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论日本时,有些人,甚至是名人,经常会犯两个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错误。这两个错误经常出现在网上;在平常的对话中,经常会出现。所以,可能有必要说一下。错误1:有些人振振有词地说,日本当时是个小国,竟敢侵略中国。

这个理论大错特错!日本绝不是一个小国。37年日本侵华时,有效领土包括四个大陆岛屿、台湾省、中国东北、朝鲜全境、琉球群岛、千岛群岛和库页岛以南。还有,当时整个日本海其实就是日本内海,可以被日本人利用。看看地图就知道当时日本的有效面积有多大了。我之所以特别指出日本拥有大片有效领土,是因为上述地方既能提供物资,又能提供人力资源,可供日军随意使用,有很大的实际作用。

关于人力资源。到37年,韩国和台湾省已经被殖民洗脑四五十年了,殖民后出生的两代人已经认定自己是日本人。他们和日本人一样以忠于“天皇”为荣,甚至比日本人更日本。比如二战,共有24万韩国人参加日军。日本战败后,朝鲜数万人自杀,死在日本。二战期间有20多万台湾省人参加日军,台湾日军的一些行为甚至比真正的日军还要残暴。二战后,26名台湾日军因虐待盟军战俘被判死刑,另有数百人被判其他刑期。现在,韩国人在网上被称为高丽棒子,因为在伪满洲国,韩国人习惯一边说日语,一边用大棒欺负中国人。也就是说当时的台湾省人和朝鲜人都是日本人。

关于物质资源。看看蒋公和张少帅赠送给日本的东北土地,那是东亚最肥最富的一块土地。一望无际的黑土地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大量的粮食大豆和地下的煤铁,这就是所谓的绝对丰饶。那可是日本最雄厚的逞强资本。看现在的地图,中国的国土面积似乎很大,但当时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外蒙古、甘肃等地既不能提供物资,也不能提供士兵,几乎形同虚设。从地图上扣除上述无效部分和日本占领的东北土地,当时中国的有效土地几乎和日本的有效面积一样大。如果当时中国交通不便,需要扛在肩上,日本所有可利用的土地都可以海运;再考虑一下,中国只能用陆产品,而日本包括朝鲜、台湾省、南库叶、千岛群岛、琉球四面环海,既可以用陆产品,也可以用海产品。然后,日本的有效土地比中国大。

当时的日本,有效土地这么大,人力物力这么丰富,是个弹丸之地?日本有四个岛屿,是战败被剥夺后剩下的土地。不要只盯着日本现有的四岛,想当然。但是,在你的脑海里,你可以想到“日本是个弹丸之地”这样的句子。

错误二:有人说日本二战后一片废墟;中国一穷二白。两国起点相同,但几十年过去了,日本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而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

这个理论也是错误的!1945年7月日本投降前的最后一个月,生产了1000多架飞机。其工业体系足以支撑日本五六百万现代化陆海军空在海外长期作战,可见其工业能力是多么强大。当时中国制造业的特点是磨粉、染布、少量纺织、卷烟、裁缝店、铁匠、城市自来水和城市居民少量用电。所谓军工,重点是枪械的修理。日本投降是因为怕美国源源不断的原子弹。战争戛然而止,投降时其工业体系基本完好。现在人们所说的日本战后经济困难,是指大量工厂因供应链的溃败而暂时断裂,没有原材料无法开工。这也叫落后吗?

看人力。甲午战争后,日本已经利用中国提供的巨额赔款,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二战后,日本没有文盲,人力资本非常丰富。当时中国95%的成年人是文盲,经济意义上的人力资本为0。

至于产业基金。在战争中,日本从亚洲国家掠夺了大量财产,运回中国。战后只审判了少数战犯,那些掠夺来的收益没有被剥夺或清算。日本人只需要把这些房产拿到国际市场上卖掉换成现金,产业基金就有了。

还有一点很重要。出于国际政治的需要,美国刻意支持日本,下订单,给市场,给设备,卖技术。在那个基础上,有这样的条件,日本很难不发达。而中国,当时的新中国,可以称为制造业,包括上面的打磨、染色、铁匠、裁缝等。人力是几亿文盲。

总的来说,清政府给日本交了十几年的财政收入,之后是军阀混战,内战和全面抗战,之后是三年内战。经过50-60年的激烈战争,满清时期洋务运动创造的小工业早已荡然无存。当蒋介石逃离台湾时,战争中幸存下来的简陋基础设施被炸毁了。国库中维系经济体系呼吸的黄金外汇,以及一些贵重物品,也被蒋氏父子吹到了台湾省。那时候的中国真的是又穷又白又烂。中国和日本怎么可能有相同的起点?这两个错误可以算是低级错误。有些人犯错是因为说话根本不思考,只是想当然。有些人故意犯错。他们的目的是利用人们想当然的过错来支持自己不好的论点。他们是在故意引导别人迷茫。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