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禅语句子社会最现实的一句话!

1、 学道之士,如鸡抱卵,须是暖气相接方可生成。或中间间隔,暖气不接,便抱十年,终不得生。——《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2、  而这布施就犹如沟渠河道一般,能将心灵世界贪毒的洪流疏导至仁爱慈悲 的大海。而这份布施亦如同一粒粒种子,种下去的时候是种子,但是在四 方开花散叶之后,收获到的却是累累的硕果。

3、  那些鸟儿一大早就起来唱歌,我问它们为什么总是喜欢在早 晨唱歌,得到的答案居然和我希望的一模一样:热爱光。我们都是早 晨的歌者,因为光,内心有不可遏制的旋律回荡;因为光,我们的喉 咙会不由自主地发痒。朝霞和旭日、信仰和希望、爱和善良,掠过我 们的心弦,弹拨的都是自然和人生的绝响。

4、  人很容易遇到一些失败或障碍,于是悲观失望,或在严酷的现实面前 失掉活下去的勇气;或恨怨他人,结果落得唉声叹气、牢骚满腹。其实, 身处逆境而不丢掉希望的人,肯定会打开一条活路,在内心里也会体会到 真正的人生欢乐。

5、 恶徒摧毁自己的靠山,贤哲保护自己的靠山;虫子把自己的周围吃净,狮子保护自己的地盘。(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6、 正信的宗教在于心正,心正则气盛,气盛方能自在。迷信就会疑心生暗鬼、问神卜卦,取信于签诗、筊杯,而无法真正深入教理。

7、 吃了甜的东西,就有甜的感受;吃了辣的东西,就有辣的感受;与他人建立友谊,则带给我们快乐;与他人结成怨恨,就带给我们痛苦;播撒良药的种子,终会结出良药,利人又利己;播种有毒的种子,就会长成有毒的果实,害人又害己。我们生活中的点滴离不开因果的现象,还有什么理由不承认善恶因果的事实呢?

8、 “自性”是什么呢?是佛性,是空性。为什么反闻自性能够悟道呢?因为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自然也存在于自己的心灵世界,只要觉知自性,自然大彻大悟,成就无上道果位。很显然,通过反闻自性,比向外弛求更方便。正如一句禅偈所说:“须知自有家中宝,切莫纷纷向外求。”

9、 按自己的境界做事,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没有必要假装高人。但是,为了提升自己,模仿高人,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10、 一切有条件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当一个人用智慧来观察这个真理时,他便开始远离种种的苦恼。这是达到清净的路子。——《佛陀的格言》

11、 禅定,则耽受禅味为凡外,住着寂静为小乘;而大乘禅定,则在增加日常各种办佛法事的能力,使之坚忍与有镇定的功夫。(民国)太虚《中国现时学僧应取之态度》

12、 所谓后报,就是说今生所造的业没有现世报,也不受再生报,而要经过很多生之后才有报应。

13、 路就在脚下,现在不做,更待何时?来生的缘,可以是今生结下的;来生的果,可以是今生种下的。前世的债,今生正在还。

14、 云是云,山是山,溪是溪。乡野人家,往往是十里一家。独享一方桃红杏白,水墨丹青。一个镢头,一把锄,一袭蓑衣,一个笠。牛羊在云烟里,篱笆在悬崖上,种豆栽花,自在安逸。空山野岸,一人独来,一人独往,只把禅心逐白云。

15、  我爱月亮,月亮再远也不影响我的爱;我爱玫瑰,玫瑰多刺 也不影响我的爱。不过这种爱我只放在心中,直到永恒。太远的,我 够不着,再说月亮也不一定爱我;多刺的,我害怕彼此会伤,再说玫 瑰也不一定爱我。就选择那么远远孤独地爱着,永远也别靠近。

16、 不要把我们现在所做的看得太小,只要我们有这个心量,小能变大,少能变多。

17、  功名、利禄、美女,是男人的三道坎,哪一道坎上不是尸横 遍野、血雨腥风?哪一道坎上没有尔虞我诈、你争我夺?身体和心灵 的战争是这三道坎上永恒而唯一的风景。

18、 一切恶莫作,一切善应修,遍调于自心,是则诸佛教。护身为善哉,能护语亦善,护意为善哉,尽护最为善。比丘护一切,能解脱众苦。善护于口言,亦善护于意,身不作诸恶,常净三种业。是则能随顺,大仙所行道。此是释迦如来等正觉说是戒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卷二十

19、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幸福或者心酸只有自己最能体 味。故事越离奇曲折,人物命运越大起大落,局外人就越是难以把 握。我们都是自己故事里的主角,同时又是别人故事的旁观者和倾听 者。尽管我们多数时候并不愿意参与到别人的故事之中,却往往又身 不由己。但愿我们参与的都是幸福故事!

