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铅笔画画,用电烙铁勾线,上色…黑龙江绥化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听障学生邓自民正在制作葫芦烙画,一丝不苟,专注深沉。

1岁时,邓子敏因发烧失聪,他的世界变得寂静无声。在绥化学院学习后,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帮助,技能的掌握,打开了她心灵的窗户。“我很喜欢这个技能。我学了一个半月。我以后想做一名艺术设计相关的老师。”邓子敏打着手语,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

作为黑龙江省唯一一所招收听障学生的本科院校,绥化学院从2015年开始招收听障本科生,目前在校生335人。学校探索实施“专业特技创业”工作室式人才培养模式,组建了1 1支听障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和艺术团。很多像邓子敏这样的听障学生,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获得了技能,变得自信、自强、自立。

自信:打开关闭的窗户。

米热·艾妮是一名来自新疆的听障女孩。她不喜欢和其他人接触和聊天。刚来绥化学院的时候,她总是一个人去吃饭,上课,学习。

“在进入大学之前,听障学生在特殊教育学校生活和学习。进入大学后,和听力健康的学生在一起,大部分孩子都会自卑,不爱和人交流。”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曹说。

为了让听障学生更好地与人交流,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绥化学院成立了1 1志愿服务队,由听障学生和特殊教育专业的听障学生组成。

张吉是第二个与艾尼对接的志愿者。见面之前,张吉做了功课:学习手语,和她交朋友,增进了解。“我们总是一起吃饭、读书、参加活动。私底下我发现艾妮其实很开朗,只是有些自卑。路上遇到同学,总是低着头。我一直鼓励她,在她取得成绩的时候给她加油。”现在,艾妮自信多了,甚至主动去交新朋友。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离……”在特殊教育学院的节奏教室里,伴随着音乐,李庆杰老师正在给聋生艺术团的学生们做动作示范。

听障学生学舞蹈很难。他们不仅没有基础,甚至听不到音乐的节拍。四个八拍,学生要学两个多小时,练习几十遍。有些舞蹈排练了半个月,毫无起色。“起初,我没有信心亲自教他们,但他们的努力和毅力感动和鼓励了我。”李庆杰坦言,“在教孩子的时候,我也是和他们一起成长的。”

2016级听障学生刘梅从小就喜欢跳舞。她曾经认为跳舞是她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加入艺术团后,她每次排练都早早来,压腿,练肢体动作。“看着老师们那么耐心的指导我,看着朋友们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我不想拖后腿。尤其是当我站在舞台中央领舞,观众为我们鼓掌时,我找到了自己的舞台,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信心。”刘梅说。

“学校成立了很多学生组织,比如微电影社团、壁画社团等。,并经常举办各种职业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卡托修介绍。

自力更生: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老师,我又卖了一个作品。”2017级听障学生郭一进账号就兴奋地告诉。

作为艺术设计学院的老师和剪纸艺术工作室的主任,刘卓从2017年开始担任特殊教育院校听障学生剪纸课程的教学任务。郭不仅听力受损,还患有继发性脑瘫。他的手很僵硬,很难拿剪刀。第一次上剪纸课,他总是坐在最后一排。“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刘卓暗暗决定。

为了帮助他学习,刘卓利用课内和课后的空闲时间教他一些基本技能,如使用剪刀、练习小肌肉、走路等。,持续了三个月。“有一次,郭按照我的图纸剪完线后,我让他自己打开。当一颗五角星展现在他面前时,他激动得抬起头来对我竖起大拇指,说‘老师,你真棒!’用不太流利的语言。“当郭第一次剪下他的作品时,永远不会忘记。

郭写给他的一封长达三页的感谢信珍藏在剪纸艺术工作室里:“当我看到课程表上的这门课时,我觉得我会不及格。你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你让我学会了突破,学会了战胜自己。像一缕阳光照在我的心上,我为你剪了一个五福,代表着无限的祝福。我以后要做一个给别人带来祝福和欢乐的人……”

“这个手包的皮料很精致,是纯手工制作的,所以请下单……”在绥化学院的布颜阁手工皮具工作室里,有皮包、钥匙扣、笔记本、衣服等皮具产品。张莉老师正在通过直播帮助学生带货。“销售他们自己制作的产品,让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收入,有助于培养自力更生。”

“这既是画室,也是教室。这些孩子虽然学得慢,但是很认真,喜欢提问。我的课基本都不按时上完。”从事特殊教育两年,张莉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业余时间帮助他们进行指导,甚至每年都要自掏腰包为孩子们买一些皮革材料。

在工作室里,学生孟凡坐在桌前缝制皮革。“我第一次在工作室看到一个包,它太漂亮了,我想给我的父母做一个。从小到大,他们为我付出了太多。上学后,他们想多学点东西,然后自己谋生,不让他们操心。”谈及学习的原因,孟凡说。

绥化学院党委书记冉庆国表示,2020年,学校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听障学生“专业特技创业”工作室式人才培养模式,重新制定了听障学生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以提高专业操作技能为宗旨,成立了寒区黑葫芦烙画工作室、剪纸技术创新创业工作室、网店装修服务工作室等14个聋哑学生特技工作室,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他们掌握一门技能,自立于社会。

自我提升:用微光照亮世界

疫情期间,绥化学院制作的手语防疫短视频系列红遍网络。“感谢手语服务团队。”“如果不是你,我们不会知道发生了什么。”很多听障人士表示感谢。

为了帮助听障人士更快捷准确地接收疫情防控的重要信息,绥化学院成立了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疫情防控党员手语志愿服务队”。

37个视频的后期制作由听障学生李志豪完成。作为导师,尚晓丽深知其中的难处。“视频制作是一项精细的工作,需要一帧一帧的剪辑。字幕、同步配音、背景音乐都是根据手语老师的每一个动作准确讲解的。”

听不到声音,给剪辑带来很大难度。李志浩找到了一个“外援”。他负责剪辑,他妈妈负责帮他听和检查。母子俩,经常忙到半夜。“我一直被关心着,我想回报社会。连微光都希望照亮别人。”李志豪说。

学了摄影技术,组建了团队,开了公司。在尚小利先生的帮助下,和几个同伴创办了“残疾大学生阳光科技服务中心”,成了别人口中的“李老板”。

李志浩经常把镜头对准听障群体,拍下很多这类题材的照片。“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能让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听障群体,消除歧视,看到他们的自信和自强。”他说。

如今,绥化学院培养的听障学生不仅树立了自信心,实现了自立,还传递了爱心。学校定期组织听障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关爱社会上的听障人士,用所学帮助他人更快融入社会。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