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哈罗德·布鲁姆的主要作品
《雪莱的神话创造》(1959)《想象的群体》(1961)《叶芝》(1970)《塔里敲钟人:浪漫派传统研究》(1971)《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论》(1973)《误读之图》(1975)《诗歌与压制》(1976)《竞争:一种修正主义理论》(1982)《影响的诗学》(1988)《J书》(1990)《美国宗教》(1992)《西方正典》(1994)《莎士比亚:人的创造》(1998)《如何读,为什么读》(2000)《天才:创造性心灵的一百位典范》(2002)《影响的解剖——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学》(2011) 。
2. 我们时代为何没有大师
如果关注近期发生的重大文化事件,余秋雨先生荣获“大师”称号绝对称得上的是焦点。
教师节期间,上海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从而余秋雨先生也成为有史以来的第一位活着的时候就被称作“大师”的学者和作家。不过余秋雨先生在此次事件中表现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谦虚,他曾在发言中表示:“听到成立工作室这个消息后我曾作过几次努力,希望删去‘大师’这两个字,但没有成功。
这是(上海市)教委的一种架构性的设计,要改动有一定的难度。后来我想,比‘大’字等级更高的是‘老’字,一个人先成‘大人’才能成为‘老人’,那么,既然我已经做了大半辈子的‘老师’,那就后退一步叫叫‘大师’也可以吧。”
半推半就之间,欲拒还迎之时,“大师”二字就坦然笑纳了。我对余大师最初并无厌恶之感。
我清楚的记得年少时读余大师的《文化苦旅》一书,虽然并非如想象中那样震撼,但是其中对传统文化的叩问,对文化碎片似的解读以及对文化以及文人的反思一定意义上启发了我年少之时对文化的痴迷。不过,后来因为余大师抹着文化口红继续骚首弄姿地游荡文坛,动不动就为文化代言,并且成为了文化人中富豪,从此让我也敬而远之了。
这次事件我对余大师兴趣颇深,因为按照我们一般人的理解,大师的称号是需要时间的沉淀,历史的筛选,所以基本上来说,很少人能在生前看到自己成为大师,从这点来说,余大师荣幸之至。另外一点,既然是大师,当然在某一领域会有突出的贡献,术业有专攻才能有所成,让人心服口服才能众望所归荣获大师。
想想看,余大师的专业好像是学戏剧的,这方面出过几本专著,但是我们好像没有什么印象,所以专业方面余大师稍稍逊色。那就说说余大师最擅长的文化方面吧,也出过几本书,基本可以归于随笔散文之类,卖的很畅销,难道我们已经深受万恶的资产阶级的毒害因为书的市场好销量好所以才恭称为余大师的吗?随之,我的这个可怕的推测马上被另一个年头推倒了:要论畅销的话,靠抄袭出名的郭小四的书好像卖的更好,是不是也要称这个小屁孩为大师呢。
所以说从这样的逻辑上也不该成立。这大师的称号似乎另有玄机??余大师的事情先放放吧,我暂时有点琢磨不透其中的奥妙,我们可以先聊点其他的话题,比如精神焦虑。
你可能有点奇怪,怎么八竿子打不着的扯到焦虑上面了,我实话告诉你吧,因为我实在想不明白余大师的玄机不知道怎么进行下去,所以导致自己都有点小焦虑了。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讲,所谓焦虑是人们预感到不利情景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紧张、不安、恐惧、不愉快等的综合情绪体验。
科学证明,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扩张,生活压力逐渐加大,很多人都有精神焦虑的症状。为什么全球化会引起精神焦虑?全球化引起文化的焦虑,是因为全球化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感到有一种被融化、被改变的危险。
首先你会失掉自己的身份。而当代文化人对身份危机的敏感性,产生了精神上的一种焦虑,也就是所谓认同危机。
比如当代的文化人需要的理论基本都是从西方学来的,但是这种西方理论是否符合我们现实的实际?是否能够完全应用于我们的生活?是否给我们带来福祉?这些还需要一步步的检验,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就会产生认同危机和焦虑意识。另外一点,我觉得当代文化人的焦虑意识的产生还与我们传统文化的断裂有关。
五四以来,对传统文化劈头盖脸的批判,也让我们对本国五千年的文化意识产生了隔膜。上个世纪八十年底初有过所谓的寻根文学,其实是那个时期文化人的焦虑意识的反应。
我们缺乏了文化的根,总觉得无法脚踏实地的生活,这种漂浮的体验非常的痛苦和绝望,所以一度文化人的精神焦虑成了一种常态。说到这里我突然有种顿悟的感觉:余秋雨先生对“大师”称呼顶礼膜拜,其实也是文化人焦虑意识的一种反应。
他不过是在寻找某种文化的归属。从文化的意义上来说,大师的称呼是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尴尬的共存的一种体验。
