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闻一多研究唐诗宋词的目的是什么
20年代末30年代初,闻一多在出版诗集《红烛》和《死水》后,认识到单纯的唯美主义形式典范只能走向颓废的死胡同,难以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他同时清楚地理解中国古典诗词是充满美学内涵的(他在美国留学时学习的是美术类专业),因此他试图从研究唐诗、宋词、楚辞等古籍中找到把爱国激情与形式格律美有机联系的切入点,创造出一种更适合自己表达的诗歌风格。
这就是闻一多研究唐诗宋词的目的。
扩展资料:
闻一多,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山东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山东大学文学院长。出版书籍《闻一多全集》 。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国民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闻一多代表作
2. 李白诗研究目的和意义
李白运用的诗体很多样,但贡献最大的是七古和七绝。这两种诗体在当时也是最新最自由的,和他那自由豪放的个性也特别适应。他这方面的成就也很得力于学习乐府民歌。七古无须再谈,这里只举他几首脍炙人口的七绝: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沈德潜《唐诗别裁》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他说的这些特点,实际上也就是深得民歌天真自然的风致。即以《早发白帝城》一诗而论,全篇词意完全出于《水经注》“巫峡”一篇,但语言之自然,心情之舒畅乐观,与原文风貌,却迥然不同。他的七绝向来和王昌龄齐名,各具特色。但就接近民歌一点说,他却超过了王昌龄。他的五律,运古诗质朴浑壮气势于声律格调之中,往往不拘对偶,也很别具风格。如《夜泊牛渚怀古》、《送友人》等篇,历来为评论家所称引。
李白在创作上,继承了前代诗歌的丰富遗产。他所继承的传统,首先是楚辞和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他受屈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发扬了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也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象熔铸神话传说,大胆地幻想夸张,重视民歌遗产等方面,他都和屈原完全一致。就具体作品来说,如《远别离》、《梁甫吟》、《梦游天姥吟》乃至《蜀道难》都在精神面貌以及题材、构思、句法的形式上和屈原作品有接近的地方。他对汉魏六朝文人作品也很认真学习。段成式《酉阳杂俎》说:“李白前后三拟《文选》,不如意,悉焚之。”这个传说想必有一定根据。他称赞建安诗歌,称赞阮籍、陶渊明、谢灵运、谢兆、鲍照的话,屡有所见 。他仿效、化用这些诗人的诗篇和诗句的例子,更不胜枚举。杜甫赠他的诗,也指出他的作品有近似鲍照、庾信、阴铿的地方。没有对遗产的认真学习,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 陆游记梦诗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杀气昏昏横塞上,东并黄河玉开帐。昼飞羽檄下列城,夜脱貂裘抚降将。将军枥上汗血马,猛士腰间虎文帐”。《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云:西凉府也,喜盛,马上作长句,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驾前六军错锦绣,秋风鼓角声满下”诗中描写了诗人数次“御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的宏伟举动。正是这些记梦诗使诗人爱国报国的缺失性体验得到了满足、痛苦得于寄托。
第二,美满婚姻的缺失。诗人的缺失体验不仅仅只是因事业无望而生,不幸的婚姻生活也是诗人缺失性体验滋生的土壤。“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国亭》)这是诗人和唐琬被迫分开之后,诗人梦游沈园,触景生情,感叹物是人非。“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不吹棉。此身行做嵇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梦游沈园》)这首诗是在唐琬溘世四十年后,诗人对她肝肠寸断的祭声。六十八岁时,偶过沈园,睹景情生,发出“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往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柱香”的感慨。即使在八十四岁临终前,也不忘“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多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做土,不堪幽梦太匆匆”。(剩余3031字)
4. 诗经研究的意义
在我看来《诗经》研究的意义可以这样来讲:
首先从诗经学上来讲。诗经学即研究《诗经》的学科。由于原始文献成书很早,所以后人不断层累完成的著作可谓卷帙浩繁。慢慢形成了体系极为庞大的学科,其中解决了许多问题,但是提出了许多至今仍未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被发现出来,比如他的作者与创作地点、时代,甚至于其作诗之义都存在着各种观点与争议。并且研究成果也由于视野不宽、材料有限有许多的讹误。现在的研究则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利用旧的史料,或是根据近些年发现的新的证据,修正前人错误的观点、提出更为贴切的看法、甚至于是提出铁证将问题解决。
其次是作为其他学科的研究。
1.作为纯文学上的,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同样不容忽视,他的韵读、用字方式都可以作为当时时代语言用法的代表;研究他的这些创作特点也可以与楚辞甚至是《老子》等同时代成书的文献进行对比。
2.同时由于先秦时期文献很少,而诗经之中又记载着许多方面的诸如礼制、历史等的内容,可以作为研究先秦时代许多制度与史实、考古的重要资料;有诸如风俗、名物又可研究当时的风俗制度,各种名物诸如服饰,车马等。
3.同时,《诗经》作为十三经之一,也是经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总的可以说其中包含的内容特别的多,极有研究价值,这里只是简单的概述之。
5. 急求古诗十九首艺术魅力的研究目的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无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作者和写作年代〗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有多种说法,《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曾有说法认为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创作,例如其中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
