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中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想象。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如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青。”诗人写的是初春的别离,春寒料峭,杨柳尚未发青。诗突发奇想,把人间离情转移到“春风”上,说它故意不让杨柳发青,是不忍看到“杨柳依依”、“折柳送别”的凄惨场面。这真是想象奇特的神来之笔。

抑扬。“扬”即“抬高”,指对人或事或物加以肯定或褒扬;“抑”即“压”,指的是对人物的否定或贬斥。抑扬分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如庞振坤的祝寿诗:“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观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来蟠桃献娘亲。”诗先抑后扬,大起大落,一波三折,悬念扣人心弦,陡生无限魅力,给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感。

烘托。它是通过景物描写、气氛渲染来表现某种情感、情绪的一种手法。如《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用两个“笼”字渲染出一种迷茫飘渺的气氛,从中流露出诗人迷茫苦闷的情怀,这是非常典型的烘托手法。

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如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前一句直接描写了空山的寂寥静谧。山“空”,是因为杳无人迹。“但闻人语响”,是用有声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也不会无声。“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连细微的“人语”都“响”,更显示了环境的沉寂。作者以动衬静,将“静”表现得很含蓄,更具韵味。

侧面描写。即对主要描写对象的周围的事物进行描写,使主要描写对象更鲜明,更突出。《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着忘其犁,锄着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段话刻画了罗敷容貌之美,句句言美,而未涉一个“美”字。作者极力描写“行者”、“少年”、“耕者”这些旁观者的神态、动作,还有对“夫妻”相互“怨怒”的场景描写,使罗敷亭亭玉立于读者面前。读者虽然没有看到罗敷的庐山真面目,但是她的美已经深深地留在了读者的心中,这比直接描写更具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创造出一千个罗敷形象!这是多么神奇的艺术效果啊!

寓“意”于“象”。诗歌中最基本的形象单位是意象。古诗歌习惯于借物象寄托作者的主观情思,且形成了一种寓“意”于“象”的表现手法。古诗人喜欢用柳代表送别,草代表离情,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杜鹃表示感人肺腑的哀怨凄悲之情,菊代表高洁、隐逸、飘零,竹代表正直、谦虚,落叶代表悲秋、失意,柳絮代表愁绪、飘零,阑干代表思念、寂寞和离愁,落花表现生命的短暂等等。

虚实结合。如杜甫《春夜喜雨》的前三联写的是实景,而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却是虚景,虚实结合,共同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2. 【写作手法及其作用(5条)】

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 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按特征分类有:1白描,所谓“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以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形象的一种写法,鲁迅先生非常善于使用白描手法,如《藤野先生》中关于藤野先生的一段介绍:“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语言 简洁,印象深刻. 2、细描,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阿累的《一面》写鲁迅就比鲁迅写藤野又细一些:“他的面孔黄黑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象浓墨写的隶体‘一字’.”إ 新风霞的《傻二哥》则写得更细腻,把一个卖药糖的劳动者“傻灵傻灵”的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从他穿的衣服、使用的用具、吆喝前的准备、吆喝的声调、吆喝的内容到他对顾客和邻里穷哥们儿的态度都细细写来,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善良、勤快、乐观,穷而有志的年轻 人的性格和形象.3、衬托,衬托是指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为了突出主要对象用另外的人或物来陪衬或烘托的手法.人 们常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就是这个意思.衬托可以从正面衬托,也可以从反面衬托,可以以景物来衬托人,也可以人衬托人,还可以物来衬托人,但这些都要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来使用.鲁迅是很擅长衬托笔法的文学大家,他的《在酒楼上》正衬、反衬都写得极 好,同学们可以反复阅读.这里摘出两段,请大家欣赏:إ “窗外只有渍痕班驳的墙壁,贴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天,白皑皑的绝无精彩,而且 微雪又飞舞起来了.”用景物从正面衬托了吕韦甫懒散怀旧的心情.إ “几株老梅竞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不以深冬为意;……山楂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 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某心于远行.”用“ 梅”与“花”反衬吕韦甫的懒散心情. 关于表达方式: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③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关于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数量不限 写作手法: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修辞方法简说 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规定为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

