷三,净戒品

52、 觉悟人生是智慧解脱,奉献人生是慈悲关怀。二者的融合无间就是菩萨的人生,是大乘佛法的真精神。

53、  世界上有很多事都可以想办法去弥补,然而,错过行孝的机会则永远 也无法弥补,只能空留遗憾,追悔不已。有些人在父母生前不好好照顾, 却在老人去世后大操大办,礼仪周全,甚至铺张浪费,试问,这又有何意 义呢?

54、 财富无常,终会用尽,应当舍弃吝悭,广结善缘;地位无常,终会衰败,应当舍弃自私,无私奉献;名气无常,终会失去,应当舍弃我慢,传递爱心;亲人无常,终会离散,应当舍弃报怨,与睦相处;身体无常,终会衰老,应当舍弃贪执,勇猛精进。无常的观念里诞生永恒的真理,生活的点滴中发现觉醒之道。

55、 当生活中我们遭遇到不好的事件和违缘时,我们都要去正面思维,都要心存感恩,同时在生活中保持一分警醒,随时观察,随时觉知,看见好的事物、好的物象,要学会随喜,给他人一份鼓励,给自己一份认定;看见不好的场景和人事,马上要觉知那是自我内心的投射,要生惭愧心。

56、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

57、 心正,才能证菩提之正道;心歪,则万事皆空。宽心待人,人人自能相助;慈悲为怀,天地助你成功。

58、 禅房里一尘不染,一杯淡茶由热转凉。蒲一团一,木鱼,经书,诉说着佛的寂寞,却也是看透红尘的空灵冷静。听着一声声梵音,看着刻满梵文的钟,心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变得清澈,宁静。我想,前世我一定是佛堂里的一粒尘埃,每天听着梵音,听着佛祖的教诲。心为菩提,受尽尘世苦,仍可浅笑如初。

59、 是无限、无尽、无量、无边。无能胜有,无为而无不为,因为,以不变应万 变,“处变不惊”,正是一种禅的境界。

60、 人都喜欢占便宜,贪图蝇头小利,于是很多人或为财色而身败名裂,一 失足成千古恨,或一念之差作大恶业,而造成万劫不能翻身的事情。实际 上,吃亏不是真的吃亏,不肯吃亏才真的吃了亏;不愿意上当的人真上当, 喜欢上当的人不上当。

61、 感恩是一种善行,我们要感恩一切善待自己的人,感恩世间万物,并且要知恩图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大智慧。

62、 佛是众生界中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中不了事汉,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63、 以无生法不可得故,离攀缘故,不得法忍,得无所得,无得无失,是故言得无生法忍。《大宝积经》卷-。四,善住意天子会

64、 人的一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最初的开端和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的,但 过程却各不相同。一个人的目标定得高,他就必须付出更多的辛劳和汗水, 即使经过全力打拼仍不得实现,但至少也会比他人走得远,比他人实现得 更多。

65、 人生在世,不能无所事事、懵懵懂懂而虚度一生,应发挥我们的良知良能,以佛菩萨的精神造福人群。

66、 不传说,斗彼此;导愚冥,护正法;劝进人,使求佛。终无能,别离者。《佛说须摩提经》

67、 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其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维摩经》卷上,佛国品

68、 心得离欲,心得解脱,尽诸有漏,我说彼为大丈夫也。《杂阿含经》卷二十四,第61 5经

69、 禅意石雕:灵气十足的小与尚这组表情丰富、形态各异又颇有禅意的小沙弥由铁丸石精心雕琢而成。铁丸石是一种含有铁质的砂岩或页岩,形成于大约在二百万年到二千多万年之前,主要出产于台湾,非常稀贵。它较一般石材密度高,且石质超细。这组作品意境深远、灵气十足。

70、 这些不良的想法和习惯渐渐地捆绑住你,让你陷入缺乏信心的泥沼里无力自拔,久而久之,你就失去了勇气,于是慢慢沉沦,安于囚笼中。此时,只有你走出囚笼,不再抱怨和诅咒,幸福才会温柔地拥抱你。

71、 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辐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古印度)护法等《成唯识论》卷十

72、 入眼处,绿波漾锦,清妍灼灼,清美静远,有着道不尽的况味禅意;巧绿嫣红,舒缓娴静,慈心几度,更是呢喃不完的梵语簌簌。莲以一种低温的姿态散发着一季的浮世清香,然后在花开花谢的轮回里完成自我的丰富与沉淀。

73、  佛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是说,如果你肯把自己的全部心思、 智力、时间、精力投入到一件事情上,那么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74、 学佛是尽本分,在什么岗位就做什么事,不要将人间事想得太渺茫,而忽略了自己身处在人间。宁静最美,安定最乐。这是习禅、修心、养性,最美好、怡悦且崇高的境界。

75、 即使是有人一时糊涂,说错了话,做错了事,提醒一下,总比提刀弄枪好,拉一把比推一下来得更好。究竟是采取慈悲态度还是采取敌视的态度,这是区别一个人是好心还是坏心的标准。

76、 心静是一种惬意的境界。心静而凉生,须有一个心境的营造,这便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要有一颗平常心。禅的最高境界是无字;音乐最高境界是无词;爱的最高境界是无言;生活最高境界是理解;朋友最高境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人的心的最高境界就是心静。