大师本身需要外人心悦诚服的指认,需要他者的存在和证明,但是当他者无法证明和指认的时候,一种焦虑意识驱使下的行为就变成了自我指涉――陶醉于自己称自己为大师的意识迷幻之中。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写过一本名为《影响的焦虑》的书。
这是一本关于诗歌理论的著作,但是布鲁姆在其中提到了这个很有意思的主题:当我们面对传统,面对文学中的经典文本,面对前辈文学家共同建立的文学的高度的时候,我们怎么样才能超越这个不断攀升的高度呢?这确实是个让当代文学家感到困惑和绝望的问题,所以布鲁姆把这种困惑和绝望的状态叫做“影响的焦虑”。在当代文化人的生活体验中,我们需要根据大师的身份来衡量并评价,进行自我定位;但同样,当我们面对大师的时候内心的恐慌和不安,无法超越大师的恐惧会一直陪伴着你。
但是,当余秋雨根据自我指涉成为自己的大师时候,一方面他其实想克服这种面对传统时产生的“影响的焦虑”;另外一点,也暴露出他早日想升入经典的神殿,成为传统本身的宏大叙事。当然,这种不择手段想早日不朽的想法有。
3. 《随园诗话中袁枚提出了怎样的诗歌理论
《随园诗话》是清代最有影响的 一部论诗著作,作者是清代有着“乾隆 三大家”之称的袁枚,因其住宅名为 随园,故称“随园诗话”。
全书一共 26卷(《诗话》16卷,《诗话补遗》10 卷),近57万字,在古代文学评论类书 籍中堪称巨制。 《随园诗话》属随笔性质,其所论 内容,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 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几乎囊 括了与诗歌相关的方方面面,其主要宗 旨是阐述作者的“性灵说”诗论,他要 么采录大量“一片性灵”的诗作论证其 “性灵说”的理论,要么以“性灵说” 的美学思想为标准来采集、褒扬时人之 佳作。
此书选诗颇为广泛,甚至还收入了 大量女子诗,诗歌体裁也相当丰富。但 其收入诗歌也有“太滥”之嫌,一些卑 靡轻佻的诗歌也收入其中,有些诗歌甚 至未曾校订,多有舛错。
但总体上瑕不 掩瑜,据说《随园诗话》印行后,“上 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 之”,甚至海外琉球国都慕名求取。
4. 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是什么
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是钟嵘作的《诗品》。
在钟嵘(约468 ~约518年)所处的南北朝时期,诗风衰落的程度比之前更为严重。在序里,他写到当时士族社会已经形成一种写诗的潮流,甚至那些“才能胜衣,甫就小学” 的士族子弟也都忙不迭的写诗,因而造成了诗坛混乱的情况。
王公贵族更是随意品评诗作,所以钟嵘就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写成《诗品》,想借以扭转诗坛混乱的现象。《诗品》主要是以五言诗为主要的论述范围品评的诗人共122位,时间上为两汉至梁代。
其中上品诗人11人,中品诗人39人,下品诗人72人。 钟嵘论诗坚决反对用典。
他尖锐批判品诗时滥用典故,使自己的文章像抄的书一样的那种行为。但他并非单纯地反对用典,他只是强调典故要用得准确恰当。
钟嵘论诗有一个很大的特色,那就是他善于概括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概括别人的诗风:一是论诗的风骨和文采;二是重视诗味;三是论赋比兴; 四是摘录和称赞诗中佳句。
除以上几点以外,钟嵘还能够运用形容比喻的词语来描绘出诗歌的风格特征,同时,他论诗的时候有一定的历史观念。钟嵘论诗一方面是反对形式主义,但同时也受到了形式 主义潮流的影响。
他品评诗人,放在第一位的往往是诗词,涉及他们作品思想成就的很少。所以,他就把“才髙词赡,举体华美”的陆机放在左思之上。
,称为“太康之英”;把“才 高词盛,富艳难踪”的谢灵运放在陶潜、鲍照之前,称为“元嘉之雄”。他在对诗人划分等级时,把开建安诗风的曹操列为下品,把陶潜、鲍照列为中品。
这些做法,显然并不符合他序中所说的风格和文采并重的观点。他摘句论诗的评价方式,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创作上“争价一句之奇”的倾向,但也开了后代摘句批评的不良风气。
钟嵘的《诗品》作为第一部论诗的著作,对后代诗歌评论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观点上、方法上和词句形式上,后世如唐司空图,宋严羽、袁枚、洪亮吉等人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他 的学术观点和思想的影响。
5. 比较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和罗洛梅的焦虑理论的异同
一、异:
1、弗洛伊德早期的理论认为,焦虑来自被压抑的利比多。在1926年,他提出了第二种焦虑论,认为焦虑是作为一种信号出现的,意味着发现了危险的情况,即所谓的“焦虑——信号说”。
弗洛伊德早期认为焦虑通常有三种情况,即客观焦虑、神经焦虑和道德焦虑。
2、在罗洛·梅看来,个体作为人的存在的最根本价值受到威胁,自身安全受到威胁,由此引起的担忧便是焦虑。焦虑和恐惧与价值有着密切的关系。
