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最早的诗歌是什么
《弹歌》关于《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是一首远古民歌,反映了原始社会狩猎的生活.《弹歌》选自《吴越春秋》,东汉赵晔编写.据《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末年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民歌.当时是唱是诵,无从考证,但后人还是将词记录了下来.原始社会,先民们以狩猎为生.由于生产能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狩猎的手段也极为落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工具慢慢地也有了改进.弓弹(也叫弹弓)出现以后,既可以射鸟,又可以射兽,生产能力水平有所提高.《弹歌》这首民歌,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弹”生产制造的过程和“弹”的用途,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用“弹”来猎取食物的喜悦心情.“断竹,续竹”,是歌咏“弹”的生产制作过程.这就是先将竹竿截断,然后用弦将截断的竹竿连接两头制成弹弓.这样,“弹”的制作完成了.一副“弹”便摆在了我们面前,虽是简单、粗糙的,但却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才智,也表明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有了“弹”,一场狩猎活动开始了:“飞土,逐肉”.一颗颗弹丸从弹弓中射出,击中了一只只猎物,人们欢乐地追逐着,满载而归.“飞土”,是指将泥制的弹丸射出.“逐肉”是说猎手们追赶被击伤的鸟兽之类的猎物.这首民歌简短、质朴,诗句整齐,有和谐的韵律,是原始时代狩猎生活的真实反映.解释:断竹—砍伐竹子;继竹—用砍伐的竹子来制作弹弓;飞土—用制作的弹弓装上土丸,进行射击;逐肉—射击鸟兽获得食物.赏析:1)从节奏中感受到劳动人民生活的欢快和自信;2)从内容中得知最早的歌谣从生产劳动中产生;3)从内在精神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依靠自然,同时又要征服自然(远古时期人力是这样的渺小),才能够生存.最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4)诗歌是独立、成熟和发展了的歌谣;5)《诗经》是诗歌出现后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学经典.原由是:“《诗经》不是一部普通的诗歌总集,而是中国上古文化的诗的表现与艺术的升华,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奠基意义的文化典籍.《诗经》在周代社会并不仅仅是一部文学总集,而是周代历史政治宗教哲学的艺术表现,是礼乐文化的一部分,是贵族子弟的教科书,是周人精心编撰的杰作.而周代社会的政治、哲学、文化、制度等等,又对秦汉以来的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2.中国最早的古诗是什么
最早的古诗
弹歌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
这是一首远古民歌,反映了原始社会狩猎的生活。《弹歌》选自《吴越春秋》,东汉赵晔编写。据《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末年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民歌。当时是唱是诵,无从考证,但后人还是将词记录了下来。
原始社会,先民们以狩猎为生。由于生产能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狩猎的手段也极为落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工具慢慢地也有了改进。弓弹(也叫弹弓)出现以后,既可以射鸟,又可以射兽,生产能力水平有所提高。
《弹歌》这首民歌,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弹”生产制造的过程和“弹”的用途,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用“弹”来猎取食物的喜悦心情。
“断竹,续竹”,是歌咏“弹”的生产制作过程。这就是先将竹竿截断,然后用弦将截断的竹竿连接两头制成弹弓。这样,“弹”的制作完成了。一副“弹”便摆在了我们面前,虽是简单、粗糙的,但却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才智,也表明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有了“弹”,一场狩猎活动开始了:“飞土,逐肉”。一颗颗弹丸从弹弓中射出,击中了一只只猎物,人们欢乐地追逐着,满载而归。“飞土”,是指将泥制的弹丸射出。“逐肉”是说猎手们追赶被击伤的鸟兽之类的猎物。
3.中国最早的古诗是什么啊
中国最早的诗歌是哪一首?
