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1-
  • 南昌“一加七”连接广东七个城市。
  • -2-
  • 南昌的“南下”没有先发优势。
  • -3-
  • 南昌的“站台碰撞”与大湾区形成互补。
  • -4-
  • 南昌要避免人才流失。

热爱动漫的人都知道“集齐七颗龙珠可以召唤神龙”的梗,很多人都有一个集齐龙珠的梦想。对于江西南昌来说,这个梦想近在咫尺——近日,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七市与南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相关开发区和企业分别签订协议68项,涉及重大项目32个,意向总投资约860亿元。

无独有偶,长沙推进“三高四创”战略暨投资环境推介会近日在深圳举行。长沙邀请粤港澳大湾区,成功签约51个项目,总投资623亿元。此前,湖南“三高四新”战略暨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推介会在深圳举行,现场签约项目33个,总投资超600亿元。

毕竟两市面临着与大湾区第一辐射带,即广东梅州、河源、韶关、清远等市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的竞争,与大湾区第二辐射带,即厦、福、南等市在产业合作和招商引资上的竞争,区域博弈呈现紧张态势。

今年年底,赣深高铁将通车,南昌南向高速也即将开通。/图片来自江西十四五规划。点击查看高清大图。

-1-

南昌“一加七”连接广东七个城市。

南昌与广东七市签署的框架,重点加强对外开放、产业合作、科技创新、会展贸易、文化旅游、人才交流等领域的合作。相互开放交通首先,南昌和广州将加强城市航空口岸空的开放与高铁的衔接,进一步畅通物流通道。南昌与深圳将加强南昌、向塘、陆路口岸与深圳口岸(盐田、蛇口等)的合作。).

在产业合作方面,广州将支持南昌成为广州先进制造业的配套基地。两地将充分发挥“南昌VR广州电竞”优势,支持广州打造全国电子竞技产业中心。深圳将支持南昌优质企业在深交所上市,发行债券融资。东莞和南昌将携手打造全国智能装备制造“双高地”。

至于科技合作,光柱湾无疑是技术的“输出者”。广州将推进中山大学南昌研究院建设,支持南昌制药R&D企业在广州医院开展临床试验。珠海、东莞分别支持珠海横琴、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中国科学岛(南昌)的交流合作。

在文化旅游层面,两国公民都能从中受益。广东七市市民游览王腾馆、后郭遗址公园、梅岭、八大山人、凤凰沟等景点可享受免费或半价优惠。南昌市民去佛山等旅游城市也会得到相应的优惠。此外,南昌鼓励佛山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的重要节点城市。

至于长沙,在投资环境(深圳)推介会上透露的信息显示,长沙“紧盯大湾区建设全球大数据硅谷和国际数字经济创新中心的机遇,寻求加强科技和数字领域的合作,以吸引重大项目的资金和技术到长沙。”早前的“2021湖南-大湾区投资贸易洽谈活动”公布了450个投资项目,涉及装备制造、科技创新、生物医药、通用航空空、文化旅游、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领域。

总的来说,南昌和对接大湾区还处于框架的初级阶段,而长沙对接大湾区更深入,尤其是在“产业和科技”的合作上——南昌还在摸索,长沙已经“成气候”。去年年底,粤港澳科技产业园在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启动。目前,已启动“港城大长沙创新中心”、“精准生物医药”、“4D印刷陶瓷”等创新平台和科技项目。

南昌的经济总量、增速、城市首位度相比长沙、合肥都是逊色的/搜狐城市制图

-2-

南昌的“南下”没有先发优势。

坦率地说,大湾区和长沙对接的优势比南昌多。长沙位于大湾区规划轴线上,具有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明显区位优势。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铁等交通要道,让长沙和大湾区的距离“更近了”。从长沙坐高铁到香港需要3个多小时,长沙可以说是处于大湾区3小时经济圈内。

除了交通优势,还有政策保障。湖南自贸试验区去年获批,“打造联通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投资贸易走廊”。湖南,尤其是长沙,“连接”长江经济带和大湾区,区位优势无可比拟。

反观南昌,首先江西高铁线路与珠三角的互通程度还远低于湖南,枢纽“通而不畅”、“邻而不通”。长期以来,南昌到大湾区的高铁只能通过长沙连接。当然,随着昌赣高铁的开通和赣深高铁年底的运营条件,南昌经赣州到深圳将从9.5小时到3.5小时。

除了交通,南昌的城市首位度也是“硬伤”。长沙和合肥的地区生产总值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高于南昌。与这两个城市相比,其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明显不足。此外,在当前各省市竞相对接大湾区的背景下,经济增长缓慢、城市面积小、人口少等因素的叠加也将制约南昌的竞争力。

