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禅语句子字字入骨

1、 长久以来,我们的思维都进入了误区,总觉得执着是好的,坚持是好 的,百折不挠是最好的,要想达到目的,这是最好的“捷径”了:只要执 着、坚持、百折不挠,就一定能实现“1+1》2”,奋斗和成功之间可以直接 划等号。

2、 苏格拉底还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3、 伐树不伐根,虽伐犹复生,伐爱不尽本,数数复生苦。犹如自造箭,还自伤其身,肉箭亦如是,爱箭伤众生。《出曜经》卷上

4、  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时我们的心里或多或少 会有一种寻求帮助的渴望。但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是否会伸出援助 之手呢?或许此时我们心中的“小我”会说何苦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5、 禅宗一直在讲不要有心念的活动而是行动,这个行动本身就是一种解脱。当然行动也代表觉知,还有立即采取行动。

6、 善知识,当别人染上病痛、惹上官司或遇到其他困难时,尽量为他排忧解难。这是讲交情、讲义气的热心人。

7、 环境会不知不觉地影响一个人,而且是根本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在不能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尽量创造一个适于自己生长的小环境,如小的家居佛堂。我们心里有了山门、围墙、大殿、本尊,也才必然会外在地显现出来——外境乃内心的显现。

8、 佛说:能够躬行忍的人,才能够称之为有力量的大丈夫。如果说他不能欢喜地忍受别人恶毒的骂声,如同喝蜜糖水一样,那么他就没有真正得道,不能称之为智慧人。

9、 如来有八种大自在,即八大自在我:一能示一身为多身,二示一尘身满大千界,三大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土,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法想,七说一偈之义经无量劫义亦不尽,八身遍诸处犹如尘空。《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高贵德王品

10、 名为遍计性,相是依他起,名、相二俱遣,是为第一义。《大乘密严经》卷下,阿赖耶微密品

11、 【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在大地震的灾难中,蚂蚁因它们的小而幸存,蝴蝶因它们的轻而没有受伤。如果人类的自我也没有那么大,私心没有那么重的话,当遭遇坎坷和挫折的时候,就不会受到那么大的影响,像蚂蚁一样能够幸存,也像蝴蝶一样不会受伤。

12、 若言诸业定得报者,则不得有修习梵行、解脱涅槃,当知是人非我弟子,是魔眷属。若言诸业有定、不定。定者现报、生报、后报;不定者缘合则受,不合不受。以是义故,应有梵行解脱涅槃。当知是人真我弟子,非魔眷属。《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一,狮子吼菩萨品

13、 胡文定公云:“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事不足处方好。才事事足 意,便有不好事出来,历试历验。邵康节诗云:‘好花看到半开时。’最为亲切 有味。”

14、 江南鸟儿啁啾,在这样一个净土,它们的鸣声是最清脆的,它们的声音里,只知有爱,不知有恨。鸟鸣如天籁,伴着水声,伴着花香,在绿荫深处,在寂寞深处,在禅心深处。

15、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16、 仰山禅师和光涌禅师议论人不像驴马,不像佛,那么究竟像什么?像自己!唯有见到自己的自性,能够凡圣两忘,体用一如,那才是见到无相的真谛。

17、 曰:“如何是妙玄无私句?”师日:“宝殿无人不侍立,不种梧桐免凤来。”——《大阳警玄禅师》

18、 今天是白闭症日,透过电视等媒体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神智自闭的小孩,感到他们非常可怜。不过在佛菩萨的眼里我们凡夫都像得了自闭症的小孩一样,善恶不明,取舍颠倒。现在真的不知道谁更应该被可怜。

19、 用对方法,再难办的事、再难缠的人也可从容应对如何对待难缠的人?佛日:以布施摄贫穷,以敬戒摄无礼,以忍辱摄强暴,以精进摄懈怠,以一心摄乱意,以智慧摄恶智,以悔过度八难,以大乘乐遍行,以种德本济无德者,以合聚度人民。是为十德。一《佛说维摩诘经》

20、 一、报恩尽责若能有人为彼野狐治疥疮者,野狐必当知恩报恩。而今有一愚痴之人,无有知恩报恩。是故诸比丘,当如是学:知恩报恩,其有小恩尚报,终不忘失,况复大恩!《杂阿含经》卷四十七,第1264经佛言