文/羽箭雕弓
一般我们从教科书上获得的知识是《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那么许多人因此而认为最早的诗应该就是收入总集中的第一首《关雎》。其实,有文字记载的还有更早的诗,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八个字,是二言诗,诗名为《弹歌》,是一首远古时期的古歌谣。此诗在《吴越春秋》里曾有记载,清代文人所编写的《古诗源》中亦收入了这首诗。
《弹歌》全诗如下:
断竹,
续竹;
飞土,
逐宍。
这个“宍”字是古字的“肉”字。
诗中原意是:断竹——就是把竹子断开,续竹是把竹子用皮子或绳子连接起来做成弓,飞土,就是用土捏成弹丸,逐宍(肉),就是用做成的弹弓去打猎。
看来这首诗,是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诗歌作品。
4.最早的古诗是甚么
《弹歌》
关于《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这是一首远古民歌,反映了原始社会狩猎的生活。《弹歌》选自《吴越春秋》,东汉赵晔编写。据《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末年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民歌。当时是唱是诵,无从考证,但后人还是将词记录了下来。
原始社会,先民们以狩猎为生。由于生产能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狩猎的手段也极为落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工具慢慢地也有了改进。弓弹(也叫弹弓)出现以后,既可以射鸟,又可以射兽,生产能力水平有所提高。
《弹歌》这首民歌,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弹”生产制造的过程和“弹”的用途,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用“弹”来猎取食物的喜悦心情。
“断竹,续竹”,是歌咏“弹”的生产制作过程。这就是先将竹竿截断,然后用弦将截断的竹竿连接两头制成弹弓。这样,“弹”的制作完成了。一副“弹”便摆在了我们面前,虽是简单、粗糙的,但却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才智,也表明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有了“弹”,一场狩猎活动开始了:“飞土,逐肉”。一颗颗弹丸从弹弓中射出,击中了一只只猎物,人们欢乐地追逐着,满载而归。“飞土”,是指将泥制的弹丸射出。“逐肉”是说猎手们追赶被击伤的鸟兽之类的猎物。
这首民歌简短、质朴,诗句整齐,有和谐的韵律,是原始时代狩猎生活的真实反映。
解释:断竹—砍伐竹子;
继竹—用砍伐的竹子来制作弹弓;
飞土—用制作的弹弓装上土丸,进行射击;
逐肉—射击鸟兽获得食物。
赏析:1)从节奏中感受到劳动人民生活的欢快和自信;
2)从内容中得知最早的歌谣从生产劳动中产生;
3)从内在精神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依靠自然,同时又要征服自然(远古时期人力是这样的渺小),才能够生存。最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
4)诗歌是独立、成熟和发展了的歌谣;
5)《诗经》是诗歌出现后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学经典。
原由是:“《诗经》不是一部普通的诗歌总集,而是中国上古文化的诗的表现与艺术的升华,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奠基意义的文化典籍。《诗经》在周代社会并不仅仅是一部文学总集,而是周代历史政治宗教哲学的艺术表现,是礼乐文化的一部分,是贵族子弟的教科书,是周人精心编撰的杰作。而周代社会的政治、哲学、文化、制度等等,又对秦汉以来的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5.中国最早的古诗
