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苍逸道人(明清史研究原创团队)

地域歧视在当今中国非常普遍。这种陋习不值得提倡,但如果查实,这种“地域歧视”的现象真的是“由来已久”,古已有之。比如明代,即使是很多读诗读书的人也不脱俗,往往存在地域歧视。但儒者儒雅俏皮,比较含蓄,和今天露骨的粗鄙语言不太一样。不要相信我。我们来看看明代的地域歧视。

在明代,一般来说,地域歧视是以省级行政区划(即布政司)为单位的,每个省都有自己的歧视性绰号。其中,江西大概是出手最多的。

明代江西人以勤俭节约著称,重视教育。有很多官员,所以出现了很多有钱有势的家庭。这让一些人嫉妒。他们最喜欢安排江西人,各种笑话都嘲笑江西人小气。比如《济源杂注》说江西人吃荤菜只吃内脏,因为买的时候没有骨头,比较划算;平时桌子上的一大锅菜其实是木头雕的,只能吃中间的一小块;祭祀神仙是“租在食品店,还钱”。连祭品都是租来的,不知道神仙们是什么感受。这些半真半假的话,奠定了江西人在明代“节俭”的名声,江西人的外号也比较难听——“拉基”。

和江西类似,湖广人和河南人的绰号也是以食物命名的。湖广(包括湖南、湖北)人的外号叫“鱼干”、“鱼头干”,河南人的外号叫“有肠子的驴”。江浙人外号“盐豆”。这么多以美食命名的地域别称,难怪中国被称为“吃大户”。

(《咸豆》)

那么,为什么明代有那么多以食物命名的地域歧视别称呢?

这与明代官员的送礼传统有关。各地官员都喜欢给家乡的“土特产”送礼,也就是土特产,其中各种食品最受欢迎。所以北京的官员对当地的特产了如指掌,时间久了,就喜欢用这些食物来指代当地人。江西的烧鸡腊肉,河南的驴肉腊肠,湖南湖北的鱼,无论是明代还是近代,都是很有代表性的美食,自然成为当地人的代名词。

所以明朝的官员都喜欢用这些谥号互相调侃。比如嘉靖年间著名的内阁助理夏衍就是江西人,有人送给他半首诗:“烧鸡只擅江南味”。比如郑德早年的内阁助理李东阳,原籍湖南,一个河南官员对他说:“小日斜戴学士。”因为咸鱼是挂在鱼头上的。李东阳急中生智,道:“秋风灌耳。”附上一个“驴”字,还给了河南官。

这些奇怪的绰号其实是善意的讽刺。整个明朝的人都互相开玩笑,都不介意。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歧视都是无害的。例如,焦芳,明朝一位著名的太监,讨厌南方人。

(焦芳的肖像)

这个人,焦芳,当时被讽刺为“没学问”。他的性格阴险。因为升不到高位,就投奔了宦官刘瑾,成了燕国党内头号种子选手。他一生最恨南方人,南方人中最恨的就是上面提到的江西人。不只是嘴上说说。他曾经写过一封关于舒舒的信,把明朝历史上的南方官员一个个骂了一遍,要求国家减少江西人的科举录取人数。幸运的是,其他有识之士奋起反对,以至于此事被压制。

在投奔宦官刘瑾之后,焦芳便越来越强大,专门画了一幅《南人不能为相图》献给刘瑾,污蔑南方人,说他们不能当官。在平时的工作中,他经常故意找南方官员的茬。例如,谢迁,浙江余姚人,是弘治年间的状元和内阁老板。他在三人内阁中被称为“菅直人”,遭到焦芳的强烈反对。然而,刘瑾倒台后,焦芳被削去为人民服务。

现在湖北人的绰号“九头鸟”据说也与明朝著名人物张有关。张出生于湖广江陵(湖北省荆州市)。他大力改革弊政,推行“科举”和“一条鞭子”,挽救了明朝的衰落,但也得罪了一些墨守成规的官员。所以有人把他比作妖兽“九头鸟”。时间久了,九头鸟就成了湖北人的统称。

这些异域的地域别称,虽不足为训,却也是明朝历史的真实记录。更多无伤大雅的段子,胜过那些低俗的话语。

参考资料:水东日记、瑶山堂外集、林、纪元杂记、谈固、万历业、明史。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