21、 做到了“诸恶莫作”,心灵环境就得到了保护;做到了“众善奉行”,精神的能源就得到了开发。

22、 一者如佛菩萨发菩提心;二者正法将灭,为护持故,发菩提心;三者见诸众生众苦所逼,起大悲念,发菩提心。《如来智印经》

23、 世界最近的距离,最远的距离,都是因爱产生!这个最难解脱的亲密关系,可能是夫妻、可能是父女、可能是朋友、可能是师徒,也可能是某个亲近的人!这个关系,不是来报恩的,就是来讨债的。这个关系,是让你的心“有所住”的最大的果。这个关系,既是烦恼,义是让你感受幸福、修禅开悟的道场。

24、 犹如劫火坏世间,烧尽须弥并巨海,忏悔能烧烦恼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得四禅乐,忏悔雨宝摩尼珠;忏悔能延金刚寿,忏悔能人常乐官;忏悔能出三界狱,忏悔能开菩提花。《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下

25、 上学的时候,读徐霞客游记,读嵩山华山太与山,阅钱塘江九鲤湖鄱阳湖,都是山一程水一程的美,立志长大了也云游四海三山,后来才明白世事非所愿,山水隐于胸。既然不能徒步四方,轻舟天涯,那就让我在我的小院里,种流年,植清风,养水莲。一路岁月,听风来,看莲开,淡淡清清,禅意光阴吧。

26、 【佛学大师经典语录】感谢我所拥有的,感谢我所没有的怎样看待生活中的种种不足?佛日:富贵贫穷各有由,夙缘分时莫强求。未曾下得春时种,坐守荒田望有秋。——《因果经》

27、 经、律、论三藏是属于教法,戒、定、慧三学是属于证法。教法以闻思来通达,证法以实修去现证。印度的大成就者世亲菩萨说:“佛之妙法有二种,教法证法之体性,持教法者唯讲经,持证法者唯修行。”

28、 做好小事,并非微不足道的无用功,而是做大事的开端。动手做好每件小事的过程,就是逐步深化价值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从消极到积极的改变过程。

29、 若于出家一切人前起恶心者,则同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前为恶无异。《大方广地藏十轮经》卷五

30、 《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教诫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从而改过迁善。他以亲身经历阐释知命改命的法则,让世人通晓命运的因果轮回,明了命自我立、福自我求的自然规律。

31、 智者常作如是思维:欲令此物随逐我身至后世者,莫先于施。智者自观:余一抟食,自食则生,施他则死,犹应施与,况复多耶!《优婆塞戒经》卷四,杂品

32、 人的品格犹如土壤,佛法就像种子,菩萨的功德就像苗芽,诸佛的境界就像果实。若没有肥沃的土壤,即使播下优质的种子,也长不出挺拔的苗芽,更无法结出饱满的果实。

33、 如果说劳动是一种幸福,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恐怕是嗤之以鼻吧:“劳动多累啊,我就喜欢待着,有吃有喝,不用工作,每天什么都不干,那才幸福呢。”人们大都喜欢闲适安逸,不喜欢劳累。然而,也有许多会在不需要劳动的时候怀念劳动。

34、 同伴着急道:“命都快没了,扔掉吧!”但这人坚持不扔,结果被淹死了。那种过分贪图钱财,甚至把钱财置于生命之上的人,必然葬身其中。

35、  失败是避免不了的,我们应该给予它正确的认识,给予它充分的理 解,坦然地面对它、接受它,并最终战胜它、征服它。失败了,总结教 训,从头再来,你总会有成功的那一天。如果你只是一味地自责、懊恼, 活在失败的阴影里,实际上于事无补。

36、 人的心量非常广大,如同虚空一样,没有边际,没有方圆,没有大小,也没颜色,没有上下长短,没有怒喜,没有善恶是非,也没头尾。像这样超越对立,融化矛盾,不执著、不贪爱,就是般若与禅定。