五言诗起源很早,《诗经》里就有一些五言诗句。但它的正式兴起,还是在汉代。汉初的《戚夫人歌》后四句是五言,西汉中后期的乐府民歌,如《汉书·五行志》所载的童谣“邪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颠。昔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也是一篇完整的五言作品。相对于四言诗,五言诗虽然只是增加了一个字,但它增加的是整整一个节奏,因此,句中的容量就大不少,表现功能也强得多,并且给诗句的变化提供了更多余地。
七言诗的起源也很早,在《诗经》中也有一些七言句,如“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等。到战国晚期,就有以七言为主的劳动歌。荀子的《成相辞》就是采用民歌的体式和腔调。西汉后期的一些谣谚和乐府歌辞,如“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等,都是以七言为主。东汉的张衡写过一篇《四愁诗》,是最早的文人七言作品。之后的曹丕写了《燕歌行》,一般被认为是第一篇成熟的七言诗。魏晋时期,比起五言诗而言,七言诗不受重视。直到初唐,七言诗才逐渐兴盛,产生了许多佳作,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6.最早的诗是什么
中国最早的诗歌是什么?中国的诗歌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据《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末年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一首民歌(弹歌)。当时是唱是诵,无从考证,但后人还是将词记录了下来。这首远古民歌,反映了原始社会狩猎的生活,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诗歌。
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注释:
①断竹—砍伐竹子;
②继竹—用砍伐的竹子来制作弹弓;
③飞土—用制作的弹弓装上土丸,进行射击;
④逐肉—射击鸟兽获得食物。
弹歌赏析:
原始社会,先民们以狩猎为生。由于生产能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狩猎的手段也极为落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工具慢慢地也有了改进。弓弹(也叫弹弓)出现以后,既可以射鸟,又可以射兽,生产能力水平有所提高。
《弹歌》这首民歌,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弹”生产制造的过程和“弹”的用途,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用“弹”来猎取食物的喜悦心情。“断竹,续竹”,是歌咏“弹”的生产制作过程。这就是先将竹竿截断,然后用弦将截断的竹竿连接两头制成弹弓。这样,“弹”的制作完成了。一副“弹”便摆在了我们面前,虽是简单、粗糙的,但却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才智,也表明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有了“弹”,一场狩猎活动开始了:“飞土,逐肉”。一颗颗弹丸从弹弓中射出,击中了一只只猎物,人们欢乐地追逐着,满载而归。“飞土”,是指将泥制的弹丸射出。“逐肉”是说猎手们追赶被击伤的鸟兽之类的猎物。
我国最早的诗歌是哪首?目前为止,大家还认为是《弹歌》这首民歌。这首古诗简短、质朴,诗句整齐,有和谐的韵律,是原始时代狩猎生活的真实反映。
7.含有早字的诗句