77、 没有心性,人对生命的理解将是破碎和空洞的。而如何理解心性却始终贯穿在禅的自觉的智慧中。

78、 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杂阿含经》卷十二,第296经

79、 在战场上,征服百万雄师,远不如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是最伟大的征服者。——《佛陀的格言》

80、  闪电、雷鸣、暴雨,这个早晨骚动、喧嚣、热烈,仿佛好戏 开场前黑压压的观众席。尽管如此,你依旧会开心出发,因为你知 道,穿过雷电风雨,就是朗朗晴空。你不会抱怨鸟鸣在这个早晨缺 席,你知道鸟儿与朝阳同在。朋友,这是另一种生命际遇,这样的早 晨同样全新而生动,并值得你去拥抱。

81、 贪睡眠、爱闲聊,对所学的东西不感兴趣,做事情懒懒散散、急躁而没有耐心——是导致堕落的重大因素。——《佛陀的格言》

82、 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 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我们要时时反问自己,对境是否心还粘着?是 否真的识得本来?假如对境为妄想所左右,产生爱憎取舍之心,那就生死不 了,就须深自惭愧内疚,痛下苦功,好好地修行。

83、 可言不可行,不若勿言;可行不可言,不若勿行;发言必虑其所终,立行必稽其所蔽。(宋)白云守端禅师(《禅林宝训》卷一)

84、 习禅者,要在念起之细微处用功,深知起心动念皆是业因。大风起于青 萍之末,欲不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八风所转,且时时 觉照、念念明了。

85、 似乎是无从记起,夜阑人静,我就成了那位任思绪渺茫追忆的女人。在静悟深省中,静听音韵风铃,摇醒灵魂里的一帘幽梦又隐秘包裹触觉。无从记起,青灯黄卷中,我就成了那位深夜执笔,任思绪飘零到双鬓纷落白雪,在世俗的洗礼中,一再隐忍禅让把灵魂就烧成了一把灰烬。

86、  一位社会底层的父亲说,他这一生最大的错事,就是造出了下一 代。让自己的下一代为就业迷茫,为房子辛苦,为由房子和职业主宰的 恋爱心碎。实际上,这位父亲三十年来也有机会积累血淋淋的资本,也 可以既厚且黑地向上爬,成为新的权贵或富豪,但“道德”阻碍了他。

87、 【天天禅语】当今时代最需要的不是物质富裕,而是精神充实。因为有了爱心,才会有真正的与谐;因为有了智慧,才会有真正的文明。

88、 有大智慧的人没有烦恼,因为他把万法的本质都看得非常透彻,不被一切现象所迷惑。

89、 家庭成员必须要懂得跳探戈,彼此礼让进步;要知道交换立场,彼此体贴关怀;要常常赞美、鼓励,彼此扶持慰勉;要学习幽默风趣,营造温馨气氛。(当代)星云《佛光山开周年年鉴》,第455页

90、  你我的心中都有一轮旭日,你我的世界响彻朝歌。大家都是 带着灵魂赶路的人,从不缺生命的热度,从不缺生活的光亮。即使是 飘雪的日子,哪怕朔风再凛冽,早晨的血液依旧温暖,我们的步履依 旧欢悦。爱和希望在严寒的冬季普照心田,心灵的深处还是春色一 片,有花朵,有绿叶,有蝴蝶翩跹。

91、 佛陀说:莲花生于水、长于水,但高出水面纯洁不受污染。人生于俗世、长于俗世,但藉着心灵的升华,高出俗世不受俗世污染。禅即是生存于红尘,而不受红尘的一切所污染。开悟的禅者,永远活在当下。因生命的实相是:时间由无穷多数的当下所积累而成,任何刹那当下才是生命的真实。

92、 只有两种病:一是骑驴觅驴,二是骑却驴了不肯下。……若不骑,十方世界廊落地,此两病一时去,心下无事,名为道人。一《舒州龙门佛眼和尚小参语录》

93、 往生正因者,了知自心本自具足,自心实相,即是西方常寂光真净土;自心般若,即是西方常寂光弥陀;念自心具足之弥陀宝号,熏发自心具足之极乐西方。今日修持如是因,临终决得如是果。仗自心之愿山,投弥陀之愿海,愿愿交契,事理圆成。……斯乃禅净双修之正轨也。(清)钱伊庵《宗范》卷下

94、 生命如同灯焰,终有一天会在闪闪灭灭中黯淡老去。而禅心却如同流水,任凭昼夜不停地流淌,亦不会干涸终止。你愿意做灯心,在寂灭中孤独死去,还是愿意做落叶,在流水中旋转重生?

95、 时时刻刻注意自己所说的话,每一句话都要深思熟虑,是否合情、合理、合法?是否能利益众生,开导人心,使人开解烦恼?

96、 若能至心生大怜愍施于畜生,专心恭敬施于诸佛,其福正等无有差别。《优婆塞戒经》卷四,杂品

97、  拘于一事易顾此失彼,专于一思常深陷泥淖。事和事相连, 思与思贯通,事则必成,思则宏远,人生亦左右逢源。

98、 【禅语感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也会遇到类似乐曾禅师遇到的事,但我们 的心情如何、态度如何呢?我想大多数人会高呼倒霉,然后接连几天情绪 低落。

99、 幸福人生的建立,先要正确地认识什么是幸福;还要探讨幸运与不幸的因缘因果。一方面消除造成人生不幸的原因,另一方面努力培植幸福人生的因缘,这样才能获得幸福。——济群法师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