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禅心软文文案,值得收藏!

1、 噶举祖师密勒日巴尊者曾经说:“内在所起的一切意识,当不明其性的时候,意识即是无明,即一切业烦恼之根源;一旦证悟的时候,意识即是自证智慧,善缘的功德都会得以圆满。究竟的意义中,智慧不可得,一切诸法消融于穷尽之中。”穷尽一一空性或者法界之义。

2、 我们不要长着眼睛光看别人,不看自己。不要活在放纵、任性、自我宽恕当中,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使生命一天比一天萎缩。一一耕云先生

3、 世人常常在获取名利之时喜不自胜,却不知有身处名利巅峰的喜悦,就必定有从巅峰跌落下去的苦楚。名利本就虚幻,再高的权位,总有退位的一天,再多的金钱,也总有散去的一刻。看透了这一点,就能在高处不忘形,低处不消沉,无论富有还是穷困,都能保持平和之心。

4、 【天天禅语】我们死时丝毫财物都无法带走,死后一个亲人都无法陪伴,如果我们不遵循依教奉行去修行的话,永无止境的轮回苦海里,谁会救我们呢?我们能依靠谁呢?佛陀曾经说:“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这才是“求人不如求己”的道理。大家一起勇猛精进地修行,才有解脱的希望。

5、 生活中,每个人其实都拥有了让自己获得幸福的法宝,只是兜兜转转忙忙碌碌的生活让人无法静下心来体悟自己已有的财富,更多时候仍是像上了发条的机器盲目地追求着自己也不确定的目标。

6、 【古风基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7、 一个人如果不能在生活中悟出生命的真谛,那他即使脱离红尘去修行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道法自然,真正的道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是道。所以说,一个没有真正爱过的人,不会真正懂得慈悲。

8、 在佛的眼中,世间的一切事、物、人都在不断变幻,没有一刻停留。万物有生有灭,没有瞬间停留,这也正是佛教中所说的“无常”。

9、 心存善良之人,他们的心滚烫,情火热,可以驱赶寒冷,横扫阴霾。善意产生善行,同善良的人接触,往往智慧得到开启,情操变得高尚,灵魂变得纯洁,胸怀更加宽阔。与善良之人相处,不必设防,心底坦然。

10、 是的,过于执着,是一种执着。而一味加求放下执着,也是一种执着。这就像是冥想、禅修时,一味追求空的思想,空的心,空的状态一样。追求空也成了执着。

11、 当我们愉快时,愉快的原因,并不意味着放弃了世间的锁事,而是对它的看破与放下;当我们烦恼时,烦恼的原因,并不意味着现象对我们的干扰,而是对它的分别与执著。

12、 初学不宜分心太杂,涉猎太广;如分心太多,最后只能成为灌木当柴烧,不能成材。

13、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肠心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布袋和尚

14、 人需要改变的,往往不是环境,而是自己的内心。生命是不完美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生命是由一连串的因缘组成的,我们要体验更深刻的生命,发现内在的灵性,就不能一味地追求外在的物质生活。

15、 【天天禅语】谦逊:水虽然是生命之根,诸宝之源,但经常往低处流,在最低处汇集。同样的道理,具有修证道德的人也常常会低调与谦逊。越有修养之人,越会低调;越有内涵之人,越会谦虚。因谦虚好学而成为有内涵的人,就像成熟的麦穗低着头,而空麦穗却昂着首。

16、 不能顿尽者,尘缘之累;不可暂忘者,出世之心。待无累而修行,何如藉修行而脱累。且尘劳逼迫,正可警悟苦空,磨砻性情。(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二

17、 如何是佛?即心即佛也对,非心非佛也对,若干即心即佛上悟入,非心 非佛何能惑我。只怕学人不于一句上截断众流、契入真如,反在即、非 上徒逞口舌之劳,溺于众流之泛滥。且问,即心即佛,即妄心是佛?即 清净心是佛?打住!你到底有几颗心?

