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时期诗歌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新时期诗歌的总体特征是: 1、与时代同步,表现出了积极的探索变革精神。

2、现代主义诗歌得到张扬,出现了多元化倾向。 3、出现了“边缘化”和“个人化”写作趋势,让诗歌回到了自身。

一、新时期诗歌发展过程: 诗歌是一种注重心灵性、艺术性、抒情性的文学艺术形式。 新时期诗歌沿着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条道路发展,在1990年代以前,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进入1990年代后,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低潮。 发展过程:一个序幕、四个高潮、三个插曲、两个落潮。

一个序幕:“天安门诗歌余脉”,揭开了新时期诗歌创作的新篇章。 四个高潮:“归来诗人”的创作、新现实主义诗歌、“朦胧诗”和“第三代诗”。

它们将现实主义诗歌和现代主义诗歌推向了深入。 三个插曲:文化诗歌、女性诗歌、“新边塞诗”。

它们傍着“朦胧诗”和“第三代诗”出现,深化了诗歌创作。 两个落潮:民间写作(于坚)、知识分子写作(王家新),让诗歌回到了自身。

二、从时间角度考察,可以把新时期的诗歌创作分为几个时期: 1、孕育期—1978年以前的诗歌创作。接连出现了“天安门诗歌余脉”、“归来诗人”的创作、新现实主义诗歌等三个诗歌创作现象,将现实主义诗歌传统连接了起来,并推向了深化。

三个诗歌现象分别对应着三个主题:揭批“四人帮”、反思历史、反映新生活。被称作“前新诗潮”时期。

2、生长期—1978至1985年的诗歌创作。除了“归来的歌”、新现实主义诗歌继续得以发展,“朦胧诗”迅速崛起并成为最重要的诗歌创作潮流。

“朦胧诗”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具有现代主义审美特征的诗歌在中国诗坛终于取得了合法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传统诗风,而且标志着新时期诗歌取得了重大成就。叫做“新诗潮期”。

3、蜕变期—1986至1990年代初的诗歌创作。一批比“朦胧诗”人更年轻的诗人,自称“第三代诗人”,喊着“打倒北岛、打倒纯诗”的口号迅速崛起,占据了诗坛。

不仅反对现实主义诗歌的假、大、空的诗风,而且鄙夷“朦胧诗”的唯美主义倾向,提出了“让诗回到诗歌”的新的美学规范,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叛精神。“第三代诗人”的诗歌创作让诗坛出现了真正的多元化倾向,但良莠不齐的混杂局面也使诗歌失去了审美与评判的标准。

“新生代诗人”;“新生代诗”;“后新诗潮期”。 4、消弭期—1992年以来的诗歌创作。

受到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的影响,诗歌走出了语言学缪斯的中心位置,走向了社会和生活的边缘,走向了沉寂和萧条,从此成为一种“边缘文体”。此后,多少有点影响的是于坚提出的“民间写作”和王家新提出的“知识分子写作(边缘写作)”,但雷声大雨点小。

“无主流时期”。

2. 80年代诗歌的总体特征

无论从世纪初的眼光回首历史,还是从已有的研究出发,以“80年代以来”的方式,看待近30年的诗歌历史,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立。[1]当然,以这样的时间范围进行论述并非要忽视“文革”结束至80年代之间的历史。作为一种策略,这里的时间起点只是出于诗歌艺术的完整性,比如:如:创作风格的连续性、创作方法的一致性、区别于以前诗歌创作以及造成显著影响等等来研讨内容,以及避免“新时期文学”这一概念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2]。尽管,任何一段历史的连接常常并非泾渭分明的事实,往往使理想中的历史分期带有前后矛盾的成分。

1976年“文革”的结束,使诗歌创作以及诗歌“想象”逐渐真实起来。然而,如果只是考察此后一段时间内的诗歌创作和诗歌发表,可以看到的是,对于历史记忆的清理仍然是一个过程。这不但为“复出的诗人”、“归来者”之类的诗歌史称谓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同样的,也为年轻一代诗人浮出历史的地表,获得了历史的机遇。这种由于历史的原因而造成的迅速而频繁的登场,及其之间的代际差异,无疑为考察80年代诗歌潮流的演进方式,提供了参照的可能。