罗洛·梅区分出两种焦虑:正常焦虑和神经症焦虑。
二、同:两者的焦虑理论都认为焦虑标志着我们内心的冲突。
扩展资料:
弗洛伊德认为与焦虑相对应的,就是一系列的心理防御机制,如:压抑、投射、升华、认同等。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是一种科学理论。主要包括潜意识与人格理论、本能论、人格发展理论、梦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社会文化理论。
正常焦虑是人成长的一部分。神经症焦虑是对客观威胁作出的不适当的反应。罗洛·梅曾指出,病态的强迫性症状实际是保护脆弱的自我免受焦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洛·梅
6. 20世纪西方文学现代主义求推荐一篇20世纪西方文学体现现代主义的作
在1890年以前出现了魏尔伦的《诗的艺术》(1884)、兰波的《醉舟》(1871)、玛拉美的《牧神的午后》(1876)等著名的象征主义诗篇,而且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前期象征主义流派.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爱尔兰诗人兼剧作家W.叶芝(1865—1939),他被誉为“二十世纪英语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人”由于叶芝受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影响很大,他的诗作语言洗炼、象征含义丰富且富有哲理性,故被认为是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代表诗作有《钟楼》、《盘旋的楼梯》及《驶向拜占廷》等.福柯:《词与物》福柯:《性经验史》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利奥塔《后现代状况》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克尔凯郭尔:《恐惧与战栗》韦勒克:《文学理论》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尼采:《悲剧的诞生》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想》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萨义德:《东方学》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福柯:《疯癫与文明》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葛兰西:《狱中札记》傅勒:《思考法国大革命》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桑塔格:《反对阐释》艾柯:《符号学理论》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1、2卷)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册)艾布拉姆斯:《镜与灯》华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麦克卢汉:《理解媒介》汤因比:《历史研究》(上中下)卢卡契:《历史与阶级意识》胡塞尔:《逻辑研究》(两卷3册)皮亚杰:《结构主义》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尼采:《权力意志》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荣格:《人类及其象征》卡西尔:《人论》尧斯:《审美经验论》西美尔:《货币哲学》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波德里亚:《消费社会》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布卢姆:《影响的焦虑》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德里达:《声音与现象》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德里达:《论文字学》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福柯:《知识考古学》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福山:《历史的终结》鲁宾孙:《新史学》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柯林伍德:《艺术原理》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 ……或许有你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