3. 【现代诗歌常用哪些修辞手法

诗歌是劳动的产物.是精神的支柱,是人们心灵与情感需要得到的表达的载体.诗歌的好坏优劣不但与一个人的修养.灵感有关系,还与诗歌本身的技巧有关系.诗歌的修辞的应用得当与否,都影响到一篇诗歌的整体的表达效果,为了推进我们的诗歌的进步.由于本人正在大学主修中文,所以把自己的课堂的所学与大家来交流一下.可以为知音现代诗歌能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贡献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一,拈连的概念 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就叫做拈连,也叫做:顺拈.其中,甲事物一般是具体的,多数情况下在前面:乙事物一般是抽象的,多数在后.拈连的最大作用就是可以在一定的语境里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二,拈连的基本类型 1,全式拈连 甲乙两事物都出现,拈连词不可少`.就像锁链一样,使前后拈连在一起. 例如:铁窗和镣铐.坚壁和重门, 锁得住自己的身, 锁不住革命的精神 ……… 黄饭和臭饭,蚊蝇和虱蚤, 瘦得了我的肉, 瘦不了我的骨. 分析:把使用于”身”的”锁”应用于”精神”,同样把使用于”肉”的”瘦”巧妙的用到骨上,突出强调了革命战士的高尚情操和宁死不屈的无畏精神. 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时候可以把甲乙事物颠倒顺序. 2.略式拈连 甲事物省略,或甲事物中的拈连词语省略,乙事物必须出现,借助上下文,省略的内容还是清楚的. 例如:冬—冬——-冬冬冬,声音单调吗?一声也不觉得.因为每一声冬冬都敲出对旧事物的诅咒,敲出对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美好祝愿. 分析:省略了甲事物”敲出冬冬声” 二,应用拈连修辞要注意的问题 1,贴切自然,不可以单纯的注意字面上的联系,主要应从内容方面考虑,才能”拈”的自然,”连”的贴切. 2.拈连要注意甲乙事物在语义上的必须有内在联系.甲事物是乙事物的根据和条件,乙事物是有联系甲事物才能得到确切的深刻的理解. 它的主要表现写作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以乐衬哀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欲扬先抑。

4. 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答:你说的写作方法应该是创作方法。它指的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zd认识和表现生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如何选择、提炼生活材料,如何孕育、构成艺术形象以至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文学史上两种基本的创作方法回。采用不同的创作方法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方式、艺术形象的构成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

先进的创作方法能够推动作者加强生活实践,从而帮助作者提高对生活的认识和更完满地表现生活。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且助于作者对现实生活做冷静的观察、分析、精确、细腻地描绘,有助于作者通过对生活现象答的集中概括,塑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较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本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有助于作者表现作者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主观感情的抒发,有助于作者描绘奇异瑰丽的生活图画。

5. 诗歌的写作手法有那些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

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

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

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

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

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

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

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 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

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

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

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

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

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 至幻想。

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

6. 诗歌有几种写作手法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借代可使表达具体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7. 现代诗歌的写作手法有哪些

有通感、白描、象征、衬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通感自然是有的,而且还很重要。

在此介绍一下通感,把两种(含两种以上的)感觉互通,即为通感。进一步说,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人在不同的情况之下,会生发出不同的思想情感,或悲,或喜,或优雅,或忧伤。

诗人写诗,要想出好的篇章,首先就要给不同的思想情感找到不同的最妙站位,是以人的身份说话,还是以物的身份说话;是以地球的身份说话,还是以太阳的身份说话;是以中国的身份说话,还是以美国的身份说话等等。凡此种种的替身考虑,在源头上决定着一首诗好或坏的发展趋势。

人要是死站在人这个位置上说话,能有多大的发展空间?诗人的最低要求,就是要掌握借景抒怀、托物映射这些最基本的艺术手法。

8. 现代诗歌的特点以及写作手法

现代诗的基本特点 对于现代诗的创作,首先必须了解一下现代诗的特点,这对于我们学习创作现代诗显得 异常重要,知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现代诗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而成的语句群体。 所以,现代诗是写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的感受,并且是用现代的语言(即是现代汉语,而不是文言)来写的——这是现代诗最基本的特点。

此外,相对于初中生来说,现代诗还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 1、内容上:美丽的想象,平凡中看到不平凡; 2、思想上:要写出动人的情意。就是说,要加入个人的情感和体会; 3、格式上:要分行,可以依句分行,也可以依内容分行。

现代诗歌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9. 诗歌最重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诗词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就是三种

10. 诗歌的写作技巧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中国几千年文学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诗歌的创作是随性而起,缘情而发的。要谈论诗歌的写作,首先我们得给诗歌下一个全面的定义。

但,何谓诗歌呢?诗歌是一种抒情性的文学体裁,是运用精炼的,和谐的语言,借助比,兴等表现手法,以及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分行排列,有韵律,有节奏,有形象思维的方法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 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到唐宋元时期诗歌创作的高度鼎盛,再到明清后的逐渐回落。

