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的故事里,却探讨着贯穿古今的永恒话题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作者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其灵感来自于她的一次偶然经历。

这一天,塞尔玛在散步的时候,突然听到了“救命”的呼喊声。善良的女作家连忙跑去帮忙,发现原来是一位小男孩遭到了猫头鹰的攻击。

塞尔玛灵光一闪,于是,调皮的小男孩“尼尔斯”就这样诞生了。

尼尔斯本来是一位十四岁的小男孩,有着一般孩子的天性,即好动、调皮、贪玩,还有一点的懒惰和不爱学习,一看到书本就犯困。

从这样的人物设定来说,我想很多人都会感到再正常不过了,小孩子自然有着小孩子的天性。

但是,随之而来的难题却困扰着古今中外的大人们,即如何让小孩子变得听话、善良、谦虚以及好学。

这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永恒话题,而《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就是对它的一次探讨。

尼尔斯因为调皮、淘气,对于小动物缺乏爱心,经常捉弄它们,以至于这些小动物见到他就想“咬”他。

这一天,他遭到了小精灵的惩罚,变成了一个只有拇指般大的小人儿。

对于尼尔斯来说,事情变得糟糕透了,之前被他欺负过的小动物们纷纷前来“报仇”。恰巧一群迁徙的“大雁”(一说野鹅)路过,尼尔斯家里养殖的家鹅马丁(另有译法:莫顿)非常羡慕它们的自由,于是几次奋力地要飞上天空。

尼尔斯这时候担心的却是,马丁的飞走会让自己家遭受损失,父母会因此而伤心,于是他紧紧地抱住了马丁的脖颈,企图将其从天上拉下来。

就这样,变成小精灵的尼尔斯和家鹅马丁一起,开始了它们奇妙的旅程。

其实古今中外的大人们,或者说家长们,对于孩子如何正确地成长都有一点共识,那就是“吃苦”。

在中国,不仅有孟子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也有现代的“忆苦思甜”教育方式。

西方同样如此,尼尔斯在匆忙之下骑着家鹅马丁随雁群飞向了远方,以一个孩子的心智自然少不了吃苦头,甚至还几次遇到了生命危险。

在湖边救下了被狐狸袭击的大雁,在森林里救下了小松鼠,甚至站在动物的立场上参与了和人类的斗智斗勇。作者的笔下将这些故事写得非常精彩、曲折,如果带入尼尔斯的视角中,足以称得上惊心动魄。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尼尔斯学会了什么是坚韧,什么是勇气,什么是正义。

于是他迎来了自己的最后一次考验。

倦鸟要归巢,孩子终究也是要回家的。

不断迁徙的雁群再一次路过了尼尔斯的家乡,这一次尼尔斯和马丁本来是想要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和曾经生活的地方,却发现曾经热闹的小动物们几乎都不见了,父母这段时间也过得非常不顺,欠了很多的债务,甚至想要卖掉房子,却又担心某一天“离家出走”的尼尔斯回来后找不到他们。

不巧的是,马丁及其在雁群中的配偶、子女们意外地被尼尔斯的母亲关在了曾经的鹅窝中,并且因为要搬家的缘故,不得不决定当晚就要将它们杀掉卖钱。

尼尔斯面临了一个选择。

他是要以拇指般大的小人儿面貌出现在父母面前进行劝阻,还是选择照顾父母的感受和自己的自尊心,看着马丁一家被屠宰?

最终,善良战胜了虚荣和自私,尼尔斯在最后关头敲响了房门,高喊着让母亲不要伤害马丁一家。

然后,抱住母亲的尼尔斯长大了,他又变回了曾经的少年,只不过身上多了勇敢、正直以及善良的光辉。

长大后的尼尔斯虽然丧失了与动物交流的能力,也不再被曾经的雁群们所接受,但之前经历的一切都深深地烙刻在了他的身心中,对于他今后的成长也必然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理想化”的故事,但所要讨论的问题却极不简单,所涉及到的内容也异常繁杂,在当时的西方文坛乃至之后的世界文学中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09年,凭借着《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这一长篇童话,塞尔玛·拉格洛夫成为了第10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简单的童话题材,为何能摘得诺贝尔文学奖

因受众的影响,“童话”这一体裁作品往往都需要叙事的简单、明快,语言的通俗、幽默,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故事内涵较为单一,“质感”不足。

所以,塞尔玛能以《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这篇童话作品摘得1909年的诺奖,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塞尔玛并不是职业的作家,其本职是教授地理和历史的教师,创作这篇童话是受到一位师范学院院长的邀请。基于对儿童教育的热爱,塞尔玛也希望能创作出一篇优秀的作品,来让瑞典的儿童们了解自己的祖国。

所以,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诞生是有着一个非常明确的背景以及非常崇高的理想的。

立意的高远,使得故事在构建和叙事上有着严格的选择。这也是它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着这样的目的,塞尔玛用了大量的时间走访瑞典的大江南北,将自然山水、民间风俗以及历史传说等都化作元素,一一将其放入了“单薄”的童话故事里。

由此,原本“单薄”的故事逐渐充盈起来,篇幅变得越来越长,也衍生出了众多的情感和表达的支线,留给了读者更多的解读视角。

值得注意的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定具有隐性标准,获奖的作品必然是要“反对”着点什么固有的现实,这在历届获奖作品中都没有例外。

而从《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成书过程来说,很显然,其打破的就是“童话”的原有桎梏,让读者以及其他的作者都意识到,原来“童话”也可以写得“复杂”、“丰满”。

人们对于“童话”的原有认知正在逐渐崩塌,翻过横亘在面前的大山,今后的人们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种笔墨,为众多的儿童讲述更为精彩的故事。

与此同时,“童话”也并没有摆脱原有的“读者”限制,它依然是写给孩子们认识世界、感知世界,并在其中获得向上力量的重要文本。

孩子们不仅可以学习“尼尔斯”从顽皮到善良的经历,也同样可以学习马丁向往自由的努力,自然也可以接受雁群首领“阿卡”所要表达出的极具启发意义的思考——人与动物应该怎样和平地相处。

这些价值在原有的“童话”中是很难展现的,人们普遍地认为,儿童因为心理和生理上的不成熟,无法将阅读的精力分散到多种主题之中,更无法进行如此深奥的思考。

于是,塞尔玛用作品告诉众多的童话作者,作者更应该考虑的是故事要如何讲述,而不是着眼于孩子成长阶段的“缺陷”。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