37、 年轻佛子常耽于文字般若中,若能将所学的文字应用于实相般若,以声音呼出千眼,以行动引出千手,事理圆融,方是学佛的真谛。

38、 学语言,听很重要。会听自然会讲,不会听就不会讲。学讲法一样,首先要会听。反复听,仔细听,深入其义,听成自己的,自然就会讲。

39、 梦境生苦乐,彼境亦非有,如是缘起法,所依缘亦无。(古印度)龙树《七十空性论》

40、 是找了一股扑鼻的香气,抬头看见了满树的桂花。那浅黄色的花蕊,不迷人却香彻骨。所谓的香气发至骨子里,桂花算得上其中的一种。站在桂花树下的时候,是在一处道观里。喜欢在浮华的尘世间,去聆听禅意的声音。伴着九月桂花的迷香,问道,问心,问一段清宁。

41、 悟究竟是什么?人们一直在探求生命的源头与归宿,有时忽然灵光一现,就好像流浪子回到了慈母的怀抱,倦游的游客回到了久别的故乡。

42、 杜宰相“听到”的是老鸦叫声,而无住“听到”的是内心的感悟。这种内听,是一种精神的高度专注,是一种排除了外界干扰的静心内省。用宁静的心态,观大地众生相,听大地众生声。

43、 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楞伽经》卷一

44、 门下青山泼黛,途中细雨如膏。灵云陌上桃花,处处芳菲溢目。——《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45、 一件东西能充分使用时,就会突显它生命价值的存在;如不加以爱护惜用而任意毁坏丢弃,就如同扼杀了它的生命。

46、  我将自己的灵魂剥开,让美好的和龌龊的都无所遁形,我希望 这是一个对人世有益的标本,能让灵魂自修者有所借鉴,少走弯路。

47、 信佛者必须学佛,学佛必须效法菩萨精神,“菩萨心中没有自我成就的企图,只有成全众生的悲愿”,所以菩萨能够承担起人生百味,在人需要的时候适时地出现,救苍生于水火之中。

48、 欲望是人的一种自然之性,也是烦恼的来源。儿女情长的欲望让人承受心智的折磨,金钱利益的欲望让人迷失本心。我们一旦陷入“追逐物欲”的泥淖中迷失了自己,想要抽身出来就不容易了。太多不切实际的欲望,往往是我们登上人生顶峰的阻碍。无欲则刚,修一颗清净无欲之心,情感便能坦然,利益才可长久。

49、  我常常扪心自问:你作过恶吗?灵魂替我这样回答:能弃恶 扬善就不晚。我常常检点自己:你虚伪过吗?我的灵魂这样替我解 释:能去伪存真就不晚。我常常告诫自己:你要多行善事。我的灵魂 说,能持之以恒才是真善。人是龌龊和美好并存的,且总是在善恶的 边缘行走,升华还是堕落,责任都在自己。

50、 【东西与良心】 失去了东西,人们会急忙找回来,失去了良心,却不见有人着急。

51、 给心灵装一款“杀毒软件”——反省。随时反省自己的思想、言行,从自己的经验教训中寻找真知,可以有效过滤“三毒”。思维只是一种错觉,不必偏执于闲常的是非对错。

52、 佛陀曾教我们理财四分法:一、四分之一奉养父母,二、四分之一教育子女,三、四分之一用于家庭,四、四分之一投入社会公益事业。

53、 有人虽念佛,心却不满足,不满足就是没得到。假设满分一百分,不满足不是九十分、八十分,而是零分。名号功德尽虚空遍法界,有什么容器比名号更大呢?故只要得到,必然满足。《往生论》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54、  所处的时空不同,我们总有视野的死角,你看到的远不是事物的全 部真相,或许真相正好藏在死角的那一边。与其抱怨,与其失望, 不如多走几步变换一下时空。不同角度的呈现可能改变世界,也可 能改变你。

55、 茶味不尽在茶,更在其心。淡淡如禅的意境是茶给的,更是自己的心灵给的。它往往与一个人的经历与心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56、 逢师不学去后悔,遇贤不交别后悔,事亲不孝丧后悔,对主不忠退后悔,见义不为过后悔,有财不施失后悔,因果不信报后悔,佛道不修死后悔。《禅门日诵》

57、 富贵不单是钱财上的,还有精神或思想上的。富贵包括“富”与“贵”。富是拥有金钱、知识、经验或健康的身体,贵则代表人格品质的高尚,意味着心灵的富足。

58、 从今以后,愿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作一斋公斋婆,向厨房灶下安隐过日,今生不敢复作度人妄想。(彭二林)

59、 人生来平等,但所处的环境未必相同。不管自己处于怎样的起点,我们都应该一如既往地对生活抱以热情的微笑。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即使起点不同、出身不同、家境不同、遭遇不同,也可以抵达同样的顶峰。