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波澜曲折但又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一般认为,诗歌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类型:楚辞,魏风,诗,词(辞),散曲。

“诗歌”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我们通常把“五四”以前的诗歌称为古诗,其后的则称为新诗。

新诗对古诗有一定的继承,但又有其符合各个时代特色的“个性”特征。对诗歌我们可以根据时间的先后,表达方式的不同,篇幅,语言形式,诗体,格律的不同等方面进行分类定义。

由于这些不是本篇的重点,故在此不多赘述。 诗歌的特征,即诗歌不同于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具有其特殊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的鲜明特色的“个性”特征。

对于诗歌的这一特征我们可以概括为两个字:抒情。正如开篇所说,诗歌的创作是随性而起,缘情而发的。

随性而起就是对现实社会进行细致的观察,由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思考,进而借助诗歌这一表现形式传达一种理念或思想。比如,杜甫的名句“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就高度地概括了当时社会严重的贫富分化的状况,表达了作者对“豪门”的“憎”与对穷人的“怜”的思想。

缘情而发,即由浓厚,强烈的思想感情表达对某一事物的爱,恨,情,愁。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表现了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的一出美化了的宫廷爱情悲剧,抒发了作者对这份深情的同情和激赏。

要写出一首好诗,对诗歌总体的构思是很重要的。创作者要在大脑中构建起诗歌的“轮廓”,找准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不能是写完了一首诗歌,尚不清楚自己所要表达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思想。只有有了思想,才会有灵魂。

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要表达什么,怎样表达,构建出诗歌的“立体形象”,进而对其进行有条理的梳理,才能形成诗歌的内在思想和实体结构。 诗歌的创作有其独特的写作思路,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24个字,即感情浓郁,语言精炼,拓开联想,想象丰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感情浓郁要求作者以丰富的感情积淀,结合真实的情感流露,反映生活中的点滴,以细微处见真情,力求做到用情达意,以情动人。

诗歌由于其特殊的篇幅和字数限制,不可能像其他文学体裁那样可以“洋洋洒洒千万言”。这就要求创作者在创作诗歌时,做到对语言的提炼和浓缩,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比如,有这样一首诗,试题为《生活》,诗的内容却只有一个字–“网”。

作者用一个“网”字高度集中地概括了现实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其中蕴涵着很深的韵味。

拓开联想,想象丰富是诗歌重要灵魂所在。合理的联想能使诗歌增强韵味,展现一种时代的美感。

同时,在诗歌的创作中,必要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能使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浓烈丰富,比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把愁绪的浓重抒发得淋漓尽致. 韵律是指诗歌中的押韵和声调.在古市的创作中尤其注重句子的押韵.不同韵律的字不能压韵.而新诗的押韵较为随意,只要押的韵大致相近就可以,而且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 节奏是指诗歌中的顿数,即语言在排列顺序上的间隔规律.节奏鲜明是诗歌的重要要求.短促的节律可以给人激动,欢乐的情绪;缓慢的节律可以给人深沉,悲伤的情绪。

诗歌的创作还要讲求立意的新颖和构思的严密.诗歌的立意是表达主题思想的基础.立意的新颖能够使诗歌增加可读性和亲和力;能正确反映人们的普遍思想和要求.要做到立意的新颖必须注重对社会中各种现象的分析,把握时代特征,集中反映社会发展的前进性;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洞察事物的能力.只有具备较强的洞察力,才能抓住事物的细微,以小见大,以简见详。 诗歌的创作同时也是一门讲求意境的艺术.意境就是用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建一幅有情意有境界有立体感的艺术画面.诗歌创作讲求营造一e69da5e887aa7a6431333330343231定的氛围,在氛围中抒发情感,以情动人,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因景生情.只有对所要表现的事物或现象充满感情,以富于赞美,同情,鞭挞等的思想,使读者能够为情所感,为情所动,达到对诗歌的赞同和认可.要更好地表现诗歌的意境,不单要有丰富的情感积累,还要求在表达方式上注重对细节的把握.(这里所说的”细节描写”当然并不同于小说,记叙文等文学体裁的描写.诗歌的细节描写有其鲜明的特点:精炼,直接,动情.更重要的是能更形象地描绘某一事物.)细节描写是最能打动人,也是最能创造感人意境的表现方式.对细节的描写要求注意对事物(件)发展过程的描写,可以运用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对事。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