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 《谈古诗十九首中生命意识》 论文

“诗言志,歌咏言。”

〔1〕 任何时代的诗歌都是作者心声的艺术 表达。《古诗十九首》作为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当然也不例 外。

下面我们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实质: 1厌世思想浓厚 十九首为东汉安、顺、桓、灵间的作品 〔2〕 ,将乱未乱,极沉闷 不安的时代,贵权无忧国忧民之心,一味宴乐自娱。这意味着个 人的理想难以实现,于是难免失意彷徨。

当时的思想界,则西汉 之平实严正的经术,已逐渐不足维持社会,而佛教的人生观已乘 虚而入。十九首正是孕育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下,故厌世色彩浓 厚。

“人生天地间,忽入远行客”(《青青陵上柏》),“万岁更相 送,圣贤莫能度”(《驱车上东门》),“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生年不满百》)。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们即将过去,没 有谁,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留住这曾经的一切。

这是一种对社会极 端的无奈之后的“旷达”。表面旷达不过是掩盖内心无法实现理 想的痛苦的幕布而已,是一种暂时的麻痹剂。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直言咏叹生命短暂,人力不可抗 拒。字里行间很是洒脱,仿佛孩子们打预防针的体验,不过是一 时的痛。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这样想来,人还不如草木。因为 草木还可以“春风吹又生”。

因此直言生命瞬间的背后,正是厌 世所抵达的极点。 此种思想,在汉人文学中,除贾谊的《服鸟赋》外,似未经人 道。

《服鸟赋》不过是个人特别境遇所产物,十九首则是全社会 氛围所产物,故深浅不同。十九首非一人一时之作,故其中一面 浸染厌世思想,一面仍保持儒家哲学平实态度。

如“奄忽随物 化,荣名以为实在”(《回车驾言迈》),“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 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今日良宴会》)。

十九首整体上的消极悲观色彩对后世文学影响不少。但就 这种厌世的思想而言,它并不是开端。

下面我们来看看《诗经》 中愤懑的厌世思想: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

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桧风·隰 有苌楚》) 〔3〕 虽然在作官,但是生活程度高起来了,自己的的薄俸不能够 供家养口。

所以他自己便绝端的厌世起来。自己这样有知识,倒 不如无知无识的草木!自己这样有妻儿牵连,倒不如无家无室的 草木。

作人的羡慕起草木的自由来,这怀疑厌世的程度已经有点 样子了。 除此之外,《小雅·蓼莪》、《小雅·苕之华》都表现了极端了 厌世,甚至说生还不如死了好。

可见,《古诗十九首》在继承这种 文学思想的同时,又在发展诗歌表达的艺术。“至《古诗十九首》 即诸诗杂诗……而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泣鬼神,动天地。”

〔4〕用笔巧妙,翩如惊鸿,宛如游龙的表达出厌世思想,而不再是 《诗经》的那种直接咏叹。 2现世享乐主义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出诗歌里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厌世思想。

按常理说,厌世往往会选择避世。下面我们来看看十九首里厌世 后所表现出来的选择。

由于当时社会的影响,他们的观点出发虽 在老庄哲学,其归宿点与《列子·杨朱篇》同一论调。不独荣华 富贵,功业名利亦无所留恋,乃至“谷神不死”“长生久视”等观念 亦破除无疑。

“书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了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 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生年不满 百》),“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驱车上东门》)。

真算是把前面提到的颓废思想尽情揭穿。享 乐今天才是实在的生命,所有寄托的美梦都经不起等待。

到这 里,已经把那种厌世的情绪跑到了九霄云外,已经从那种颓废的 思绪里解脱出来,找到了一个可以活得很精彩的办法。这种想法 与传统的观念大相径庭。

名利,荣誉,在这里就是废物,是不应该 再谈及的东西。今天就是这样美好,我们还需等待什么。

对现实 享乐主义的讴歌可谓到了极点。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青青陵上柏》)当时贵权无忧 国之心,一味宴乐自娱,我独何所迫而戚戚?这也说明当时的社 会已经陷入一种不能借助外力来改变的状态。

