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观点一:8-11层可以远离灰尘
由于“峡谷效应”的影响(“峡谷效应”指的是周边有公交干道或工厂、以及高楼密集的住宅)。在街道风的作用下。含有灰尘的气流不是平稳移动。而是在高楼之间的某个区间上下“徘徊”。近地面的污染物随气流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又向下或水平方向消散。这个“高度”。大概在30米左右。也就是8~11层之间。眼下很多小区密集区高层住宅的中间位置有一个“污染物高密度区域”。说白了。这些楼宇的8~11楼之间灰尘会逗留其间。在此过程中。居住者会与灰尘“同呼吸共命运”一段时间后再“吻别”。而且这里正好是噪音较大的空间。
错误观点二:8-11层可以远离噪声
许多购房者以为身居高楼就能“远离噪声”。谁能想到。真正在一楼倾听车辆噪声。还不如在8~14层听得真切。这是因为。声波的路线跟树木和建筑物的多少有关。声音通常以最短的路线传播。有时高层同样听见汽车干线上的嘈杂声。原来。 有时声音会自由地往上走。直至高层的窗户。声波是以立体传播的。向上的并不比向两边的弱。高层楼接收到的声波要比同一幢楼低层来得强。而低楼层却因受到周围低矮建筑物及树木等物的阻档和吸收而相对减少了噪音。这个因素在选择住宅时也是不容忽视的。
错误观点三:报价高 房子就好
许多购房者在买房时。评判房子楼层的优劣。依据的是开发商的报价:定价高的楼层就是好楼层。比如多层楼的中间楼层。高层楼的中间偏上的楼层(如18层的楼房最好楼层一般定在10层左右)。多数人就选择8-11层。 8-11层价格定得高高。有钱人往往指定要这个楼层。但8~11层是环境学上所谓的扬灰层。这个高度的房子是最脏最噪的楼层。
错误观点四:发现高层问题 购买三层以下
一些购房者发现高处有高处的毛病。就要三层以下的房子。一层到三层虽然离地面很近。得到的只有心理上的舒适感。但是低层空气循环减缓、阴影和湿度大、污染也比较严重。长期受到汽车和柏油马路大量甲醛、一氧化碳的熏陶。危害也很大。
其实。真正理想的住宅是:楼层不要超过六层。远离公路200米。最好是一边公园。一边流水。如果是没有电梯的多层建筑。只要采光、日照、通风等环境良好。通常三、四层比较干燥、也比较方便不过。如果是有电梯的小高层或高层住宅。就不必考虑交通便利问题了。一般以高为好。主要是考虑高处的视野开阔、日照充足、通风良好、受干扰少。顶层会有漏水、隔热等隐患。但如果屋面是上人屋面。通常会有更多便利。需要综合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