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是中国人除了烹饪之外,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消费品。却有种茶仅靠炒作,就摇身变成茅台般的奢侈品品牌,甚至被当做金融产品交易。

这,就是云南普洱茶品牌大益茶。而它的缔造者吴远之,凭借着对资本运作的娴熟,生生将大益茶“炒”到上市。

吴远之

2004年,吴远之以1亿的价格收购了勐海茶厂,这就是后来大益集团的前身。

彼时的勐海还是云南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厂,被同一时期如日中天的大茶厂压着打,境况堪忧:不但经常发不出员工的工资,甚至连工厂的玻璃都被工人卸下去卖钱。

但属于普洱茶的时代暗流,正在悄悄涌动。

二十一世纪初,云南普洱茶还没有走进人们的视野,然而,这种不出名的茶叶却深受港台炒茶客的青睐。他们纷纷来到云南,把大量具有收藏价值的普洱茶以极低的价格收入囊中,并辅以大肆炒作来推高其身价。

通过2005年的“马帮进京”和拍出160万的普洱茶天价的成功营销,普洱茶的收藏价值印象就此在印刻在大众脑海中。

随着价格的水涨船高,普洱茶市场也越发疯狂——仅在2003-2006年间,就有200亿民间资本如潮水般涌入普洱茶市场。终于,在2007年4月,普洱茶市场崩盘了,只留给中小玩家一地鸡毛,几个大茶厂也损失惨重。

没了竞争对手,吴远之和大益茶,终于等来了属于他们的机会。

在整个行业元气大伤的时机,吴远之趁几家大茶厂奄奄一息,迅速带领大益茶填补了他们的产量空白,大量生产可用于投资的优质普洱茶。接着,凭借着他在金融领域和资本市场的敏锐嗅觉,他马不停蹄地制定出了让大益茶爆火的炒作策略。

一方面,他延续了港台炒茶客的套路,借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契机,花重金循环播放大益茶的广告,让“茶有益,茶有大益”这句广告语源源不断地灌输进消费者的脑海里把大益和“优质普洱茶”牢牢挂钩。

另一方面,他着手打造了庞大的线下专营店体系,几年内就在全国布局了3000家门店,既有效地拓展了市场,也为普洱茶构建了一个包含经销商、专营店、投资者、买家在内的完整流通体系,形成了专门的“炒茶”行业。

到2013年,大益几乎已经成了普洱茶投资交易唯一的品牌,甚至出现了专门跟踪大益茶走势的平台,每一种茶叶的“唛号”就如同股票代码,清楚地展现着实时价格涨跌、行情走势。此时的“炒期货茶”,某种程度上就专指炒大益茶。

也就是说,吴不仅把自己家的茶炒成了茶叶中茅台,还把自己家茶做成了一个A股。

后来,大益茶更是玩起了饥饿营销,用高调的宣传包装和限量的配货打造出“号字茶”系列,引来“炒茶客”们趋之若鹜地交易——2017年的“轩辕号”,从发售时的3万一路涨到150万;而2003年的一款原价3万的茶,竟被炒出6500万的天价。

完全脱离了消费品的本质的大益茶,被生生炒作成了实打实的“金融茶”。虽然吴远之赚得盆满钵满,大益也成功上市,而这却使得云南原本的正常茶叶生产被疯狂入局的资本推得脱实向虚,成为了一场以茶为媒介的赌博,一线茶农更是深受其害。

毫无疑问,吴远之的大益茶“炒”出的疯狂,已经扰乱了整个行业生态。

与金融和资本深度绑定的茶叶,即使炒得再火热,也只是晶莹的泡沫。只有让天价茶回归理性,整个行业才能健康、可持续地繁荣下去。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