〖意义〗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学的题材领域,现在让位于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患患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街衢田畴、物候节气,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称它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诗史上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五言古诗之权舆的评论例如,明王世贞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碎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陆时庸则云“(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6. 闻一多研究唐诗宋词的目的是什么
20年代末30年代初,闻一多在出版诗集《红烛》和《死水》后,认识到单纯的唯美主义形式典范只能走向颓废的死胡同,难以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他同时清楚地理解中国古典诗词是充满美学内涵的(他在美国留学时学习的是美术类专业),因此他试图从研究唐诗、宋词、楚辞等古籍中找到把爱国激情与形式格律美有机联系的切入点,创造出一种更适合自己表达的诗歌风格。 这就是闻一多研究唐诗宋词的目的。
扩展资料: 闻一多,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山东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山东大学文学院长。
出版书籍《闻一多全集》 。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3年后,因目睹国民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闻一多代表作。
7. 诗歌的意义是什么
诗歌 1.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高度地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抒情色彩、音韵之美、含蓄凝练即成为诗歌的三大基本特征。
诗歌有许多种类。从内容上分,主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从形式上分,有格律诗、自由诗和民歌体等。
谈谈古代诗歌的分类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优秀作品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61326332极为丰富。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歌词。
古人所说的“诗言志,歌咏言”,就是指诗和歌的作用。今人所说的诗歌,主要是偏义指称诗而言,而所说的诗词,则是指诗和歌词。
诗歌的种类多种多样。 按内容分,有抒情诗、叙事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按结构形式分,有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快板诗;按时间分有新诗和旧诗;从其它角度还可分为:哲理诗、打油诗、讽刺诗、朗诵诗等。
所谓古代诗歌,就是指与新诗相对的旧诗,即“五·四”前中国社会的诗歌,也称旧体诗。 古代诗歌除可按内容划分外,还可按句式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按体裁分为: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格律体等;按声律要求标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唐代以前,写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类,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 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以格律严整计,格律诗中除律诗、绝句外,尚包括词和曲,但近体诗只称律诗绝句而不含词曲,故严格地说,广义的格律诗不能全等于近体诗。 与广义相对的格律体裁相对的诗歌体裁,则有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等。
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乐府体,是指汉魏到唐五代乐府机关搜集保存而传下来的可配乐的歌辞。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一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
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等,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分类情况,当我们面对一首具体作品时,就很容易辨识其体裁类型了。譬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和白居易的《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日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有人说是律诗(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一册第222页),但按律诗特点看,这二首诗无论如何,不能算作律诗。
其实,陈诗题目已明示:这是一首歌行体诗;至于白诗,仔细分析,则应是一首三言、七言错杂运用的新乐府诗。 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
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如何赏析古代诗歌作品 赏析古代的诗歌作品,是我们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的一个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古典诗歌进行分析呢? 首先要读懂诗歌作品,这要求我们对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如果连诗的本意都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