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桃夭》的鉴赏.越详细越好.】

赏析: 《国风·周南·桃夭》 桃 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1] 第一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此篇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炼.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覆用一“宜”字.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这个“宜”字,掷地有声,简直没有一个字可以代替.。

2.《诗经·周南·桃夭》全篇

《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夭夭:花朵怒放的样子。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

华:同花。

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 故称“归”。

宜:和顺、亲善。

蕡(fén):肥大。有蕡即蕡蕡。

蓁(zhēn):叶子茂盛。

3.《诗经 周南 桃夭 》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天天,灼灼其华”。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你看,多么美好。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的话内容当然十分丰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这样一种思想呢?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联系到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农民娶亲“歌《桃夭》三章”,便是很可理解的了。

这首诗不难懂,但其中蕴藏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探讨。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叫美?《桃夭》篇所表达的先秦人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桃之夭天,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还不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满。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关于真善美的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楚国的伍举就“何为美”的问题和楚灵王发生了争论。伍举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很清楚,伍举的观点是“无害即是美”,也就是说,善就是美。而且要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无害。这种观点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善”与“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实际上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伦理意义。“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那意思是说,统治者重赋厚敛,浪费人力、物力,纵欲无度,就不是美。应该说,这种观点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意义。但它否定了“善”与“美”的差别,否定了美的相对独立性,它不承认“目观”之美,是其严重局限。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虽然也有其对立面,也有人注意到了“目观”之美,但这种善即是美的观点,在先秦美学中应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4.国风·周南·桃夭的介绍

《桃夭》,《诗经·周南》第六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此诗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全诗语言优美精炼。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覆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5.【急需诗经《周南·桃夭》赏析两个问题希望有人帮忙解答一下谢谢

诗经札记之《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席慕蓉有诗:让我遇见你,在最美丽的时刻.人之一生,几十载年华,所盛者不过数年.其盛时,艳若桃花;其衰时,亦如桃花易凋.花期有限,所憾者不能如席氏所言.而所深憾者犹杜秋娘《金缕衣》: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此诗道花开而不折,更深者花开而不能折.芸芸人海,如无相遇,不识则有何憾?既憾亦微.然则,相逢既又相识,相识旋复相知.相知却不能相守,此真有花而不能折,哀哀然待其凋矣.生之悲者,莫过于此.灼灼其华、艳若桃花,怎奈空闺无人赏.“则为你如花美眷”也难挡“似水流年……”?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花盛当嫁娶,“女有家,男有室”,此人情之常.虽曰常者,但世道艰难,常者犹困矣.呜呼,困乎当道,吾哀甚矣.?诗虽平直,然难能之至,幸福之情溢于文词.吾甚羡之.。

6.结合《国风·周南·桃夭》分析《诗经》艺术特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具体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是其核心部分,取材于各地的民间,包括十五个地方的民歌。《桃夭》选自《国风·周南》,是一首贺婚诗,充分展现了当时民间的婚嫁习俗和人们对婚姻的美好祝福。

全诗分为三章,通过描写桃花的鲜艳娇嫩来比喻新嫁娘的娇羞与兴奋,人面桃花,两颊映红,欲语还羞,一种别样的风情展现与读者眼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首诗以桃花开花到结果的过程来表现婚嫁中从嫁娶到婚后生活,人丁兴旺,家庭和睦的过程。

阅读这首诗,可以发现诗经中比较常见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

全诗通过三章来分别讲述了民间婚嫁时的热闹场景,婚后生活的幸福美满,以及新娘夫家的兴旺发达。诗人使用同样的排比句式,不仅增强了诗的气势和节奏感,使人读起来音韵和谐。

诗人通过桃花来比喻新嫁娘,以桃树结果丰硕累累来象征婚后早生贵子子嗣旺,用桃叶茂盛来象征家庭的繁荣昌盛。形象生动地显现了当时民间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民风淳朴,百姓渴望安乐,让读者对于那个时代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而起兴又是诗中另一种较为突出的表现手法。全诗都以“桃”来起兴,调节韵律使其和谐,达到浑然天成,唤起读者的情感,引起共鸣。朱熹说过“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诗中运用重章叠句,反复赞咏,与新婚时的气氛相融合,与婚后美满生活相映衬,体现了歌谣的风格。

这首诗语言优美,精炼,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富有韵味。诗中词汇丰富,虚词实词相结合,仅变换几个字,反复吟唱,却达到不同的意境。

然而,这首诗还充分展现了文学意境的特征——虚实相生。诗人通过对桃树的描写来想象新娘婚后的美好生活,由桃树结果联想到新娘早生贵子,从桃树枝叶繁茂想到婚后家庭旺盛。实与虚相结合,给读者营造美好的想象空间,而虚境是对实境的升华,体现了实境创造的 意向和目的,体现了诗人的美好愿望。

诗经对于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之大,后世文人墨客纷纷从中汲取精华,对其进行深化和转换,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词汇和表现手法。而且,后世文人都借用桃花意象来表现女子娇艳动人,“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经通论》中有说到“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因此,诗经是文学的瑰宝,聚集了先人的智慧,需要后世之人认真研究拜读。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篇诗译如下:

桃树长得多麽壮盛,花儿朵朵正鲜美.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庭和顺.

桃树长得多麽壮盛,果实累累结满枝.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庭美满.

桃树长得多麽壮盛,绿叶茂盛展生机.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人幸福.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