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答题的第一步是通读全文,把握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下面是张承辉整理的菊者砚秋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菊者砚秋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边学边唱边挨打

因家境贫寒,六岁的程砚秋,投入荣蝶仙门下学艺,

程砚秋学戏很苦,荣家所有的生活琐事也都要他做,无异于童仆.师父脾气坏,稍有不欢举鞭就打。

因有家世之悲-心思量的程砚秋常常低眉含颦,面无欢容。年龄稍大些后,多半由于营养不佳,心情一直比较抑郁。师父认为他不宜于学花旦,让他专攻青衣.师父还发现他嗓音很不一般,且扮相沉静明丽,如珠蕴椟中,时有宝光外熠。

唱对台戏,却不伤和气

程砚秋不具备梅兰芳响遏行云的金嗓子,但凭着自身条件、勤奋,刻苦以及高人指点,硬是创出了一种大异于梅兰芳、却又能与之相抗衡的,以新奇声腔为特点的表演风格.唱到情感至深处,其声竟细若游丝.观众聆听时,大气都不敢喘.这是他声腔艺术最讲究的地方,无人能及.程砚秋最早的艺名叫菊侬,后改为艳秋.有人说这个更名含有深意,因为艳于秋者厥为菊.菊是耐寒的,它要比质弱芳幽的兰花坚韧耐久.其实,菊、兰同为花中上品,只是香气、风姿各有不同.

1922年,他首次赴沪演出,气势极盛,每晚舞台上的花篮都不下五十个,全场无一空位,另有许多人环立而视。戏院门口,汽车有200余辆,马车不计其数。程砚秋每日的茶会、堂会、剧场演出几乎占满了所有的时间,真可谓无一息之闲,也无一丝乏暇,极其劳累.但他依旧是客颜焕发光泽,嗓音穿云裂石,对此,罗瘿公喜于心也惊于心,欣慰且忧虑地对他说:“你此行红得可惊,也遭人嫉恨。有些人正欲,挑拨梅先生与你之间的师生情谊呢.”这是一个重要的提示,也是一个重要的提醒。

程砚秋返京时,梅兰芳赴站迎接.几天后,梅兰芳带着戏班到上海演出,此后,一兰一菊,果然就在上海争起了短长,他们的竞争最初不明朗,顶多在戏码上争个高低一一你唱的戏,我也能演,即“你有我也有”。1927年《顺天时报》举办中国旦角名伶竞选活动,经投票选出了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从此,他们的竞争趋于明显化。后来,两人真的唱起了对台,形成高潮。捧梅派与捧程派遂在各大报刊,唇枪舌剑,大开其火。双方势均力敌,难分伯仲.但真正占便宜的是听众与看客。两个剧场夜夜告满,观众是大饱耳福.戏唱到最后,程砚秋使出撒手铜,连演5场《锁麟囊》,天平向他这边倾斜了,

四大名旦里,尚小云与荀慧生都没有追赶梅兰芳的念头,唯有程砚秋雄心万丈,梅、程在北京“偌大京师各剧场沉寂,只余梅、程师徒二人对抗而各不相上下.梅资格分量充足、程则锋锐不可当,故成两大势力”.面对这样的情势,罗瘿公给程砚秋提出的策略是:“玉霜(程砚秋字玉霜)对梅应当在不即不离之间。”何谓“不即不离之间”?那就是既近又远,既热又冷,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清醒冷静,有极好的控制力,合乎分寸,合乎人情,表现得又极自然.礼仪性是它的外显层次,内在依据则是人际关系和实际需要。

梅兰芳有富贵气,程砚秋是书卷气,一个得于天赋,一个纯恃人功,各臻极致,梅、程之间尽管竞争激烈,彼此一争高下,却都是不露声色,不动肝火,温良谦恭.移居上海的梅兰芳40寿辰时程砚特往拜寿,行叩头大礼,见者均叹其未尝忘本。明明是打对台的人,却绝不伤和气。就有那么大的魅力

台湾的戏曲研究家齐崧先生说: “如果听梅兰芳的戏等于吃鸦片,那么听程砚秋的戏就等于打吗啡.因为吃鸦片尚有戒除的可能;而一旦打上吗啡,则很难戒掉了”,

有人说,程砚秋太“独”.这主要是指他的私房戏不肯轻易传人,程砚秋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对.其实,他的“独”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未经许可,暗中把剧本及表演偷传出去的人。