20、 特质即障碍!一个人的特质就是一个人的习气和味道,说的好听些叫气质,实质就是顽固的臭毛病。起初人们都因这种特质而崭露头角获得成功,而后又因这种特质栽跟头屡撞南墙。生活中淹死的往往都是会游泳的人。

21、 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佛说十善业道经》

22、 所爱贵重物,内外无贪惜,是故大欢喜,自知当作佛。普慈覆一切,常无瞋恨心,是故大欢喜,自知当作佛。《大宝积经》卷七十九,富楼那会

23、 若有众生,但闻文殊师利名,除却十二亿劫生死之罪。若礼拜供养者,生生之处,恒生诸佛家,为文殊师利威神所护。《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卷一

24、 风之所至,皆纯净;心无挂碍,畅游天地;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只需,一片时光的暖,静静地注视这婆娑世界。心经过千百次过滤,才可领悟到那禅意。一笑一尘缘,一叶一菩提,心,美丽昂然地端坐于时光的尽头,饱孕阳光,面对风雨,微笑展颜。

25、 无论哪一种宗教派系,只要具备慈悲和智慧双运的见地,都是值得我们追求的。正如佛经所说:“大智故不住生死,大悲故不离众生。”拥有慈悲和智慧,才能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谁提倡慈悲和智慧教理,谁就是我们的宗教;谁宣说慈悲和智慧的真理,谁就是我们的导师。

26、 什么是生活禅?从物质到精神,就是生活禅;从迷失到觉悟,就是生活禅;从染污到净化,就是生活禅;从凡夫到圣者,就是生活禅。

27、 若于灌顶师,三时伸礼奉,则为已供养,十方诸如来。(古印度)马鸣《事师法五十颂》

28、 生活可以轻松地过,也可以痛苦地过,生命之路,负重也是走,闲庭信步也是走,所以不妨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轻松些。

29、 【佛心禅语】 修行的人要有平等心、慈悲心.恭敬心,恭敬修善法。与一切境界绝 无分别执著,这是心真得到清净平等了,自他分别执著都没有了。所以行 愿完全相同,就成佛了。

30、 虚名就是有名无实,意指只要其名而不论其实。虚名不是福而是祸,历史上,宋襄公为虚名而祸国,慈禧太后为虚名而殃国;现实中,一些人为虚名投机钻营,损人利己,一些人为虚名累坏己身,执迷不悟。

31、 若我们没有追求究竟解脱,人天果报没有丝毫信赖可靠之处。虽然天王帝释堪为世间应供处,但受业力所牵,仍有天福享尽,沦为受人役使之时;虽然曾是转轮圣王的地位,但受业力感召,仍有堕入恶趣,感受无量痛苦之日。龙树菩萨说:“帝释堪为世间供,以业感召亦堕地,纵然曾为转轮王,于轮回中复成仆。’

32、 一切菩萨成就佛法,皆由善知识力,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出,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华严经》卷七十七,入法界品

33、 存有缺憾,生命才拥有张力,正是那个缺失的部分,使我们保持着生命的弹性,不断聚集能量、力量和度量,一步步接近目标。

34、  我不相信人性本恶,也不觉得人性本善,我认为人性中善恶 并存。人的向善趋恶,取决于环境暗示,取决于如何引导,没有天 生的恶人,也没有天生的善人。善恶的选择最终来自自我的觉醒, 自我的觉醒又仰赖暗示和引导。恶塞其路,还是善行其道,就看如 何去引领。

35、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梵网经》卷下

36、 依戒得三昧,三昧能修慧,依因所修慧,逮得于净智。已得净智者,具足清净戒。《大乘宝云经》卷七

37、 一艘没有目标的船无论何处吹来的风对它都是逆风,无论怎样行驶都到不了自己的目的地。如果连自己的长处都不了解和认识,就不能树立正确的目标,何谈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呢?

38、 人生的滋味酸、甜、苦、辣,般般具足。吃到苦的,忍受下去;吃到酸的,忍受下去;吃到辣的,忍受下去。吃到甜的时候,要反思,不能陶醉在甜蜜中。甜蜜总是暂时的,而酸、甜、苦、辣具足才是经常的。

39、 彼生灭者是识,不生不灭者是智……。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复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复次,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楞伽经》卷三

40、  忍辱不是缩头乌龟 忍辱也是多余的,根本就没有辱,你忍的是什么?行菩萨道,就要觉 悟、平等、慈悲。受辱生嗔,斤斤计较,那有什么慈悲可言?

