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九年级诗经两首教案

word=%CA%AB%BE%AD&m=2&searchbtn2=%BF%AA%CA%BC%CB%D1%CB%F71、诗经两首课件《诗经》二首你了解《诗经》 吗 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板书)汉代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关于诗。

类别:九年语文课件 大小:0 Bytes 日期:2009-12-28 [查看详细] 2、《诗经》两首说课《诗经》两首说课一、说教材:1、教材简介:《〈诗经〉两首》是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单元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进程、思想感情及其艺术效果,提高学 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本次课将要学习的《关雎》和《蒹。

类别:九年语文说课 大小:8.00 KB 日期:2009-10-10 [查看详细] 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2说课 《 两首》《 两首》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 这是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第一阶段,基本反映上古诗歌的概况。

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 类别:高中语文说课 大小:0 Bytes 日期:2008-04-11 [查看详细] 4、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诗经》两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艺术特色,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会用正确的节拍诵读古诗,学会初步鉴赏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写”—“读”—“赏”相结合的赏析过程,感受诗的美,积累鉴。

2. 寻找《诗经》里“桃夭”的教学设计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篇诗译如下: 桃树长得多麽壮盛,花儿朵朵正鲜美。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庭和顺。

桃树长得多麽壮盛,果实累累结满枝。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庭美满。

桃树长得多麽壮盛,绿叶茂盛展生机。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人幸福。

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天天,灼灼其华”。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

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

这很可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

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你看,多么美好。

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孔子的话内容当然十分丰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这样一种思想呢?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国风选译》)联系到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农民娶亲“歌《桃夭》三章”,便是很可理解的了。

《桃夭》篇的写法也很讲究。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

头一章写“花”,二章写“实”,三章写“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写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丽;写实,写叶,不是让读者想得更多更远吗?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真是一派兴旺景象啊! 这首诗不难懂,但其中蕴藏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探讨。

一个问题是,什么叫美,《桃夭》篇所表达的先秦人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桃之夭天,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还不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满。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

关于真善美的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楚国的伍举就“何为美”的问题和楚灵王发生了争论。

伍举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国语·楚语》)很清楚,伍举的观点是“无害即是美”,也就是说,善就是美。

而且要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无害。这种观点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善”与“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实际上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伦理意义。

“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那意思是说,统治者重赋厚敛,浪费人力、物力,纵欲无度,就不是美。应该说,这种观点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意义。

但它否定了“善”与“美”的差别,否定了美的相对独立性,它不承认“目观”之美,是其严重局限。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虽然也有其对立面,也有人注意到了“目观”之美,但这种善即是美的观点,在先秦美学中应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孔子也持着这样一种美学观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赞赏“诗三百”,根本原因是因为“无邪”。他高度评价《关雎》之美,是因为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合于善的要求。

在评价人时,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善与美,善是主导方面。

甚至连选择住处,孔子也说:“里仁为美。”(《论语·里仁》)住的地方,有仁德才是“美”的地方。

可见,孔子关于美的判断,都是以善为前提的。 但孔子的美学观,毕竟是前进了。

它已经不同于伍举的观点,已经开始把美与善区别开来,作为不同的两个标准来使用了。“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当然,通过对《韶》与《武》的评价,还是可以看出,“尽美”虽然被赋予在“尽善”之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地位,但只是“尽美”,还不能说是美,“尽善”才是根本。 至此,我们回头再来看看《桃夭》篇,对它所反映的美学思想,恐怕就更好理解了。

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艳如桃花、照眼欲明,只不过是“目观”之美,这。

3. 语文九年级下册书中第24课《诗经》两首的课文

【关雎】 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②。

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参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⑦。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⑧。

悠哉悠哉⑨,辗转反侧⑩。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⑿。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蒹葭】 蒹葭苍苍(1),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2),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3), 道阻 且长。

溯游从之(4), 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5), 白露未晞(6)。

所谓 伊人, 在水之湄(7)。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8)。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9)。 蒹葭采采(10), 白露未已(11)。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12)。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13)。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14)。

4.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经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遗力: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第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录音。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e评价e再读。

(教师点拨学生在朗读中细心体会知与行的关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 2、背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投影片: 自学提纲: 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指方塘。

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质疑——–解疑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

(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 (4)练习背诵。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2、正确书写: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3、练习书写。

四、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提示:先读读古诗,说说作者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句和意思,最后和大家读一读。

2、请二、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课文。

5.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经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遗力: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第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录音。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e评价e再读。

(教师点拨学生在朗读中细心体会知与行的关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 2、背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投影片: 自学提纲: 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指方塘。

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质疑——–解疑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

(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 (4)练习背诵。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2、正确书写: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3、练习书写。

四、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提示:先读读古诗,说说作者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句和意思,最后和大家读一读。

2、请二、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课文。

6. 关关雎鸠 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

《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学习《关雎》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首章从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

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

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4、主题归纳: 《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二: 一、导入——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 历代有关评价: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 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二、一读——整体感知 认真准备范读,用以感染学生。

范读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领读,使学生首先在感性上熟悉这两首诗的读法。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必能读得比较顺畅,能大体上掌握句中的停顿。

步骤:字音——男女分组赛读 雎鸠(jūjiū) 窈窕(yǎotiǎo) 逑(qiú) 荇(xìng)菜 寤寐(wùmèi) 三、二读——理解朗读 给以必要的讲解和提示,并在此基础上划分诗的层次,使学生能贯通全诗,能说出诗的大意,然后进行朗读训练。这时学生会有层次感,可以听得出朗读者要告诉别人什么。

要求:1、根据注释,发挥想象,描述内容。 2、展示“有关资料·译诗”,让学生与原诗比较,选择所爱并说理由。

3、齐读。 1、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2、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3、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 4、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5、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四、三读——表情朗读 教师应带领学生做好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充分活动起来。

这是诗歌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而完美地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并继之以表情朗读直至成诵。

总结:(学生自愿参加朗读比赛)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

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

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五、一背——提示首字 关……在……窈……君…… 参……左……窈。

7. 小学语文四几年级下古诗词三首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从京口到瓜州只是一江之隔.2.从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3.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4.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故乡.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我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8.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两首教案怎样写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a、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 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