《赋得夏首启节》李世民北阙三春晚,南荣九夏初。
黄莺弄渐变,翠林花落余。瀑流还响谷,猿啼自应虚。
早荷向心卷,长杨就影舒。此时欢不极,调轸坐相于。
《赋得早雁出云鸣》李世民初秋玉露清,早雁出空鸣。隔云时乱影,因风乍含声。
《重阳日赐宴曲江亭,赋六韵诗用清字》李适早衣对庭燎,躬化勤意诚。时此万机暇,适与佳节并。
曲池洁寒流,芳菊舒金英。乾坤爽气满,台殿秋光清。
朝野庆年丰,高会多欢声。永怀无荒戒,良士同斯情。
《丰年多庆,九日示怀》李适爽气肃时令,早衣闻朔鸿。重阳有佳节,具物欣年丰。
皎洁暮潭色,芬敷新菊丛。芳尊满衢室,繁吹凝烟空。
惠合信吾道,保和惟尔同。推诚至玄化,天下期为公。
《菩萨蛮》李晔登楼遥望秦宫殿,茫茫只见双飞燕。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
远烟笼碧树,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
飘飘且在三峰下,秋风往往堪沾洒。肠断忆仙宫,朦胧烟雾中。
思梦时时睡,不语长如醉。早晚是归期,苍穹知不知。
《关山月》鲍君徽高高秋月明,北照辽阳城。塞迥光初满,风多晕更生。
征人望乡思,战马闻鼙惊。朔风悲边草,胡沙暗虏营。
霜凝匣中剑,风惫原上旌。早晚谒金阙,不闻刁斗声。
《蔷薇诗一首十八韵,呈东海侍郎徐铉》李从善绿影复幽池,芳菲四月时。管弦朝夕兴,组绣百千枝。
盛引墙看遍,高烦架屡移。露轻濡彩笔,蜂误拂吟髭。
日照玲珑慢,风摇翡翠帷。早红飘藓地,狂蔓挂蛛丝。
嫩刺牵衣细,新条窣草垂。晚香难暂舍,娇自态相窥。
深浅分前后,荣华互盛衰。尊前留客久,月下欲归迟。
何处繁临砌,谁家密映篱。绛罗房灿烂,碧玉叶参差。
分得殷勤种,开来远近知。晶荧歌袖袂,柔弱舞腰支。
膏麝谁将比,庭萱自合嗤。匀妆低水鉴,泣泪滴烟雨斯。
画拟凭梁广,名宜亚楚姬。寄君十八韵,思拙愧新奇。
《丈人观》徐氏早与元妃慕至化,同跻灵岳访真仙。当时信有壶中景,今日亲来洞里天。
仪仗影空寥廓外,金丝声揭翠微巅。惟惭未致华胥理,徒卜升平万万年。
《送日本国聘贺使晁巨卿东归》包佶上才生下国,东海是西邻。九译蕃君使,千年圣主臣。
野情偏得礼,木性本含真。锦帆乘风转,金装照地新。
孤城开蜃阁,晓日上朱轮。早识来朝岁,涂山玉帛均。
《送贾起居奉使入洛取图书因便拜觐》苏颋旧国才因地,当朝史命官。遗文征阙简,还思采芳兰。
传发关门候,觞称邑里欢。早持京副入,旋伫洛书刊。
《雪》徐彦伯雪暗穷海云,洒空纷似露。朔风吹故里,宛转玉阶树。
孤妾调玉瑟,早寒生锦衿。况君张罗幕,愁坐北庭阴。
《和权载之离合诗》冯伉车马退朝后,聿怀在文友。动词宗伯雄,重美良史功。
亦曾吟鲍谢,二妙尤增价。雨霜鸿唳天,匝树鸟鸣夜。
覃思各纵横,早擅希代名。息心欲焚砚,自靦陪群英。
《九月九日勤政楼下观百僚献寿》王涯御气黄花节,临轩紫陌头。早阳生彩仗,霁色入仙楼。
献寿皆鹓鹭,瞻天尽冕旒。菊樽过九日,凤历肇千秋。
乐奏薰风起,杯酣瑞影收。年年歌舞度,此地庆皇休。
《杂曲歌辞•别离曲》张籍行人结束出门去,马蹄几时踏门路。忆昔君初纳彩时,不言身属辽阳戍。
早知今日当别离,成君家计良为谁。男儿生身自有役,那得误我少年时。
不如逐君征战死,谁能独老空闺里。《别离曲》张籍行人结束出门去,几时更踏门前路。
忆昔君初纳采时,不言身属辽阳戍。早知今日当别离,成君家计良为谁。
男儿生身自有役,那得误我少年时。不如逐君征战死,谁能独老空闺里。
《沙堤行,呈裴相公》张籍长安大道沙为堤,早风无尘雨无泥。宫中玉漏下三刻,朱衣导骑丞相来。
路傍高楼息歌吹,千车不行行者避。街官闾吏相传呼,当前十里惟空衢。
白麻诏下移相印,新堤未成旧堤尽。《山头鹿》张籍山头鹿,角芟芟,尾促促。
贫儿多租输不足,夫死未葬儿在狱。早日熬熬蒸野冈,禾黍不收无狱粮。
县家唯忧少军食,谁能令尔无死伤。《夏日闲居》张籍无事门多闭,偏知夏日长。
早蝉声寂寞,新竹气清凉。闲对临书案,看移晒药床。
自怜归未得,犹寄在班行。《酬孙洛阳》张籍家贫相远住,斋馆入时稀。
独坐看书卷,闲行著褐衣。早蝉庭笋老,新雨径莎肥。
各离争名地,无人见是非。《晚春过崔驸马东园》张籍闲园多好风,不意在街东。
早早诗名远,长长酒性同。竹香新雨后,莺语落花中。
莫遣经过少,年光渐觉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