构成日后80年代诗歌写作阵营的诗人,主要来自两个诗歌“群体”。即一类是“复出”的诗人,一类是“青年诗人”。“复出”的诗人,主要显示了当代一体化时代特别是“文革”时代的历史遭遇。因此,从广义的角度上讲,“复出”的一代并不仅仅是“归来的一代”,其中还包含着对更早历史记录的重新书写:40年代的“中国新诗派”,50年代因“胡风集团”而遭受牵连的“七月诗派”,1957年反右斗争中的“右派分子”,都可以被视为是“复出的一代”,只不过,这些诗人在“文革”结束重新进行创作时,都在主题、情感上表达了一种“归来者”的身份和反思意识,然而,由于年龄的限制和诗歌观念上长期遭遇“桎梏”,所以,“复出”一代诗人的绝大多数显示“后劲不足”,而少数保持创作活力的诗人,则更多体现为对一种历史思维的拒斥以及自我的不断超越。相比较而言,“青年一代”诗人则发挥了巨大的诗歌想象空间,他们的出现特别是“潜在作品”的重新问世,填补了“文革”时代苍白的诗歌历史。当然,这些在年龄、写作价值取向并不一致的“一代”很快由于“朦胧诗”及其论争的出现而呈现出“断裂现象”,此后的诗歌必将向“多元姿态”的历史予以展开。

与诗人相继“复出”、浮现相适应的是,诗歌的阅读和发表也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势。与50、60年代相比,80年代正式出版的诗歌刊物有相当的数量增加。除《诗刊》、《星星诗刊》在“文革”结束之后较早复刊之外,针对当时诗界乃至文艺界本身走向繁荣的景象,各地也相继通过不同形式创办诗歌刊物,此外,各种综合类文学刊物大都开辟一定版面,以及1981年,唯一的诗歌理论刊物《诗探索》的创办,均为80年代诗歌的繁荣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与正式期刊刊发诗歌作品相呼应的,是非正式印刷品在80年代的盛行,这种可以视为是写作与正式发表之间的“中介”(即“民刊”),同样具有无法忽视的诗歌史意义。这种常常在80年代以“油印”、“手抄本”形式出现的“刊物”,既在一定程度上接续了现代文学史意义上的同类现象,也可以在视为是一种“民间权利”的同时留下了时代的“记忆”。以著名的《今天》为例,它的出现以及日后显著的位置,不但使这种“发表”方式得以流传,而且,还在日后的诗歌交流和阅读接受中,比如:8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90年代诗歌,起到了重要的“典范作用”。

3. 新时期文学有什么特征

新时期文学显抄示出不同于新中国以往文学的新的时代特色:恢复和发展了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现实主义本是中国文学主要的潮流。 新时期的广大作家痛切地重新确认“真实是艺术的生命”。

抒真情,讲真话,首先成为诗人的箴言。直面严峻的人生,在客观世界矛盾对立的斗争中去把握现实的革命发展,既热情歌颂光明,也尖锐揭露黑暗,成为广大作家自觉的创作趋向。

在创作方法的多样化中,革命现实主义日益成为创作的主流。 正由于革命现实主义的深化,这时期文学作为反映时代生活的优点与弱点的一面镜子,它的真实性和认识价值都大大加强了。

扩展资料: 新时期文学的这种开放的格局是过去所没有的袭。坚定不移地执行了“双百”方针,加上思想解放运动使文学创作中革新精神普遍高涨。

因而zd,这时期不只文学理论批评空前活跃,诸说蜂起,而且创作探索不断突破种种人为“禁区”和模式。 创作方法的多样化,以及创作题材、主题、人物、形式和风格的多样化,进而引起文学观念的多样变化,成为这时期文学的突出现象。

而在多意向发展中主流仍然沿着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健康轨道前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时期文学。

4. 现代诗的特点特征有哪些

现代诗还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 1、内容上:美丽的想象,平凡中看到不平凡; 2、思想上:要写出动人的情意。

就是说,要加入个人的情感和体会; 3、格式上:要分行,可以依句分行,也可以依内容分行。 诗的格式也是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 除了要按内容分行来写或按句分行来写之外,特 别是在语言的组织上。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修辞的运用;一是打破常规组合。灵活地 运用各种修辞能增强诗的生命力,大胆打破常规组合(即不按语法要求搭配)更能得到意想 不到的效果,但不可太过滥。

修辞是诗歌的一种重要技巧。包括拟人、比喻、排比、设问、反复、顶针、对偶、夸 张、象征等。

可以说每一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独到之处。比的运用可以更生动,形象地表现诗 歌内容。

