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诗经、楚辞的形式、体裁、特征是什么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是现实主义的代表

诗经里面的诗以抒情为主流,而且非常贴近当时人们的生活,所以成为现实主义的代表.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并且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楚辞】既指诗歌总集的名称—刘向将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的诗集,也指一种诗歌的体裁—由屈原本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它是浪漫主义的代表.

因此它的体裁就是楚辞,它的特征当然就是浓郁的地方色彩,这个太多短时间内讲不完,就我看楚辞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很多个”兮”字(囧,但并不是所有多兮的文章就都是楚辞啊~~),形式多样化~~

2. 《楚辞》与《诗经》在文学形式与美学风格上的比较

国传统的诗歌创作,广而言之,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两种风格样式,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而这两种所谓主义的源头,前者为《诗经》,后者当推《楚辞》。

《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它收录了殷商至春秋中叶大约600多年的305篇诗歌作品。这305篇又大致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其中占绝大多数的风,即“十五国风”共计160篇,因为这160篇“风”多为诗官采诗于民间,因此,《诗经》可以大致认为是“平民文学”,即不是某个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说职业诗人)的作品。《楚辞》则不同,《楚辞》所收录的作品,均为一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为一代诗赋大家,且在文史上留名。楚辞形成较晚,以屈原为宗,也应到战国后期。就地域来说,诗经以北方为主的广大地区,而楚辞仅限于南方楚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楚地的地域特色——诸如语言、风俗等密不可分,与现在的粤语音乐一样,纯属一种地区文化。

另外,从内容上,《诗经》涉猎面很广,有男嗔女怨的婚恋诗,以《南风·关雎》为代表;有写奴隶辛劳的怨刺诗,如《魏风·伐檀》和《魏风·硕鼠》姊妹篇;又有幽怨反侧的思妇诗,如名篇《王风·于役》;又有表达士大夫爱国意识的忧患诗,诸如《王风·黍离》、《小雅·节南山》和《小雅·雨无正》等等,几乎各个方面都有涉及。概括的说来,《诗经》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包括奴隶、服役者这样的下层劳动者)真实的生活和情感。与之不同的是《楚辞》,《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抒情言志,如屈原的《离骚》,如司马迁所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即屈原遭逐之后,苦闷之情的表述;又如《天问》,简直就是作者“忧心愁悴,彷徨山泽,……仰天叹息,……呵而问之”(王逸语)。需要说明的是,即便如此,楚辞中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操与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此外,在表现手法上,楚辞继承了诗经得赋比兴,但在此基础上做了重大开拓,也把发挥应用达到极致。辞家们往往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许多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在《离骚》中,屈原笔下描绘的善鸟香草、恶禽臭物、灵修美人、宓妃佚女、虬龙鸾凤、飘风云霓、高冠奇服、玉鸾琼佩……,它们或配忠贞,或比谗佞,或媲君主,或譬贤臣,或托君子,或喻小人,或示超俗,或表追求,这些都已不再是作为喻体或借以起兴之物的客体,而是融合了主体情感、品格和理想的象征,而成为蕴含艺术趣味的意象了。这突破了《诗经》以借物抒情为主要特征的比兴手法的局限。这是一种突破、一种创新、一种新的尝试。在中国传统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 楚辞的比兴方法与诗经有何区别

《诗经》的三种诗歌艺术表现方法是“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首用赋、比、兴的手法;《楚辞》则发展比、兴为完整的象征体系。

《诗经》是我国诗坛第一次大兴盛时期。三百年后,《楚辞》出现,中国诗歌史上第二个重要时期到来。

《诗经》作品内容多直接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楚辞》作品则通过诗人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来间接地反映现实、歌唱理想。

4. 举例比较、说明《诗经》与楚辞在艺术形式上的差异

《诗经》与楚辞在艺术构思上受《诗经》影响,而不同于其规范,独立展示其个性的表现。

详:《诗经》有《邶风·北门》一篇,其首章云”出自北门,状心殷殷。终窭旦贫,莫如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保哉!”这其实不能仅是《离骚》中所抒写的那个忧国忧民,仰天独叹的主人公形象吗?不难看出,《北门》与《离骚》在主题上有着高度一致,在诗中主人公处境,情怀等方面亦有着高度一致。因此楚辞在言词,格调等方面对《诗经》的承袭并非偶然。但是楚辞却没有仅此于此,在与《诗经》中人物处境相同之下,《离骚》最终毅然誓之以绝不同流合污,始终保持了自己的个性和独立和高洁。这是楚辞与《诗经》的不同之一;楚辞人也如同《诗经》人”不忍去之”但”不忍去之”的对象却不尽一样,《诗经》人不愿弃务而去楚辞人却不愿弃国而去,这是《诗经》与楚辞在艺术构思上受《诗经》影响,而不同于其规范,独立展示其个性的表现。楚辞对《诗经》言辞、艺术意象及诗人情怀的这种借鉴有时候竟相当集中地表现出来,忽略了《诗》对楚辞的极其重要的影响。这种集中的表现就存在于楚辞与《诗·小雅正月》的相似中。不但楚辞中的”惸独”、一词即出《正月》;艺术意象与构思亦多如出一辙。《离骚》”昔三后之纯粹”至”唯捷径以窘步”几句,以先王成败教训告诉楚王,就是从《正月》”赫赫宗周,褒姒灭之”的警句变化而出。

《诗经》以「四言」为主,多叠字叠句。凡305篇。

(诗经有「六义」:「风、雅、颂」是为内容;「赋、比、兴」是为作法。)

楚辞句法较长,多「六、七言」参差,多以「兮、些、只」等虚字延长语气,便於咏叹,其用韵而长篇铺叙,开「汉赋」先河。

5. 阅读《诗经》《楚辞》有什么方法

楚辞不了解,但是诗经本是集诗歌、乐谱、舞蹈于一体的,只是乐谱和舞蹈都已失传,所以品味诗经需要多朗诵,虽然诗经里有很多生僻字,但是掌握这些字的读音后,诗经即使谈不上首首押韵但至少读起来应该是朗朗上口的,至于对诗经内容的理解,自古以来就有不少文人学者注解过,但是很多典故或者诗歌所表达的内容背景在历代相传的时候已经模糊不可辨了,以至于进人都更加愿意以现代的眼光去读诗经。

比如,诗经第一篇《关雎》,相传这首诗写的是周文王和他的妃子太姒的故事,主旨是歌颂后宫之德,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古时候懂韵律的人不多,这些人一般在宫里就职,所创作的作品大多与国家领导人或者国家大事有关,通读诗经也不难发现这一共性。但是现在大家都更愿意相信或者更愿意把《关雎》理解成普通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一位风度翩翩的男子对心目中的女子的追求。

所以,我觉得诗经就是要读到熟练,至于理解,那就看你更人文化渊源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你是以何种眼光看待诗经,你都不会是一个人,因为喜欢诗经的人太多了。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