41、 凡事看淡点看开些,顺其自然,无意于得,就无所谓失。人生,看轻看淡多少,痛苦就远离你多少。生活犹如万花筒,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相依相随,无须过于在意,人生如梦,要试着看淡一切。

42、 我们的繁忙并不在利益他人的事情上,而是在利益自己的事情上,所以忙的最终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佛陀曾经很清楚地告诉过我们:幸福和快乐源于利益他人,痛苦和忧虑源于利益自己。无着菩萨也说:“诸苦由贪自乐起,佛从利他心所生,故于自乐他痛苦,修正换是佛子行。”

43、  一个人不懂礼数,没有敬畏,缺失信仰,内心只有贪欲,那 么,这个人就和一般的动物区别不大,他越强大,猎物的处境就越危 险,丛林就越不安宁。

44、 居住环境与人的福气是相互影响的。有时候,搬到优雅舒适的地方后,家里人反而会频繁生病,这是自身修为与环境不相符,因为平时积福少,如果一味贪图环境好会折损福报。因此要做与自己的修为相称的事,不相称的不能做。

45、 工作繁忙,生活压力日增,忽遇闲静便以为解脱之境,静缘了罢,直面 红尘中事,心又热躁。静闹皆是缘,谁在应缘?谁在感受缘生缘灭而随 之轮转?

46、 人生有烦恼,皆源于人心有三毒。毒者,破坏也!世间之所以战乱相连,国家动荡不安、社会奢靡不振、事业败落、感情破裂,都是因贪、嗔、痴三毒所引起。

47、 0.男人爱你的时候总会觉得你笨,处处要他担心;反之,他不爱你的时候,会觉得你聪明伶俐,不劳任何人操心……心中有碍才有爱,心无挂碍哪有爱?爱,就是懂了也要装作不懂,让男人我见犹怜,不娶了你就不放心。

48、 【天天禅语】孝敬父母,不仅物质奉养,还要服从、尊重,才是既“孝”且“顺”。

49、 慈悲远比怜悯还要伟大和高贵,因为慈悲的力量没有边界。如果我们的动机是慈悲,那么所有的行动都是为他人的利益。在对抗最强大的敌人(烦恼和困惑)的战争中,再没有比慈悲更好的盟友了。

50、 若人无实语,小人中小人。实是法之阶,明中第一明。实是解脱道,财中第一财,救中第一救。《正法念处经》卷八

51、 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大般若经》卷四一二,乘大乘品

52、  浪子回头金不换 当你知道错误时,并不可恨,当你不知道错误时,那才是最令人可 十艮的。

53、 有二位年轻比丘尼来精舍,问:“法师啊!在您修行的这条道路上,有否碰到困难的事?”师父反问他们:“什么nL{做困难?我从来没有时间去想困难。”

54、  世界上有很多事都可以想办法去弥补,然而,错过行孝的机会则永远 也无法弥补,只能空留遗憾,追悔不已。有些人在父母生前不好好照顾, 却在老人去世后大操大办,礼仪周全,甚至铺张浪费,试问,这又有何意 义呢?

55、  年轻时,脚是用来走路的,很少有锁得住它的风景;岁数大了, 脚则是用来立根的,没有足够理由它不会轻易移动。要闯荡,趁年轻, 天下任你的脚去丈量,莫等闲白了少年头。人世久了,需沉静,否则一 生就成了无根浮萍。曾经阅尽人间,才有可能在立根后细品天下。

56、 学云:“未审和尚还修行也无?”师云:“着衣吃饭’。学云:“着衣吃饭寻常事,未审修行也无?”师云:“你且道,我每日做什么?”——《赵州真际禅师语录》

57、 世间本没有天生的东西,是自己的过错就要敢于承认,不找借口推脱给别人。认错才会懂得反省,更新自我。

58、  如果一个人的爱让自己的子女为难纠结,那就不是爱而是 害。不管是谁,如果认为自己的一切言行都是对的,那他肯定常常范 错!错,没有关系,可以改,如若一生不改,到头来错在自己,伤得 最重的也是自己。任何错,现在就改都来得及。

59、 譬如种在良田则能生长,如是迦叶,菩萨亦尔,有诸结使,离世间法,能长佛法。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花,菩萨亦复如是,于无为中不生佛法。迦叶,譬如卑湿淤泥中乃生莲花,菩萨亦尔,生死淤泥邪定众生,能生佛法。《大宝积经》卷一一二,普明菩萨会