个人的努力不过 是让人陷入更加的痛苦中。屈原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志 毕竟需要太多的勇气。

现世的享乐这种思想同样可以在《诗经》里找到 渊源: “子有酒食,何不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唐风·山有 枢》) “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老……既见君子,并坐 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忘。”

(《秦风·车辚》) “乐酒今夕,君子维宴。”(《小雅》) 上帝否认了,怀疑的结果便不能不产生悲观自杀的念头。

然 而,自杀,说得容易,做起来难。那样消沉下去,终究不是事,心机 一转,便必然流为恣情享乐的倾向了。

时代在变,观念在变。但是生命同样短暂,要在有限的生命 里作出成就同样有很多约束。

失望之余,难免“今朝有酒今朝 醉”。这就是《古诗十九首》能够穿越时空,经得起风沙腐蚀而与 我们今天见面的“魂”吧。

这就好比,如果没有“还魂”一出戏,便 不会有地位如此之高的《牡丹亭》。没有厌世思想背后对现实享 乐主义的。

2. 求《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的相关资料

古诗十九首 组诗名。

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其中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

现在一般认为大抵出于东汉末年,然亦非一时一人之作。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辞海》1999年版) 一、【来源作者】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无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有多种说法,有说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创作。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

二、【文学性质】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

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学的题材领域,现在让位于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患患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街衢田畴、物候节气,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三、【思想内容】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

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对此有一段非常准确的评价说:“《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

失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咋一别离,则此愁难已。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

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

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这段话指出了《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情感,是人生来共有的体验和感受。

如: 表现思念故乡怀念亲人的《涉江采芙蓉》《去者日以疏》; 表现思妇对游子深切思念和真挚爱恋的《凛凛岁云暮》、《客从远方来》和《迢迢牵牛星》; 表现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他们对人生的某些观念:《回车驾言迈》《明月皎夜光》。 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

因而,这些诗歌能够永久地感动人,千古常新。同时,它以艺术的方式,表现士子的社会境遇、精神生活与人格气质,并由此透视出汉末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有相当重要的认识意义。

四、【艺术特色】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从乐府民歌汲取养料,滋养自己的创作。他们有感而发,决无虚情与矫饰,更无着意的雕琢,因此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就这样概括《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1、意味无穷。

遣词用语非常浅近明白,“平平道出,且无用功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却涵咏不尽,意味无穷; 2、质朴自然。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纯真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像都是信手拈来,没有错采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自然诗境。

3、情景交融。《古诗十九首》所描写的景物、情境与情思非常切合,往往通过或白描、或比兴、或象征等手法形成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4、语言精练。《古诗十九首》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炼准确。

传神达意,意味隽永。 此外,《古诗十九首》还较多使用叠字,或描绘景物,或刻画形象,或叙述情境,无不生动传神,也增加了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在中国诗史上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超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

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称它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

五、《古诗十九首》的时代特点 《古诗十九首》一身而兼有“风余”与“诗母”这两个特点,实际上说明了它在古典诗歌从前古至中古(以汉末建安年间为分界)的重大转换中处于枢纽地位。 前古时期诗歌,从审美角度考察,无论是《诗经》、《楚辞》、汉乐府诗,都是一种朴厚的自然美,是作者心声的自然表达,较少修饰雕凿,作为文学作品,它们可以称作不自觉的文学作品。

用唐代释皎然的话来说就是“天予真性,发言自高”,在这十九首诗中已经可以看到炼字锻句,谋篇布局。

3. 《诗经》中写到有关女性的意识有哪些

1、女性的独立意识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过去和现在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男权制基础上的,男性掌握着社会的基本功能,女性则被置于社会配角的的地位。