战略上落后,战术上能弥补吗?从之前的情况看,南昌市功能定位不明确,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自身功能分区不明确,辖区内同质竞争较为突出。这导致南昌过去无法准确定位对接湾区——因为整体区域发展战略分散,处于四面楚歌的状态——这一次南昌的“一对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核心思路尚未清晰。

对接大湾区,是各省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主要抓手。南昌高新区作为南昌乃至江西的创新聚集地,与周边省份的国家级高新区相比差距较大。南昌市还需要努力与大湾区要求的科技服务平台和科研投入相衔接。例如,南昌的专利申请数量、R&D资金在工业企业的内部支出以及R&D的单位数量都远远落后于长沙。

江西开发区布局图,南昌将以连接高新区和经开区为轴线。大湾区/图片来自江西“十四五”规划,点击看大图。

-3-

南昌的“站台碰撞”与大湾区形成互补。

路再难,也要走。南昌与大湾区的对接起步晚,基础差,但也不是没有“操作空”。从南昌与大湾区7个“核心节点”城市的合作来看,即使整体实力不如周边地区,但南昌高新区和经开区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南昌拟以“平台对平台”的方式与大湾区优势互补,这是一种新的战略思路。

南昌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航空空制造业势头强劲,广州高新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具有创新优势。两地将在电子信息产业、数字经济产业等方面展开合作。同样,南昌高新区将深化与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惠州仲恺高新区在类似领域的产业合作。

南昌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智能装备制造业突出,对应的广州南沙经开区具有良好的创新基础、产业基础、区域优势和经济发展潜力;佛山高新区重点推进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居、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南昌经开区已与广州南沙经济开发区、广州空港口经济区、佛山高新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对接三地优势产业和资源。

从平台对平台的碰撞来看,南昌开始注重产业集群建设,融入大湾区区域产业链,产业合作相对集中。南昌首先瞄准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集群,布局产业承接基地和配套设施;就是延长产业链长度,深入上游基础行业,向下游目标市场拓展。在航空空装备、新能源汽车产业,南昌有实力深度融合大湾区大数据和高端制造业。

“平台是轴,产业是链”,但最后往往是“项目为王”,任何战略都要以战术为基础。南昌与广东七市签订产业合作项目32个,总投资859.85亿元,涵盖电子信息、生产性服务业、汽车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物流、电子商务等行业。这些项目能否落实和推广,将是南昌与大湾区对接的开始。

从上述签约项目来看,南昌一定程度上避开了长沙的锋芒——先进的制造业是长沙的“压舱石”。未来五年,长沙将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长沙还将布局大脑智能、生物技术、前沿新材料、氢能、储能等未来产业。从这个角度来看,对接大湾区、南昌、长沙不是“零和游戏”。

南昌常住人口近十年增长相对较慢,与大湾区/搜狐城市制图对接时应避免人才流失风险

-4-

南昌要避免人才流失。

南昌和长沙的南向“拉伸运动”是两地十五计划的重头戏。南昌市“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积极融入大湾区交通网络建设,优化与粤港澳的通道连接。积极对接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构建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共享体系。瞄准大湾区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积极布局产业承接基地和配套体系建设。

长沙市“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紧密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资源、创新资源、人才资源转移优先。从两地的规划来看,南昌“蓄势待发”,长沙“志在必得”。但是,在与大湾区对接的过程中,两地也存在一些需要共同防范的问题。

大湾区虹吸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优秀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是正常的。在对接过程中,南昌和长沙必须结合自身的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合理区分“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采取相应的对策。数据显示,2020年,南昌和长沙常住人口分别为625.5万人和1004.79万人,比2010年分别增加121.24万人和300.7万人,年均分别增长2.18%和3.62%。长沙的人才聚集能力尚可,南昌要特别小心。

虽然长长两地的内/外资主要来源是大湾区,而且总体来说两地的科技研究水平相对落后,但在对接过程中,两地要合理规避资金和技术流失的风险,争取让大湾区的资金流入,产业外移。对这两个房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除了南昌和长沙的竞争,中部地区的合肥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与前两者相比,合富拥有更好的区位优势,东临长三角,南接大湾区。最近两年,合肥发展很快,这和它的区位优势密切相关。此外,郑州、武汉和太原距离大湾区相对较远,因此它们不太可能影响湖南和江西。

早在2019年,《南昌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方案》发布,两年来进展缓慢。赣深高铁将在两个月后通车。对于南昌来说,穿过大湾区的高铁才是真正的“龙”——高速公路可能会给南昌与大湾区的深度连接带来质的飞跃。南昌在跑,湘赣融入大湾区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

政经周刊“对接大湾区”。南昌日报

广东七市与江西南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南方日报

长沙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的对策分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南昌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的形势分析及对策。经济界

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深度合作,长沙开启新征程。深圳特区报

湖南“三高四新”战略暨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推介会在深圳举行。湖南日报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