60、 人世间,一些以悲伤收尾的爱情也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培养一份清净无染的爱,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时时想得到回报,就不会有烦恼。我们都要学着洒脱,学着接受。“爱过,就是慈悲”,爱一个人最大的幸福不是得到对方,而是让对方得到幸福。

61、  既做一件事,就要以认真的态度去做,做好了是本分,做不 好没遗憾。事情总要人做,不是你做就是我做;人都必须做事,不是 这事就是那事。敷衍着去做,还是用心去做,都一样要做,都一样要 付出气力、时间和生命。与其在敷衍中荒废自己,不如在用心中充实 自己,做事如做人,到头来做的都是自己。

62、 道虽从智慧领悟,尤从澄定体合。必向身心切近、日用动静间沉细思察,方有真实开豁,当下受用。(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二

63、 善良绝非软弱可欺,恰恰相反,善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看见光明、战胜阴暗、唤醒美好的力量。当想放弃善良时,正说明自己内心的软弱无力。人生来虽然白纸一张,但是就应该心向善良。失去了善良的心,即使得到了一时的成功,又有何真正长久的快乐可言呢?

64、 观心行相凡夫二心,其相云何?一者眼识乃至意识,因缘自境,名自悟心;二者离于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缘境,名自悟心。善男子,如是二心,能发菩提。善男子,贤圣二心,其相云何?一者观真实理智,二者观一切境智。善男子,如是四种,名自悟心。《心地观经》卷八,发菩提心品

65、 人需要改变的,往往不是环境,而是自己的内心。生命是不完美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生命是由一连串的因缘组成的,我们要体验更深刻的生命,发现内在的灵性,就不能一味地追求外在的物质生活。

66、  我从内心尊敬乡下的那些残疾人,他们最自尊自爱,懂得感 恩。你给他哪怕最微不足道的帮助,他都会设法以自己的方式报答, 并把你铭刻在内心深处。

67、 生活中的阴阳感悟:发生任何事情好或不好,都会有压力来对应。压力是一种预兆和示现。如手术当天是全家人压力最大时,同时,也是解除压力生命康复希望时。压力即希望,烦恼即菩提!压力最大时是事物得以实现的最佳期,也是不二法门!成功就是痛并快乐着!犯贱就是机会到来前的奠名欢喜。

68、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四十二章经》

69、 一粒种子,如果不肯忍受被泥土埋藏的苦闷,只想享受温暖的阳光、新鲜的空气,那么它永远也不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70、 【禅语感悟】 和商人的名字“不识恩”一样,他的噩运就来自不会知恩图报,反而 忘恩负义,损人利己,因此他们这样的下场正是咎由自取的结果。在现实 生活中,我们应当知恩图报,从内心深处感谢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

71、 由眼识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谓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初是眼识,二在意识,决定心后,方有染净,此后乃有等流眼识,善、不善转。(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一

72、 【天天禅语】大海之舟因舵手而到岸,人生之舟因良师而解脱,身躯之病因良药而治愈,精神之病因妙法而觉醒。

73、  行善的人在心理上容易心安理得,帮助别人自己也常处在快乐之中, 这本身就是对你的善报。

74、 学佛的真正意义在于时刻观察自己的缺点,修行的真正意义在于时刻修正自己的不足。学了众多佛教理论知识,却没有发现自己的缺点,那我们学佛的目的何在?修了多年的参禅持咒,却没有修正自己的不足,那我们修行的意义在哪里?

75、 若犹聪明黠慧利根,能善分别,远离善友,不听正法,不善思惟,不如法住,如是之人能断善根。《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五,迦叶菩萨品

76、 于念念中,身语意业皆无空过,悉以回向一切智门。《华严经》卷十八,明法品

77、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金刚经》

78、 世间之美好皆因相信感召而来,尤其奇迹的到来,更是相信的产物。相信即相应。相信是一种能量!当我们的能量还未达到和某一个人某一个事物相同频率,不能相应时,告诉你一个诀窍:回归零态,回归婴儿!只需静下心来什么都不用去想,放下所有的经验还有得失,全然的相应就够了,就这么简单!相信即天堂。

79、 世谛者,即第一义谛。二谛义者,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生亦不灭。《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佛母品

80、 学道须具大勇猛心,立决定志,不顾生死,不计成败,始有相应分。(当代)夏莲居《自警录》

81、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能改变自私自利的后天形成的观念,就无法做到慈悲待人。