女性在社会中是第二性,是“他者”,始终处于被看的地位。表现于文学中,女性形象都是男性的陪衬,是服务于男性中心文化的臆造的产物。

但在《诗经》中,却出现了许多体现女性完全独立自主意识的诗篇,在某些篇章中,女性是审视者,男性则成为“被看”的“他者”。如《诗经》中的《箨兮》、《著》等即是用此类视角进行描述。

2、女性的依附意识 在男权社会,在政治,经济都处于依附地位的女性产生对男性的依附意识是很自然的事。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这种男性中心意识正是她们要颠覆和批判的压迫性意识。

而身为女性,认同并附和这种意识,对于分析和揭露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奴役,无疑具有更深刻的解剖价值。《诗经》中的《竹竿》、《伯兮》等诗篇即是对此类话题的延伸。

3、女性的反抗意识 在《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这一本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什么是女子的命运?是自由决定了她自己的的命运,摆脱了由他人控制的角色;摆脱了社会的压制性的约束,可以自由地充分表达她的思想,并且自由地把这些思想付诸行动。 ② 中国的女子在父权制家庭长大的过程中有了女权意识,她们既从外面往里看,也从里面往外看,这样通过生活中印在她们意识中的整体观便为她们提供了一种反抗的世界观。

简单来说,是因为有了压迫才有反抗,她们正是看到了压迫所在,才有了反叛的呐喊和抗争。因为她们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她们想让自由结束她们受人控制的生涯。

女性的反抗意识,是指女性在面对男权的压迫和损害时,表现出的自我意识和对压迫者的控诉与反抗。由于这种反抗是被动性的,是自发而不是自觉的,因此其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也是有限的,挣扎的,矛盾的。

如上述的《氓》、《大车》中的女子即是以具备此类意识的形象出现于诗中的。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诗经年代,女性拥有较为强烈的自主意识,追求个性和自由成为诗经时代女性意识的主流,女性独立意识的自觉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现代。

在《诗经》80几首的婚恋诗中,表达女性追求个性与自由的诗就达到了21首,占了总数的1/4,而弃妇诗虽有13首之多,但总数明显少于前者。前者再加上于字里行间透露出反抗意识的4首诗,显示出绝对压倒性的优势。

当然,我们在时代的每个阶段都可以看到女性这三种意识状态的存在。无论是从汉唐至现代,或是从中国放眼看世界,我们都能从一个个活跃于时空舞台上的女子明显感觉女性意识的多样化:或追求个性的自由,或甘心依附于男权制度下,或在依附中自发地反抗……然《诗经》时代的女性意识有着与其他历史阶段泾渭分明的区别特征。

应该说《诗经》的时代,是女性意识处于刚刚抬头的原始状态,但从一开始的萌动阶段,《诗经》时代的女性意识就向世人展现了自由意识的强大生命力。《诗经》中的女性自由意识如同星星之火燎原,烧红整片《诗经》的天空。

它如同一株生长于野外的蕨类,未受过任何的侵染与压迫,自然而然地让文字弥漫着一种野性的张扬气息,令人手捧《诗经》,轻吟其中的诗句,心儿即随着流连于口齿间的诗句砰砰直跳,那感觉如同点燃了冬天里的一把火,火一样的热情足够将读者燃烧,让后世饱受礼教束缚的女子较之晦涩,毫无光彩可言。 妇女的女性意识,实际应该包括社会对妇女的认识和妇女的自我意识两个方面。

而妇女的自我意识,是指妇女作为有感觉能思维的人的认识主体,对自身客体存在的价值、道德、审美等一系列的活动的认识、感受和评价。而中国妇女女性意识的历程,就是一部女性意识在男性社会和个体家庭中沉浮的历史。

