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怀古诗的特点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2.张养浩怀古诗的特点和内容
特点: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作者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从历代王朝的兴替中想到了人民的痛苦。
1、山坡羊 骊山怀古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2、之二骊山屏翠,汤泉鼎沸,说琼楼玉宇今俱废。汉唐碑,半为灰,荆榛长满繁华地,尧舜土阶君莫鄙。生,人赞美;亡,人赞美。
3、山坡羊 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山坡羊 咸阳怀古城池俱坏,英雄安在?云龙几度相交代?想兴衰,苦为怀。唐家才起 隋家败,世态有如云变改。疾,也是天地差!迟,也是天地差!
5/天津桥上,凭栏遥望,舂陵王气都凋丧。树苍苍,水茫茫,云台不见中兴将,千古转头归灭亡。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6、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单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3.唐代咏史怀古诗有哪些特点
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唐宋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大发展时期,五万余首唐诗和两万余首宋词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既有的无与伦比的辉煌。
咏史怀古类诗词作为唐宋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这一时期伴随着近体诗和词所取得的前所未有的实绩,而走向了它的成熟。这种成熟,一方面体现出唐宋时期诗词所共有的思想艺术特征;另一方面,作为一类独立的诗歌题材,经过唐前数百年的涵养和唐宋文人的共同努力,咏史怀古诗词又积淀和创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特质,形成了作为这一类诗歌自身所特有的独特性。
这种独有的艺术特征,可概括为如下几点:一“、诗”与“ 史”的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咏史怀古类诗词作为一类独特的诗歌题材,就其自身而言,就注定了它拥有“着诗”“和史”的双重特征。首先,文学性是咏史诗的永恒魅力。
源于历史而不泥于历史,咏史,不是对历史本事或事实的简单敷写或重复,而是史事的文学化,是将史事以文学形式中特有的诗的手段,进行重新的理解和架构,最终成为一种不同于历史的文学样式。班固的《咏史》所写缇萦救父一事“,隐括本传,不加藻饰”,基本上是史传的翻版,相对来说,文学性不足,因而只是咏史诗的初期形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88态,尚不能称做是成熟形态的咏史诗。
唐宋咏史怀古诗词秉承着唐宋诗词的特征,从形态上来说,首先是文学,是诗,是词,而不是历史。其次,咏史怀古诗词要“有史”的根据,即历史性。
源于历史本事,有感而发,有历史事实作为凭依,而不是空发议论或单纯地抒情,这是咏史诗构成的一个基本要素。因此无论是读史有感,还是登临故地、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咏史怀古诗词必须有历史本事作为基础和触发点。
即使是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四句诗纯是诗人的主观抒情,也依然需要依托于幽州台这一历史古迹的触发,有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这一历史事件为本。两者的和谐统一便构成了咏史诗词的第一特征。
二“、咏史”与“ 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从外在形态上讲,咏史怀古诗词是文学和历史的统一;而从诗歌的内容构成上说,咏史怀古诗词的独特内涵则在“于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并且最终归结于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不是目的,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
不但咏史所咏史事的内容多含有政治的成分,是对政治的关注,而且这类诗歌中所表达“的志”的内容,也大都或是建功立业的理想,或是对国运兴衰的担忧;这些也都是基于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因而从一定程度上讲,咏史诗更像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诗。在大多数情况下,唐宋咏史诗词所关注的内容,最终都定位于现实政治。
无论是初盛唐时期借对历史上英雄人物建功立业的怀写,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为主题的咏史诗歌创作,如李白、王维等人的咏史怀古诗歌;还是中晚唐及宋代后期咏史诗词中借对六朝兴亡的哀悼,表达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唐代的咏史怀古诗词,基本上都是与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单纯的对史事的书写,不是咏史诗的仅有的目的,唐宋绝大多数咏史怀古诗词都是借史言志、抒情,有所寄托。
如李白的《古风“》齐有倜傥生”,咏写鲁仲连,最后两句“是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最终归结到对自身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89感叹上,这可以看做是借史言志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即使如王维的《西施咏》和《夷门歌》等,好像是纯为对史事的咏写,但其中也能见出诗歌背后所隐藏着的诗人的心志。