当时有个唱河北梆子的女演员,自从和哥哥一起看了程砚秋演的戏以后,就迷上了程派.每有演出,她必去“偷戏”,在梨园行,“偷戏”是大忌,怕被人认出来赶出去,她打扮成男孩去剧场.几年“偷”下来,就把程砚秋早期代表剧目都“偷”到了手,齐如山看了她的表演,惊异地说:“这孩子的唱法,很像程老四(即程砚秋)呢。”就建议她拜程为师.结果可想而知被程婉谢.但她实在太喜欢程派.既然得不到亲传直授,她就绕着弯子学.一是拜了程现秋的老师王瑶卿为师;二是向给程配戏的搭档、伙伴学习。见她苦心学程,人家也就乐于指点。

当程砚秋发现曾与自己合作得很好的小生将他的戏偷传给别人时,便断然与之决裂。后来每当他演出,只要听说有人来偷记他的剧本喝词、念白、唱腔、身段时,他立即把琴师找来,在后台临时变动主要唱腔,叫那些偷艺者摸不准,学不去。

程砚秋的“独”,看起来挺自私的,我倒佩服程砚秋的“独”,因为他那么早就懂得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了。

(摘编自《读者》)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的一项(3分) ( )

A.梅、程师徒二人“对台戏”不相上下。如文中所评“梅资格分量充足,程则锋锐不可当,故成两大势力”。

B.梅、程师徒“唱对台戏,却不伤和气”,双方温良谦恭,皆有礼仪风度,值得世人尊敬与学习。

C.“独”表现了程砚秋独特的个性,疾恶如仇,这种“自私一让作者佩服。

D.“梅、程之争”不仅让观众大饱耳福,也极大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

A.童年的程砚秋为了学艺,不仅要承担师父家所有的生活琐事,还要忍受鞭打,所以常常低眉含颦,面无欢容。

B.程砚秋最早的艺名叫菊侬,后改为艳秋。其用意就是对抗梅兰芳,一较高低,证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C.梅、程之间尽管竞争激烈,彼此一争高下,却都是不露声色,不动肝火,温良谦恭。在这举动里面包含着道德信条、江湖规矩、人情世故以及个人修养,双方都令人尊敬。

D.程砚秋不肯将私房戏轻易传人,当发现曾与自己合作得很好的小生将他的戏偷传给别人时,便断然与之决裂。这表明程砚秋有些自私,不利于京剧的发展。

E.从本质上看,“梅、程之争”是京剧艺术“梅派”与“程派”不同表演风格的对决.

3.文中引用台湾的戏衄研究家齐崧先生一段关于梅、程戏曲的评论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3分)C“疾恶如仇”有误,“独”表现的是程砚秋保护自己唱腔艺术(知识产权)的意识。

2.(4分)CE(A.“常常低眉含颦,面无欢容”归因不当,原文是“因有家世之悲,心思重的程砚秋常常低眉含颦,面无欢容”。B.理解有误。原文是“梅、程之间尽管竞争激烈,彼此一争高下,却都是不露声色,不动肝火,温良谦恭。D.“这表明程砚秋有些自私,不利于京剧的发展”曲解文意,原文是说“看起来挺自私的”,实际上是对偷艺者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的不满。)(对一个给2分,共4分)

3(5分)①引用齐崧先生的评论,从侧面塑造传主的形象。

②运用比喻与对比,突出传主程砚秋的巨大魅力。

③引用齐崧先生的评论,使文章对传主程砚秋的评述显得更加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④将齐崧先生的评论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第一种题型:句子中加点词有何作用?

答题模式讲解:1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2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二)第二种题型: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题模式讲解:1不能。2因为……(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若删去,就变成……的意思,不符合实际,“__”(加点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三)第三种题型: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答题方法讲解。

1先找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

2可从几个方面入手找句子:找有确数或概数的句子;找有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四)第四种题型:能否将句中加点词替换为另外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

答题模式讲解:

(1)不可以;(2)因为原词表达……意思,换了就变成……意思,与不符合实际,“__”(加点词)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做阅读题的技巧和方法

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

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

概括某段大意

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它是通过文章的字、词、段、篇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或文章的中心句来概括总结,也可以从审题、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部分或从考题中得到提示入手。

阅读题及答案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