18、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 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只有换一种心态 去面对这世界,你才会感到其美好。

19、 搔痒生乐受,无痒更安乐,如是世欲乐,无欲更安乐。(古印度)龙树《中观宝鬘论》

20、 胜利者会在小事上妥协,但却能恪守价值观;失败者在小事上据理力 争,然而对于价值观却轻易妥协。胜利者会说:“让我去做吧。”但失败者会 说:“那不是我的工作。”胜利者永远都是答案的一部分;失败者永远都只是 问题的一部分。

21、 三、归依三宝(一)佛陀佛者名觉,既自觉悟,复能觉他。《大般涅槃经》卷十八,梵行品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楞严经》卷六

22、  如果你在乘公交车的时候观察一下周围人的表情,你会发现很多人皱 着眉头好像有数不尽的忧愁,他们或想着以后没有房子住怎么办,或在为 以前做过的事而悔恨……只有小孩子天真无邪地盯着路边的风景,好奇地 问东问西,对他们来说,乘车是一件快乐的事。

23、 【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用菩萨的智慧,看待家人;用父母的包容,关怀天下人。

24、 昨天的我是今天的我的前世,明天的我就是今天的我的来生。我们的前世已经来不及参加了,让他去吧!我们希望有什么样的来生,就把握今天吧!

25、 彼生灭者是识,不生不灭者是智……。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复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复次,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楞伽经》卷三

26、 世间的觉悟始终是以自我肯定、自我实现为目的,而佛法的觉悟则是强调在彻底的自我否定的基础上来达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

27、 由心故作恶,由心有果报。一切皆心作,一切皆因心。心能诳众生,将来向恶处。《正法念处经》卷十五

28、 环境会不知不觉地影响一个人,而且是根本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在不能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尽量创造一个适于自己生长的小环境,如小的家居佛堂。我们心里有了山门、围墙、大殿、本尊,也才必然会外在地显现出来——外境乃内心的显现。

29、 婆罗门不受别人引导;他考察诸法,不予采纳。因此,他超越争论,不崇尚任何观点。信奉教条的人不会带来纯洁,他推崇臆想的观点,声称依靠它就有光明。就有纯洁,他看到的仅此而已。不随心所欲,不信奉教条;他摆脱观点,成为智者,不执着世界,不自怨自艾。《经集》第四品,第十三章《大积集经》

30、 当今世界比过去更苦难!看人心就能看出世界的灾难,这是天人感应!当下流行什么风靡什么就昭示预言着什么,如“老鼠爱大米”

31、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放下应从修持布施、奉献爱心做起。布施能放下对物质的贪执;奉献爱心能放下自私。布施分为三种:一、财物布施;二、无畏布施;三、法教布施。

32、 远离不爱言,软语不伤人,常说淳美言,是则升天路。《杂阿含经》卷四十九,第1299经

33、 最初如果没有在闻思上下功夫,就会流人黑暗迷蒙之禅定。(宋)冈波巴《宝蔓集》

34、  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情绪,就像变幻的天气。当你觉得悲观失望的 时候,你所看到的事物都是处在一片阴霾之中;但如果你选择一种乐观的 生活态度,你的生命中就会一直充满阳光。

35、 习性不是“真性”。真性必须从人的习性中去体会、修为、契合,谓之“神会”,即是由精神体会而领悟出来的真理。

36、 不从有所得中无所得,不从无所得中无所得。须菩提,有所得、无所得平等,是名无所得。无所得,即是得,以是得,无所得。《摩诃般若经》卷二十三,三慧品

37、 “虔诚的心”就是敬业精神,对待我们的每一份工作,都应抱以最诚实和敬业的态度。唯有这样,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就。

38、 见色非是色,闻声不是声。声色不碍处,亲到法王城。如果你硬要把单 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39、 大众莫待老僧上来便上来,下去便下去。各有华藏性海,具足功德,无碍光明。名名参取。——《杭州天龙和尚》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洞山良价禅师》

40、 【佛心禅语】 忏悔能战胜自己内在的敌人,打扫自己灵魂深处的污垢尘埃,减轻精 神痛苦并净化自己的精神境界。

41、  每件事都有它的两面性.乐观的人看到的是希望.悲观的人看到的是绝望。而事情向着哪个方向进展.也取决于你对它的心态和做法。人在迷惑不知所措的时候,常会把难以解决的事情和梦联系到一起。梦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这件事。记住:心念改变命运。

42、  纵观古今中外,凡是有很大成就的人,哪一个不懂得人情世故?哪一 个不懂得众人划桨开大船的道理?哪个人的周围没有“贵人”帮忙?所以 说:“施恩于人就等于把恩惠存进了银行,急需时再取出来。”

43、 却很难相信陌生人,当然也有人连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都无法做到百分百的相信。因为太多生活经验告诫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万丈深沟终有底,唯有人心不可测。”