这也是咏史诗的又一个重要的特征。三“、古”与“ 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咏史怀古诗词区别一般抒情诗歌的另一个显性特征,是它的多维时空跨度。
一般的抒情诗歌,多集中于某个时空断面的书写,无论是边塞风物的叙写,还是山水田园风光的描摹,诗歌的视角范围多局限于现在、眼前;咏史怀古诗词则不然。因为题材的关系,咏史类诗歌可以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具有着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
从前面所举的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多维的时空跨度。词从眼前所见赤壁之景,写到千年以前潇洒倜傥的少年英雄周瑜,再写到当下华发早生的自我,在时间、空间不断的转移、切换中,完成了对于古人古事的咏怀和自己此时此刻心志的抒写。
唐宋咏史怀古诗词,一般都有着相似的创作路数。或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此为怀古;然后再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者自我生存状态的思考,此为伤今。
诗歌在古代与当今、过去与现在的转接切换中行进,这是时间的转换。还有空间的转换,从眼前所见景物的破败,遥想昔日的富庶与繁华,这是跨越历史时间的空间切割。
刘禹锡的那组名诗《金陵五题》就是很好的例证。其三《台城》说“: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昔日六朝万户千门的繁华和现在的野草丛生,既有时间的跨度,又有空间的对比和转换,体现了咏史诗作为一类诗歌题材所独有的艺术特质。
概而言之,咏史怀古诗词“是诗”“与史“”、咏史”“与言志“”、古”“与今”的结。
4.古诗的特点是什么(概括)
1)抒情性。
诗歌是真性情的流露,诗歌厌弃一切虚伪和做作。中国最早的文化原典《尚书》中就有“诗言志”的说法。
《诗经毛传大序》也认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2)韵律感。这是东方诗歌共有的特点。
在孔子的时代就有“歌诗三百,诵诗三百,舞诗三百”的说法,可见古人将诗歌、音乐和舞蹈看作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其实,后世诗歌的发展也大体上走了这样的路。
古人写过诗歌有时要吟咏,有时要和歌而唱,没有韵律是不行的。而韵律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无非就是句式和读音的问题,句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几言诗”,整齐的句式为和谐的韵律奠定的基础,即便是不整齐的“杂言体”,其句式的安排也是有一定规律的。
读音则主要是平仄和压韵的问题:古人将汉字的读音分为平和仄,平仄相合能够给人以悦耳的感觉,正如今天所说的乐音,反之则是噪音,一句诗中不同的平仄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风貌,于是我们今天读古诗时还能够感受到或高亢、或低回、或婉转、或铿锵的音色,从而品味出诗人的喜怒哀乐,感受到千百年前那活生生的诗情诗味;在平仄的基础上,古诗更点缀以韵脚,越是近体,压韵的要求越严格相同或相似的一个韵母出现在有规律的位置上,为诗歌极大地增强了韵律感,我们今人写诗,句式和平仄可能都因为嫌其烦琐而不太注意了,但压韵往往还是努力追求的,有韵的文体朗读起来有一种神奇的美妙感觉。大家可以随意找几首古诗,大声读一读,会有美的享受的。
(3)含蓄而多意。中国的古诗,讲究从有限中开掘无限,也就是追求“象外之象”、“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佳作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那么这“象外之象”、“弦外之音”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从其成因谈起吧。 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也就是诗歌蕴涵的“意”与表面的“言”所指不一。
“意”是诗人追求的目标,而“言”只是一个媒介或凭借,而在“此”与“彼”、“言”与“意”之间往往存在一架桥梁,借以沟通。
5.古代诗的特点有哪些
古代诗的特点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人物和事迹的诗歌。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表达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抒发年过半百、功业无成的苦恼。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字样。 2.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方法上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常有以物象为题或“咏(题、赠、赞)+物象”的标题标志。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之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之先河,发展到唐代,有了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人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征战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晋升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人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寄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 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 基本主题: 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是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