兴的运用可以让读者自开篇就能体会诗歌的意境,使诗歌更富于深情和韵味;而夸张,象征,通感等手法的运用可以给诗歌注入更新鲜的血液,使诗歌更富于想象力和亲和力, 而不会让人感觉意思朦胧暧昧,晦涩难懂,使读者真正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而象征手法,则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这是诗歌中最常用的手法。

比如 冰心的《纸船》象征了对母亲的思念,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中“小河”象征了对爱情的 追求。平常我们也爱用象征,如用“梅花”来象征坚贞不屈,用“蜡烛”来象征默默奉献。

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中用“海”和“山”来象征“理想”与“追求理想所遇到的困难和 挫折” 。下面这几种物体的常用象征意义你知道吗?太阳、蜜蜂、苍蝇、蚊子、雪花?(光 明、无私奉献、肮脏、剥削、纯洁)。

关于现代诗: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的璀璨的明珠。现代诗就是自由诗,指“五四” 以来的诗歌。

有抒情诗,有叙事诗,还有说理诗。诗歌主要的特点就是:对生活做高度集中 的艺术概括,凝集着鲜明强烈的感情,充满丰富的想象,语言形象、凝练,具有和谐的韵律 和鲜明的节奏。

也有人把诗歌的特点概括为:形象性、概括性、抒情性、音乐性。 闲话新诗 一、新诗的发展历程 新诗(白话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是在对传统文学解构的同时建构起来的。

胡适在纲领性的《谈新诗》一文中,明确提出了新诗的创作原则,这就是必须“推倒词调曲 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 怎么做。” 胡适提出的新诗创作“作诗如作文”的指导思想,成了中国新诗最基本的创作规范, 也是促成新诗以自由诗为主要文本形式的重要原因。

1917 年 2 月《新青年》第二卷上刊载 的胡适《白话诗八首》是最早见诸报端的新诗作品,1920 年 3 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 胡适《尝试集》 ,是中国新诗的第一部诗集。1921 年郭沫若诗集《女神》的问世,显示了中 国新诗的初步成就,也意味着新诗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20 年代诗坛较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是象征诗派和新月派,前者的代表诗人是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等,后者则以闻一多、徐 志摩为代表。到了 30 年代,围绕着当时影响较大的文学刊物《现代》杂志,许多优秀诗人 纷纷登上新诗创作舞台,这其中包括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等。

30 年代艾青、藏克家等 诗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诗创作已经步入成熟期。40 年代是中国新诗的收获季节,以胡 风、冀汸、曾卓、鲁黎等为代表的七月诗派,以郑敏、穆旦、袁可嘉、杜运燮等为代表的九 叶诗人,以及写出水平相当高的《十四行诗》 (共 27 首)的西南联大代表诗人冯至,他们的 相继出现, 40 年代的诗坛呈现出群星璀璨、使 熠耀争辉的繁荣态势。

1949 年后直到新时期, 由于受极左思想的影响,新诗创作出现了相对的低潮期,这一时期以贺敬之、郭小川等人的 **抒情诗较有影响。新时期以后,中国新诗再度出现了异常活跃的创作局面,以艾青、流沙 河、公刘等为代表的“归来诗人” ,在“复出”后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诗作;以舒婷、顾城、杨炼等为代表的“朦胧诗”派,用现代的诗歌写作技巧勾勒了青年一代的真实心灵世界,把 中国新诗推向了一个新的创作高度。

随后,以海子、韩东、王家新、于坚等为代表的新生代 (又称“第三代” )诗人,从不同的艺术角度来演绎新诗,使中国新诗在 20 世纪末出现了群 雄逐鹿、异彩纷呈的状况。综观 20 世纪的新诗创作,可以看出其间不乏优秀诗歌和优秀诗 人,但总体来看,新诗的成就还不高,还没有出现唐诗宋词那样的经典作品,也没有出现李 白杜甫白居易等享誉世界、照亮历史的大师级诗人。

即便如此,新诗还是在中国几代诗人的 不懈努力中形成了一定规模,具有了某些共同的文学文体特征。 二、诗歌的基本特征 (一)以抒情为主要表达形式,一般以较短的篇幅来具体形象地凸显诗人的主体 意识,集中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

诗歌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的抒情性。晋代文论家陆机曾指出: “诗缘情而绮靡。”

就是强调诗歌是因情而生,缘情指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认为: “感人心者,莫先 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也是把情感放在诗歌表达的第一位。

从篇幅上来说, 与其他文体相比诗。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