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崔灏的《黄鹤楼》全文
黄鹤楼 / 登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赏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
2.崔灏《长干曲》整首诗描写与叙述的是什么
崔灏《长干曲》(二首)赏析 韩黎范其 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1].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其 二 家临九江水[2].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长干曲》属乐府《杂曲歌辞》,名由长江沿岸建康(今南京市)的一处街坊长干里而来,多反映这一带妇女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其古辞是:“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妾家扬子住,便弄广陵潮.”崔颢的《长干曲》共有四首,对古辞既有模仿,又有发展.这里选了其中第一、第二两首.诗篇描写舟行途中男女问答,风格极似民歌,在艺术上很有特色. 一是男女对唱,形式活泼生动. 我国民歌历来有男女唱和的传统,早在先秦古籍《诗经》里面,就已经有了像《郑风·东门之墠》这样的男女对歌,而《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吴声歌曲》,则更多地保存了民间男女互相赠答的歌辞.崔颢这两首诗深受民歌影响,用的也是男女对唱的形式. 第一首是女子的问辞.航行在长江中的女子停船向对方发问:“君家何处住?”同时自我介绍:“妾住在横塘.”也许是女主人公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言语,于是便产生了“或恐是同乡”的想法. 第二首是男子的答辞.“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话.“来去九江侧”表明自己也长年往来江上,彼此情况相同.“同是长干人”则证实了女子“或恐是同乡”的猜想.两人都生长在长干里一带,只因幼小时就离家外出,所以虽然是同乡却并不相识. 两诗通过对唱形式,描写了青年男女在舟行途中的友好通问.男女唱和的诗篇形式活泼生动,易于充分表达作品主人公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感情,因而具有亲切动人的艺术感染力. 二是白描手法,格调清新自然.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中,曾把“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作为“白描”的“秘诀”.这两首诗的特色正是如此:绝无粉饰、做作、卖弄,没有艳丽的色彩渲染,不加无谓的妆饰映衬,也不用多余的背景烘托,而用质朴的口语、简练的文笔、对唱的形式,来勾勒男女主人公的形象,表现他们互认乡亲的“真意”. 诗人只用自然而简练的口语,不用任何陪衬拖带,诗中的人物形象,便呼之欲出.第一首诗描写女主人公在向对方发出问话之后,不等答复即急地自诉“妾住在横塘”,于是,这位女子天真娇憨的神态就在问辞中生动地显示了出来.第二首诗男主人公在欣然表示我俩本是同乡的答辞之后,以“生小不相识”的惋惜,来突出他们今日相逢的可贵,从而使他在旅途中喜遇同乡女子的感情心态,也极自然地得以展现. 正因为诗篇用的全是白描手法,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所以格调清新自然,如一泓清水.清代诗论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称之为“五言绝句”中的“绝调”,恐怕就是看到了这一点,认为其深得自然之趣,符合他对绝句的艺术要求吧. 三是语简意赅,言近旨远. 诗篇虽用简明而浅近的语言,含意却完备而深远.如第一首在女子产生“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之前,并没有写她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这里省略了女子闻乡音的情节,然而意思却是完备的,对于诗中留下的空白,读者可以在想象中给予合理的补充.而女子因闻乡音即停舟相问,正反映了她此时此地的处境和心境.她往来江上,漂泊孤零,处境凄凉,内心寂寞,此刻忽闻乡音,不觉欣慰万分,便不顾对方是位素不相识的男子.马上发问.因此诗的语言虽然浅近,包含的意思却很深远,深刻地展示了这位女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对此,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中称赞说:“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可谓深得其中三昧. 注释 [1] 横塘;古堤塘名,在今南京市西南,与长干里相近. [2]九江;这里指长江下游.该处众水汇集,“九”言其多,不是确指.原载:《唐诗名篇赏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3.大诗人李白的诗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说的是哪儿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玻江上使人愁。 这是唐朝诗人崔颢的一首七律诗,题在长江边上的黄鹤楼。
作者以子安乘黄鹤的神话为缘由,渲染出一种令人深深向往的环境气氛,描绘出祖国锦绣山川的胜景,历来让人百读不厌。据说在天宝三年,李白也到黄鹤楼漫游,看到崔颢这首题诗,越看越爱,赞叹不已。
望着长江上下如画的风景。李白也想再写一首题黄鹤楼的诗,但想来想上,总是跳不出崔颢诗的意境。
于是丢笔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随后,他便独自乘船到江南一带漫游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