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中最经典的十句话:充分的揭示了人性弱点与婚姻的残酷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是《围城》中,最经典的一句话。

这句话可以说是这本书的核心思想。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著名文史学家夏志清先生曾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也是最伟大的一部。

这本书中,赤裸裸的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与婚姻的残酷。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围城》中最经典的10句话,钱钟书用这10句话,揭示了婚姻的残酷和人性的弱点。

1、长期认识并不会日积月累地成为恋爱,好比冬季每天的气候罢,你没法把今天的温度加在昨天的上面,好等明天积成个和暖的春日。

2、现在想想结婚以前把恋爱看得那样郑重,真是幼稚。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

3、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4、不轻易开口的人总使旁人想他满腹深藏着智慧,正像密封牢锁的箱子,一般人总以为里面结结实实都是宝贝

5、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的悲哀。

6、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想象它酸,也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地甜。

7、为什么爱情会减少一个人心灵的抵抗力,使人变得软弱,被摆布呢?

8、心里仿佛黑牢里的禁锢者摸索着一根火柴,刚划亮,火柴就熄了,眼前没看清的一片又滑回黑暗里。譬如黑夜里两条船相迎擦过,一个在这条船上,瞥见对面船舱的灯光里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来得及叫唤,彼此早距离远了。那一刹那的接近,反见得睽隔的渺茫。

9、辛楣道:“像咱们这种旅行,最实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且慢,你听我说—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

10、那时候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

钱钟书的文字,读完没有一句觉得多余,多处比喻讽刺以及人物的性情描写辛辣恰到好处。全书精准的写出了婚姻的残酷与人性的弱点。不论是现在还是在方式,都是非常棒的一本书。

相比较将婚姻比作围城这个立意,更能体会到的是书里的种种世俗人情。对于中国的文人来说,出于历史文化的原因,世俗人情是写不尽的。

围城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

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

到达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期间并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方最终与苏、唐二人感情终结,苏嫁与诗人曹元朗,而赵也明白方并非其情敌,从此与方惺惺相惜。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

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

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其实方鸿渐身上具备太多随处可见的普通人的影子。

远非大奸大恶之辈,而是普通人的怯弱、被动、面对现实时的随波逐流。和围城中的其他人物一样,钱钟书书中塑造的角色,不是个别人物,而是众生相。

不认为将婚姻比作围城是最终的用意,和婚姻相比,生活更像是最大的围城,将人围困其中,无法挣脱。刻薄中带有感伤。不会过时的一本小说。

如果你也受困于婚姻、工作、学业、生活,那我建议你读一读这本《围城》。

读这本书,你可以找到与”围城”和解的方法,也可以领悟到”破城”之道,人生漫长而又短暂,我们始终要学会与自己和解,才会有着更好的人生。

愿每个人都能在《围城》中找到解救之道,不论是解救自己,还是解救心理,在读完后会发现生活其实还是很美好的。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