60、 【天天禅语】谦逊:水虽然是生命之根,诸宝之源,但经常往低处流,在最低处汇集。同样的道理,具有修证道德的人也常常会低调与谦逊。越有修养之人,越会低调;越有内涵之人,越会谦虚。因谦虚好学而成为有内涵的人,就像成熟的麦穗低着头,而空麦穗却昂着首。

61、 比如一朵美丽的鲜花,漂亮的花瓣在风中飘落,没有留下任何果实而消失,这是否令人感到很可惜?同样的道理,我们的人生仅仅在名利和爱情上虚度,没有丝毫获得内心的觉悟,这是否让人觉得非常可悲?

62、 (六)如法管理王为臣民主,常以慈爱下,身率以法戒,示之以休咎。《法句经》卷下,道利品

63、 生活的禅法,在于心地回归简约与质朴,这是对生命的一种宽容承诺,也是人生的一种坚强支撑,治愈自我的内心疲惫,脆弱与浮躁,让内心平与,安静,慈悲,经历人世间的浮浮沉沉,所有的过往,风轻云淡。活出生命的禅意,并且守候身边的世界。

64、 在自我反省中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那就能够确定自己生命行为的方向,或者说生命行为的取向。

65、 悠悠一缕禅音轻袅,柔柔一涟心韵开散;映水楼阁的窗前,一轮皎月的清凉,渲染着夜色的寂然。尘世寂寥,夙愿难了,且叹风月尚无边;怡情未怠的光阴下,谁又可将红尘关在轩窗外。

66、 学佛的真正意义在于时刻观察自己的缺点,修行的真正意义在于时刻修正自己的不足。学了众多佛教理论知识,却没有发现自己的缺点,那我们学佛的目的何在?修了多年的参禅持咒,却没有修正白己的不足,那我们修行的意义在哪里?

67、 【禅语感悟】 佛说:“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 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一个人既无自卑感,也不会傲慢, 那是非常平实自在。

68、 不要在无明烦恼以外再去找菩提涅槃。当下觉悟、当下寂灭无明烦恼,就是菩提涅槃。

69、 平凡绝非浅陋,绝非自甘平庸,更不是不思进取。生活本来就是平凡的,只要我们付出了努力,承担了责任,实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平凡人也同样具有魅力,平凡人同样也是高尚的人。

70、 真正的“名”是实际行为成果的一个附属品。如果一个人真的有道德,做出了贡献,获得了奖赏,就是实至名归;如果他什么有意义的事都没做而只有名声,那就是徒有虚名。

71、 或有人来截手足,不起瞋恚忍力强,如海含容无增减,此名忍度不应弃。《增一阿含经》卷一,序品

72、 佛学的智慧,不仅可以让人们把人生看得更透、更开、更淡,同时也能启迪心灵,引导人们乐善好施,帮助别人。

73、 【天天禅语】有一志一同的人时时彼此鞭策、勉励,才能照顾好自己一念善心。

74、 我们之所以不能放下,主要是在得失利害方面放不下。因为,我们总是希望在未来出现合乎我们意愿的结果,希望未来按照我们的设计,按照我们的理想来实现。这实际上就是我执在作怪,是我们向外追逐的心在作怪,是我们自己一切烦恼的根源。

75、 【敬、礼、帮、防四心禅】 历史经验证明,每个成功人士都具有敬重贵人之心、礼待小人之心、 帮助好人之心、防备坏人之心。

76、 智慧点晴天堂与地狱只存在于人的心中,存在于人们的一念之中。当人们趋向恶时,地狱之门便打开了;而当人们趋向善时,天堂之门则打开了。

77、 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上,这种宗教意识来源于宇宙万物合而为一的体验。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若问哪种宗教可以应付现代科学进展的需求,那么这个宗教便是佛教。(美)爱因斯坦

78、 当我们受到别人赞美的时候,如果我们谦虚对待的话,我们的福德便会更加增长;当我们受到别人赞美的时候,如果随之生起我慢的话,我们的福德不久就会消失。

79、 我们应该珍惜时光,活在当下,而不要因一些小事扰乱了内心的宁静,以至于心浮气躁,郁气满腔;所以,我们不妨学点佛学智慧,学点不生气的智慧。

80、 【佛语禅心】在我们所有的社会关系中,与你关系最密切、给你的爱最多、和你接触频率最高的是你的父母。可以说,对父母的孝,是最能历练和考验人的善根牢不牢、善念真不真、善行久不久的。对父母的孝是每时每刻都需要的,而帮助社会和其他人却不是这样。