女性意识沉潜的过程,就是女性权力被剥夺,自由失落陷入依附地位的过程。 《诗经》中的“她”远比男性大胆、直率。

她们的内心世界在毫无遮掩的情况下展现,无论相思离别、怨恨恋慕,均能直言无隐,就连自己与男子的私情、幽约、也未尝讳言。她们虽受到封建礼制的压迫,但这样的压迫仍处于浅显的层次,情爱意识依然热烈张扬,这与后来堕入封建礼教深渊的晦涩暗淡、饱受压抑的女性情爱意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从今天的敦煌资料来看,唐时女子在社会上仍享有很高的地位。当时敦煌的少女可以亲自选夫、问夫、直到满意为止。

但到了宋明之时,虽有反映自由之声的民歌,但理学对女子的贞节观却仍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为学之道,对女子的贞节观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是“男女授受不亲”的隔离与疏远,二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轻死重节之道。

而到了清代,封建制度对妇女的管制和压迫可以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有资料显示,各个朝代的烈妇由于所处时期的不同,在数量上有着天壤之别:宋以前187人,宋金302人,元代742人,明清两代则达到了48152人。

后面两代烈妇的数目让人只能用“瞠目结舌”四字来形容。 由此可见汉代以后,随着纲常理论的确立,女性的社会地位附属性日益加深,这一点也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4. 《国风·邶风·击鼓》一诗中对个人生命的尊重及人文关怀是怎样体现

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 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

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怨”是《击鼓》一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从正面言,诗人怨战争的降临,怨征役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己息息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从反面言,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 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实幸福对战争的残酷的不断颠覆中,流显出一份从心底而来的厌战情绪。这一腔激烈的厌战之言,要争取的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细节中的切实幸福。

5. 《活着》中的生命意识

失去亲人的痛只有失去了的人才知道,人生的痛苦没有什么能大过失去亲人了,主人公活着是一种精神上的坚强,虽然亲人一个个离她而去,但是对于自己来说,自己也无能为力,所以主人公埋葬了自己心灵上的痛苦要让自己活下去.这也反映了和说明了一点:我们许多轻生的人,难道比一个老人失去了一切亲人活着还痛苦吗?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想老人一样,当他能在失去亲人后而坚强的活下去,那我们为何要被一些小的挫折而轻生呢?我想这不是老人不痛苦吧! 对于现实人来说,对我我自己来说:我活着的意义是为了自己而活,因为自己来世不容易,活着就是为了证明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当自己还有目标和理想时就会因思想的存在而勇敢活下去,曾经想过死,但我想,有些人死会有人记得,自己呢?一文不值,为什么呢?所以我认为轻生是最愚蠢的想法.即对不起亲人,更对不起自己.。

6.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练习

略 (1)①牵强附会无法解读《诗经》的美学生命,它的解读需要激情以及对生存状态的敏感反映;②不仅语言形式完美,而且充满生命体验和诗性智慧。

(2)①吟咏既久,自然就能领悟;②以诗化的语言诠解《诗经》,在不经意间实现诗意的转换。 (3)《诗经》的白话语言妨碍今人对诗境的领悟;翻译将对诗意的表现造成伤害。

(4)AB(A.作者认为“超越时空的诗情是永恒的”,“对喜怒哀乐的表白却不能遏止”。B.文中的“王开林已经把自己置换成了当年的歌者”,指的是王开林深入领悟诗作的情感,与之融为一体)。

7.

三曹作品是角色的大胆实践者,作为建安文坛的高标和典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重复地个案,以及一个永远传承的主题,其文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充满生命意识的文学,它全面体现了建安文人的生命精神。

三曹文学作品所体现的生命意识——感伤意识;自由意识;创造意识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第二座诗歌高峰的来临。它所流露出的深沉的生命意识,谱写了一曲曲人性主义的悲歌。因为,它深受其生命源流——《诗经》的影响,所以,我们随处都可以窥探到《诗经》的影子。《古诗十九首》是汉末下层文人所作的一组完整的五言诗,其中流露出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及在觉醒之后所采取的行动,使得生命意识这一内涵表现得非常深刻,正由于此,《古诗十九首》便拥有了千古常新的魅力.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