44、 少欲,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知足,才是人生最大的富裕;爱心,才是人生最好的良伴;智慧,才是人生最好的明灯。幸福和快乐不存在于外境,而来源于内心的宝藏。如果你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不要向外寻求,应当从内心中发挥和挖掘。

45、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人觉得自己身陷尘网,被种种有形的、无形的枷 锁束缚住,得不到丝毫轻松。他们渴望恢复自由之身,还我本来面目,也就 是找回他的“真我”,但是这些枷锁多半是自己给自己套上去的,你要怪别 人,不如先怪自己。

46、 尽成就一切众生,尽庄严一切世界,尽供养一切诸佛,尽通达无障碍法,尽修行遍法界行,身恒住尽未来劫,智尽知一切心念,尽觉悟流转还灭,尽示现一切国土,尽证得如来智慧,是则能净愿波罗蜜。《华严经》卷十八,明法品

47、 譬如净满月,普现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如是无碍智,成就等正觉,普现一切刹,佛体亦无二。《华严经》卷二十三,兜率宫中偈赞品

48、 佛说:为人儿女,孝养父母,应当注意五件事:一要用心经营生计;二是早上起来,率领仆役,按时整治饭食,让父母衣食无忧;三是做事不要父母担忧;四是常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五是父母一旦生病,赶快请医生治疗,不要延误。

49、  父母尚健在,儿女未成人,你就没有权力挥霍生命。因为你 挥霍的不仅仅是生命,同时还挥霍了对父母应尽的孝,对儿女要担的 责。每个人都有来处,每个人都有归期,不必也不能逃避。即使你是 独身,同样不能。可以不去探求生活、生命和人生的意义,但必须敬 畏自己的生命,因为它不仅仅属于你自己。

50、 此苦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此苦集、此苦灭、此苦灭道迹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杂阿含经》卷十五,第379经

51、 诸天具足无量福德、神足、天耳、天眼,具他心智,遥能见闻,虽近于人,人不能见。若我作恶,如是等天当见闻知,若是天等了了见我,我当云何不生惭愧,故作罪耶!《优婆塞戒经》卷六,尸波罗密品

52、 凡名载《传灯》,光照千古者,无不从刻苦中来。乃至过去诸佛,求无上菩提,舍身命如微尘数,无一类而不受身,无一身而不苦行,……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者哉!(明)憨山《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二

53、 从境界生,是名为识;从作意生,是名为识;从分别生,是名为识。无取无执、无有所缘、无所了别、无有分别,是名为智。所言识者,住有为法。何以故?无为法中识不能行,若能了达无为之法,是名为智。住生灭者,名之为识;不生不灭、无有所住,是名为智。《大宝积经》卷三十七,菩萨藏会

54、 吃饱饭没事做的人,固然不快乐;忙着应酬、打麻将、观光旅游,一副“无所事事忙”的人,在饱乐之余的疲倦与空虚,又何尝称得上快乐?

55、 生活中有太多乐趣和美好,只要你睁大好奇的眼睛,用心体会,好好生 活,只要你对人怀有善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对生活持有一份幽默感, 你总能从司空见惯的环境中发现有趣的事物。放松自己的心情,也给周围的 朋友带来笑声。

56、 我们总是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是很好的修行人。当身处顺缘时,就心平静气、面带微笑,表面上一副好修行人的样子;一旦逆缘来袭,就立即表现出不喜欢、不接受、埋怨他人、脾气暴躁、激动易怒,情绪上仍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算是什么修行,根本就谈不上修行。

57、 恋爱时,我们也时而会厌烦,他为什么总是告诫你,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邀请,哪些男人对你不怀好意。或许,你会常常觉得他太小心眼,他在吃醋。其实,他真正想要做的是保护你,只是他的方式让你觉得讨厌,但他的出发点却都是因为爱,因为他太爱你。

58、 观乐作苦想,苦受如剑刺,于不苦不乐,修无常灭想。是则为比丘,正见成就者。寂灭安乐道,住于最后边,永离诸烦恼,摧伏众魔军。《杂阿含经》卷十七,第467经

59、 【禅语感悟】 人在世上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除非他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既然活在 人世间就定会与人发生往来,就会产生处世哲理。佛教导人与人相处之道 及拔除世间纷争的方法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和谐相处。如果你 看不起别人,或别人不尊重你,彼此就不能和谐相处。

