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 《云》 的翻译

《云》

千形万象竟还空, 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 悠悠闲处作奇峰。

第一句:意思是云的形象千变万化,实际上却是空无一物。当然这是当时的观点,诗人以此讽刺那些不学无术颐指气使的高官。

第二句,意思是映在水里,藏在山里,都是一样的空。指无论那些人在什么位置,都一样的脑子空空。

第三句,意思是很多的禾苗都干旱枯死了。

第四句,意思是那云仍然高高在上变幻成山峰。指不顾人民死活的那些高高在上的官,百姓都饿死了,仍然悠闲地表达自己高人一等。

2.古诗《云》的意思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山藏水片复垂。

无限旱苗枯欲死,悠悠闲处作奇峰。

诗人咏物抒怀、讽刺统治者高高在上,不顾百姓疾苦。变换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本以为能够为民造福、却落空了。致天下百姓失业、流离失所。他们伪装起来,时而如同倒映在水中的幻影、时而隐藏在深秘的山后,变化施展招术。比喻民众的疾苦如同干枯的禾苗、快要枯死了,而权力者却高高在上,悠悠闲闲地在高处尽情享受。

夏云形状奇特,变幻不常。“夏云多奇峰”,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但这首诗的作者似乎对悠闲作态的夏云颇为憎厌,这是因为作者的心境本来就并不悠闲,用意又另有所属的缘故。

首句撇开夏云的各种具体形象,用“千形万象”四字一笔带过,紧接着下了“竟还空”这几个感情份量很重的词语。原来,诗人是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对他说来,夏云的千姿百态并没有实际意义,当然也就想不到要加以描写。对事物关心的角度不同,描写的方式也自然有别。这一句对夏云的描写尽管抽象,却完全符合诗人此时的感情。它写出一个过程: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竟还空”三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

次句写“竟还空”后出现的情形。云彩虽变幻以至消失,但切盼甘霖者仍在寻觅它的踪影。它仿佛故意与人们捉迷藏:到处寻觅不见,蓦然低头,却发现它的倒影映入水中;猛然抬头,则又见它原来就隐藏在山后。又好象故意在你面前玩戏法:忽而轻云片片,忽而重重迭迭。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云的容与悠闲之状,怡然自得之情,写出了它的故作姿态。而经历过失望、体验过被作弄的滋味的诗人,面对弄姿自媚的云,究竟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第三句是全诗的背景,按自然顺序,似应放在首句。诗人把它安排在这里,一方面是使这首篇幅很狭的小诗也有悬念,有波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它在感情发展的关节点上出现,以便与第四句形成鲜明尖锐的对照,取得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第三句明显地蕴含着满腔的焦虑、怨愤,提得很高,出语很重,第四句放下去时却很轻,表面上几乎不带感情。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亟盼甘霖,一边却是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正是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诗人给云的形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憎厌如此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3.《云古诗》的诗意是什么

云形象千变万化,实际上却空无一物,即使映在水里,藏在山里,也是一样的空。很多禾苗都快枯死了,云彩却仍然悠闲的在高处变幻成山峰。(诗意=译文)

扩展资料

原文:

《云》

唐: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赏析:

一首不以描摹刻画为能事、有所托寓的咏物诗,总是能以它的生动形象启发人们去联想,去思索。这首诗,看来并不单纯是抒写久旱盼雨、憎厌旱云的感情。诗中“云”的形象,既具有自然界中夏云的特点,又概括了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特征。

那千变万化,似乎给人们以洒降甘霖希望的云,其实根本就无心解救干枯的旱苗。当人们焦急地盼它降雨时,它却“悠悠闲处作奇峰”呢。不言而喻,这正是旧时代那些看来可以“解民倒悬”,实际上“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尊容。

百度百科–《云古诗》

4.古诗云的意思

云,作为一种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作品中被赋予了作者不同的思想。例如,卢思道的《从军行》中,借“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塑造了战斗激烈、绵长的景象。

这里的“云”是从云的浓重沉实的本象形态与战斗凝重紧张的相似点出发,通过这个意象的寄托,使战斗场面更生动,突显其惨重;也使一种厌战之感委婉道出。崔灏的《黄鹤楼》所写的“云”,则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里的“白云”着重把其悠悠千载,依然如故的情景与鹤去楼空、古人已逝、岁月不再的现实相对比,发出的是对人世茫然的深沉感叹。

王维的诗歌最喜写云。“在王维现存的489首诗中(据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据初步统计有83首诗中有‘云’的意象,这表明王维诗中‘云’是一个中心意象。”

同时,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云似乎是最虚实难测的东西。它形态万千、变化无常,恰喻多样不定的世事;它又如此的瞬间变幻,成团的实体一下子就变成雨水消失无踪,因此它最能象征同样似有实无的空幻。

扩展资料:

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指的是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其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

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它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以唐朝为界限,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唐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

古诗中,乐府、古风、歌行体三类诗,很容易混淆。因为,从形式上看,乐府体与古风一般是五言体,七言古诗与歌行体都是七言体,很难区分。但是,从古代以来,人们比较一致地承认它们在表达内容、手法、风格特色的区别,对它们有约定俗成的称呼。

古诗(古体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相对于近体诗,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古诗

5.云山古诗和注释意思

山行 七绝·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坐:因为;由于. 赏析: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

6.古诗翻译

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

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妻子在家等着他。

我们可以想象他的恋人在故乡等着他。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也要等到相见的一天。

大雪中有一个人在独行,远处有一盏灯在为他亮着。那是他全部希望所在,是他活着的动力。

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整篇充满着人性的美。

古代人的交通不便,造就了人们思维的发达,把人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 不敢想象,现在的男女会创造出如此动人心魄的图画。

婚姻如同时尚,几天过后就觉得不新鲜了。流行歌曲唱几天,换新的是很正常的。

新的式样不新的,那么换上更新的吧。如果是这样还倒罢了,以心换心,没什么不对。

夫妻忠诚,恋人坦荡。合则留,不合则去,本来是一种理想状态。

可怕的是人的感情沾染上铜臭。所爱的不是人而是背后的社会关系,以及所带来的社会利益,金钱、地位等等。

为了金钱和享受,人几乎会献出一切,包括肉体,它本身就是赚钱的资源。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的时代已经终结。

有时候我想,为什么我们时代出不了大作品,能永远影响后来者的作品,原因是这个时代的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更,文化这个精神层次的东西也成了赚钱机器,其他的能逃脱吗。 “以哀景写乐”是指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反衬手法,这种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乐”。

《采薇》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句运用了这种手法,但并不具有对应关系。运用对比的方式。

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4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这是一首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诗人生动描述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这春雨伴随着和风,当夜幕降临时,悄悄地、无声地、细细地下着,滋润着万物。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把雨拟人化,说它好像懂得时令节气,当万物萌生,需要雨水的时候,雨就下起来了。

它有多么“好”!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雨之所以“好”,不仅好在适时,而且好在“润物”。

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写到这里,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

“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不求人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它细柔无声地轻轻飘洒。 ◆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作 者喜得睡不着,临窗远望,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作者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

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都得到润泽。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将会汇成花的海洋。

作者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可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没有露面,但从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诗人的欢喜之情。 西江月 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大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

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 了月亮。

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 ①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