82、 一句善意的话语可以给别人带来莫大的鼓舞,点燃他人的自信,这便是善语的力量。

83、 学人用功,好比将一瓦片抛于深谭,直沉到底为止。(宋)原妙《高峰原妙禅师语录》

84、 佛说:能够躬行忍的人,才能够称之为有力量的大丈夫。如果说他不能欢喜地忍受别人恶毒的骂声,如同喝蜜糖水一样,那么他就没有真正得道,不能称之为智慧人。

85、 【天天禅语】我们从无始以来在此轮回的大苦海中,被贪、嗔、痴三毒所折磨,被苦苦、坏苦、行苦等三苦所煎熬,就像一个严重得病的患者一样非常可怜。如果缺乏善知识的引导,也没闻、思、修佛法,根本无法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也无法证得心的本来面日——白生智慧。

86、 人最难看见的,就是自己——平日都是张着眼睛向外看,把别人称斤论两,把世事说长道短,殊不知,自己也在其中啊。——证严法师

87、 爱的给予一定要理性,无原则无节制的爱不是爱,是债,是毁灭,最终的结果会逼死这些充满青春活力的祖国花朵。作为父母,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反思自己爱的方式究竟是不是可行的。

88、 跳动的音符,划破了指尖上的宿命,在布满伤痕的琴弦上,奏响了那些梦里梦外的尘埃,诠释了阡陌红尘里的颠沛流离。一如参禅不说话,走过了岁月的馨香,素描了如莲般的心事,轮回在时间的画轴里,半盏青灯半盏叹,没有虔诚的愚拜,也没焚香的感动,有的只是那声声远传的晨钟暮鼓相伴。

89、 问:“儒家一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若是出了家,不是无后吗?”答:“世间法与出世法,趋向不同,观点自然各异,世法以祭祀蒸尝等,而报先人恩德为孝,所谓慎终追远也,无后则血食断矣。出世以证道得通等,而度先人超拔为孝,所谓九祖超升也,有道较有后重矣。”—一李炳南居士

90、 懂得顺应各种对象、不同环境来改变自己的态度,以最恰当的方法让对方接受自己的主张,就可能助你成功。

91、 爱欲为疮疣,蛆蝇诸恶觉,及诸贪嗜心,皆悉从意生。钻凿士夫心,以求华名利。《杂阿含经》卷三十九,第1082经

92、 一条小河,奔流的前方只有断崖残壁,然而一泻千里,便成就了瀑布的气势磅礴。

93、 你若想被爱,就要先去爱人;你期望被人关心,就要先去关心别人;你要想别人对你好,就要先对别人好。这是一个保证有效的秘方,可以适用在任何情况。

94、 虽然一切显现都来自于自己的内心,但这绝不等同于唯心主义。根据佛教的观点,心的本性是空性,心的自性是光明。唯心主义既不提倡心的本性是空性,也不主张心的自性是光明。我们绝不能将大乘佛法的观点和唯心主义混为一谈。《金刚经》里说得很清楚,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082

95、 众生有烦恼,是因为我执的关系。以“我”的自私心理为中心,不但使自己痛苦,也会影响周围的人跟着痛苦。忘我,才能于修身养性中,造就健康、幸福的人生。

96、 【天天禅语】如果自己的心清净,世界就变得完美;如果自己的世界就变得肮脏,无论我们的心安定、稳同还是发挥功用,修行的成长都是阶梯式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在时间的打磨下,不断地成就与完善自己。只要得到善知识的正确引导,依教奉行,并持之以恒地勇往直前,大器晚成又何妨?

97、 清空心灵,就是要清空世俗生活积存的枯枝败叶;清空心灵,就是要收获未来的光荣与辉煌;清空心灵,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获得生命的自由、独立。清空了心灵,我们也就有了让生命一次次远行的条件。

98、 苦,只要在我们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总是好的,它让我们更加地清凉、冷峻,让我们更有深度,心灵更敏锐,健壮有力;而乐如蜜糖,它会侵蚀我们的意志,削弱心的力量,很容易让我们成为庸俗肤浅的人。正如蜜糖锈蚀宝刀之刃,乐会锈蚀我们的心。

99、 放不下,心底无爱、闲得无聊,都会是烦恼的根源。烦恼犹如盗贼,迟早偷走心中的善财。贪欲会偷走知足之财,让你饱受贪婪之苦;嗔恚会偷走爱心之财,让你饱受怨恨之苦;愚痴会偷走才智之财,让你饱受无明之苦;妒忌会偷走随喜之财,让你饱受嫉妒之苦。而慈悲却能解决烦恼,战胜烦恼。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