60、  虽说人生如逆旅,我们都是尘世间的匆匆过客,但过客也应 该有过客的格调。带来什么,带走什么,又将留下什么,你不必刻 意,但不能糊涂;你刻意随意,但不能随便。因为只有这一次,没有 下一次,你的人生没有草稿,落笔就是定稿,绝没有改写的机会。

61、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凡藏无价珍。——《永嘉证道歌》

62、 【五个步骤轻松减压】①平静1分钟。拍拍自己的肩膀、胳膊、腰腿部等处,帮助身体放松。②冥想2分钟。闭眼深呼吸,集中注意力于一呼一吸之间。③眼睛转3圈。④学会观察情绪。⑤祈祷5分钟。每天花几分钟,祝福自己与他人,便能像修禅一般,让心灵得到洗礼。

63、 禅是在醒觉自在的生活中流露出来的自然,而不是加给生活一些勉强的约束刻意作出来的。——郑石岩

64、 事不能脱离它的“理”,以“理”为中心,诸“事”皆环绕在周围。要以理来转事,不是拿事来转理。

65、 真爱博大、深邃、包容,如果能用生命的力量去守候自己的爱,情不死,爱就能永存。

66、 冲繁地,顽钝人,拂逆时,纷杂事,此中最好养火。若决烈愤激,不但无益, 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怨,我卒以无成,是谓至愚。耐得过时,便有无限受用处。

67、 【禅理禅悟】①简单的生活不容易,因为要活的简单,一定不能想的太多;②一个人的价值,不体现在与别人相同的东西上,而体现在与别人不同方面;③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④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⑤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智慧。

68、 如何顿悟自心,不从人得者,未心不由积累辛苦中来,如万里还家,入门一步,庆快平生,回视向之跋涉艰难,闲关险阻,依稀仿佛如梦中事然。——《憨山老人梦游全集》

69、 表面看来,“高”似乎意味着进取,“低”则意味着退步。然而在很多情况下,退步只不过是一种低调的积蓄,是另一种方式的前进,因此“低”最终也能转化成“高”。

70、 【最有禅意的句子】再富再红再成功也要面对生死无常的事实。在无常的规律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在缘起性空的真理上,更是平等。这就好比在花园里的花朵,再漂亮,再芳香,最后还是在花园里干枯;大海上的巨浪再高大,再磅礴,最后也还是在海中消失一般。人身难得,犹如昙花。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啊!

71、 包容:水遇到阻挡物并不会争锋相对,而是绕道而流,包容与宽恕的人就像水一样,既不计较,也不争论。以善巧智慧,不伤害众生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目标。

72、 诸佛一似大圆镜,我身犹若摩尼珠,诸佛法身人我体,我身常人诸佛躯。(五代)延寿《宗镜录》卷二十引经言

73、 【禅语悟道】不做事、不动手就事事困难,只要有心动手做,沙漠也会成绿洲。

74、 寺院不是特别远,但距上次去已时隔四年,忘了去时路,于子午大道一路口借问行人,方知就在前方五里处。载饥载渴至寺门,坐于小吃摊前,左一碗擀面皮,右一碗浆水鱼鱼,感叹还是农家东东实诚。传说天竺有众香之国,佛名香积,迈左脚经右门步入净土祖庭,闻香聆禅,木鱼声声,引心入幽静。早安,小屁孩。

75、 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 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好誉而恶毁,这是人之常情。人都是喜欢 听别人说自己的好话,而不愿听说自己的坏话。被人言语相激会生怒气,听 到一番甜言蜜语则很舒服。

76、 抱着功利主义的思想去学佛法,动机不正,因地不真,虚伪的因,必得幻灭的果。——耕云先生

77、 这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对我们说法,这种说法常是无声的,有时却比声音更深刻。—证严法师

78、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太多的奢求,没有的总想有,得到的还盼望,最后是索求的越多,所得的越少,怀有一种无欲无求的心态,就不会为物质所累,也不会在现实生活中与人纷争,树立敌人,当一个人放下一切私欲时,就会达到“无求则无敌,无敌则心安”的境界。

79、 若见一切法都无自性,即由无自性故,便能安立缘起因果,是为性空现为缘起义;若见一切法唯由分别假立,缘起、因果皆应正理,即由此故,便能引生一切法皆无自性之定解,是为缘起现为性空义。(明)宗喀巴《菩提道次第略论》卷六