81、 若能观怨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习慈。若彼怨家,设遇痛苦,能往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须,当知是人能善修慈。《优婆塞戒经》卷七,禅波罗蜜品

82、  是时已近午夜,窗外秋雨潇潇,书斋略有寒意。忽然想起白 天朋友说过的一句话,顿觉人生苍凉。朋友说,他每天为生意奔波, 和不同的人虚情假意,忙的时候还好,偶尔歇下来,心中就泛起一堆 问号:生命短暂,这么费力伤神究竟所为何事?

83、 老僧行脚时,除却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处,除外更别无用心处。若不如是,大远在。(唐)赵州从谂禅师《传灯录》卷十

84、  依赖他人,就会把命运交给别人,而使自己失去做大事的主动权。抛 弃身边的每一根拐杖,都是对自己能力的一大考验。

85、 所有的纠结,势必会成空。你以为的刻骨铭心不过是云淡了风清了。你以为的一辈子生死纠结不过如此。缘分尽了,无论爱情还是友情,都会走向陌路。都过去了。那些爱与哀愁。秋水长天一般的风吹草动,却原来只是一片水迹而已。雪小禅《那莲那禅那光阴》

86、 当我们总抱怨世界阴暗时,恰恰是自己内心蒙了很厚的灰尘。有智慧的人,从来不活在别人的嘴里,也不活在别人的眼里。

87、 【天天禅语】不执迷科学,不沉醉哲理,只愿证悟真谛。闻思佛陀的法教而实修实证,是净化心灵与启迪智慧的唯一途径。

88、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幸福和快乐,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诚恳地愿意去播撒幸福和快乐的种子——断恶行善。所以多数人越寻求幸福和快乐,越会适得其反。这就是生死永无止息的原因,更是痛苦无穷无尽的理由。

89、 众生苦苦寻求,就是为了离苦得乐,然而,什么才是快乐的真正法门?也许我们可以从这句话中找到答案:“不要讨厌坏境界,也不要贪求好现象,只有不依不求,才能无欠无赊,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逆境中要勇于承担,不可自暴自弃;顺境中要谦卑恭谨,不可得意忘形。

90、 执著是苦恼的根源,放下执著,才能获得自在。关于放下执著,有些错误的认识,将放弃误认为放下,结果是修行越久,越会脱离生活。表面上自以为是放下,实际上是执上加执,迷上加迷。放下并不等于不能有任何执著,而是因人而异。放下好比爬楼梯,后放前追一般。因为修行有次第,所以放下也须有次第。

91、 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维摩经》卷中,问疾品

92、 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维摩经》卷中,观众生品

93、 【清醒与糊涂】 人生有时要清醒,有时却要糊涂。糊涂就是善于藏巧露拙;清醒就是 知道事情的轻重得失。

94、 如人梦中说梦,所见种种自性,如是所说梦境自性,都无所有,何以故?善勇猛,梦尚非有,况有梦境自性呵说?《大般若经》卷五九六

95、 修行不能远离社会人群,不能逃避现实生活。我们要的是直面生活,要在生活当中提升自我、净化生活,那才是真正的功夫。

96、 譬如伽陀药,能消一切毒,佛法亦如是,灭诸烦恼患。《华严经》卷二十三,兜率宫中偈赞品

97、 【佛心禅语】 佛说,执著是烦恼的根源:深的执著就是大烦恼,浅的执著就是小烦 恼。因此,我们要学会变通,凡事不要太过于执著,尤其是错误的执著。

98、 从前有一个乞丐,躺在王宫附近的一个路边。他缺乏爱心,常心存恶意。很久以来,他一直期盼着王宫里的国王尽快死掉,希望自己当上国王,并拥有宫殿的一切财宝与美色。这乞丐由于业力的感召与恶意报应,被一辆马车压死在路上,并遭受无穷无尽的痛苦。这就是《法句经》中“如车马随行”的故事。

99、 莫将等闲空过时光,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不是小事,莫据目前。——《云门文偃禅师》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