80、 【天天禅语】欣赏着美丽的月景,我们想到了什么?是否会发现月亮的光明象征着人们的智慧,月亮的圆满象征着人们的福德。此刻天空的明月,正是我们修行的祈愿,何时能像她一样,智慧的光辉明亮而普照,福德的资粮充盈而圆满。

81、  对一些人来说足球是胜败,对一些人来说足球是话题,对一 些人来说足球是思想。足球包含一种大众哲学,中国足球要寻出路, 就必须找到这个哲学原理。

82、 我们必须知道“错误是烦恼的原因,毁灭是罪恶的结果”,若要免于毁灭,就必须远离罪恶;要想免于烦恼,就要摆脱错误。——耕云先生

83、 今生只想拥有一种能力:对生命心存感激,对生活心满意足。感激和满足,是一种不管事情大小都感到高兴的能力。知足常乐。

84、 仅仅是躺在床上,想“我要利益一切众生”,还没有付出任何行动,单单这样的想法,只要出自真诚,就能速消无边业障,积聚广大福德。

85、 我们只是拥有钱财,福报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具有善用钱财的智慧,否则钱财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就像有些人,没有钱财的时候盼望得到钱财,得到了钱财又觉得烦恼,既不知道如何管理,又不懂得如何善用。所以大多数人的最终结局就是“人财两失”。

86、 归命弥陀,凡夫的生命与弥陀的生命融为一体,难分你我。若说是我,大事小事,一任弥陀做主,我已经放弃了我,不再做主;若说是佛,依然是凡夫的形态,未离贪嗔烦恼。

87、  平淡之人懂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所以 善待生活,简化生活,得失恰如风过耳,名利富贵不须真。

88、 宽容是一种高贵品质,是一种生活艺术,佛说懂得与人和谐相处的人,是看透了人生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是精神的成熟、心灵的丰盈。

89、 所谓“宿命通”,就是洞悉过去,了解现在,预知未来?师言:“想知道过去、未来,其实现在就能一清二楚了。有句话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岂不是明显地告诉我们过去和未来吗?”

90、 学佛者要站在自己的岗位,而发扬佛法的精神,去利益大众,摄化大众来归信三宝。现出家相,只是学佛者的一类。(当代)印顺《华雨香云》

91、 生活中常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当一个人面对拂逆和不顺,而人力又不能改变的时候,就应面对现实,随遇而安。与其怨天尤人,徒增苦恼,还不如因势利导,适应环境。

92、 如果一个人能够放弃“我执”,那么他的心境就会柔和清净,万事万物在他的眼里也都是美好的、令人愉悦的,这样的人才能怀抱幸福,笑对人生。

93、 一切众生实成就不思议定。何以故?一切心相即非心故,是名不思议定。是故一切众生相及不思议三昧相,等无分别。《文殊说般若经》

94、 心中生起瞋恨时,他应当修行慈心观,……应当修行悲心观,……应当修行舍心观,……应当觉察自己对引起瞋恨的对象没有保持正念与反省,……应当思惟每个人必须承受自己所造的业报。……这就是降服瞋恨的五种方法。南传《增支部·降伏瞋恨经》

95、 不是惭愧、感恩念佛能往生,而是念佛必生,因而生起惭愧、感恩等。但凡夫心生灭不定,或时惭愧、欢喜,感动至深,或时这一切皆烟消云散,无惭愧,无欢喜,所以还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的好。

96、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结合人人的善,才是真正的大善;有大善对的力量,才能风调雨顺人人平安。

97、 “释怀”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懂得释怀,才会有“采菊东篱下”的旷达高洁;被贬他乡的苏轼懂得释怀,才会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乐观豁达。

98、 舍一切烦恼是布施,与诸法无所起是持戒,与诸法无所念是忍辱,与诸法离相是精进,与诸法无所住是禅定,与诸法无戏论是智慧。

99、 净尘问禅师:师父,虽善恶有报,但为何恶人总迟报?禅师答:未迟,当下已报。净尘言:请师父开示禅师说:为恶之人,殃虽未至,心性已损;为行善积德,身心泰然如处天堂,为非作歹,衣影抱愧当下犹在地狱。净尘说:失心果报甚重。禅师叹:世人不信有因果,因果又曾绕过谁?。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