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新闻第454期:

作为一名职业作家,边肖不得不处理各种各样的习语,无论是他自己写文章还是主动帮助同事检查和校对文稿。一旦写作基本功不够,乱用成语,结果可能是“让人开怀大笑”…但在网络时代,“让人开怀大笑”可能有了新的解释,那就是犯的错误低级到大家都笑“方”(所谓“方”,就是人的情绪难以形容,表情变得僵硬得像麻将牌)。或者说,还有一种说法,犯了低级错误就白扣编辑奖金不划算,相当于你白送钱出去太“大方”了…

当然,诸如“不满意”被理解为“数据太差看不清”或者“身陷囹圄”暂时有点小麻烦,而不是被关进监狱,只能说是“语文老师死得早”。好像每个人都在语文课上发过誓:祝老师多大岁数就像给我多大岁数…然后,还没到退休年龄,老师就看着大家写的惊天动地的作品吐血而死?看来当老师也是一个高危职业。

但边肖从当年的经历中总结出一件事,就是每次讲到“半斤八两”这个成语,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都要在办公室里背着同学大吵一架“半斤是多少两”。数学老师会很有逻辑的解释,一页一页的解释:因为半斤=0.5斤,又因为一斤=10两,所以半斤= 0.5× 10两= 5两。但是语文老师就没那么逻辑了,就在你的作文本上把“半斤五两”四个字圈出来打个大大的红叉,然后嚣张地告诉你:古时候一斤等于十六两,虽然时代变了,成语也不能随便改啊!结果,孩子面对这种情况都是“古板”的。

其实这就是度量衡不统一导致的问题。虽然数理化教材强烈推荐我们使用国际标准体系的公制单位,但即使是“kg”、“km”这样的表述也被认为是不科学的,应该叫“kg”、“km”。但在现实生活中,绝不是这样的。比如医学院的研究生去菜市场,对屠夫说:我要买一斤猪肾皮…屠夫基本会充耳不闻,继续剁他的肉,直到一个老太太过来说:哎,帮我拿两斤猪腰,于是把最后一对猪装袋在水里买了,留下研究生一个人,在风中凌乱。

这是常用的“市制度量衡”,换算比例简单,一公斤等于二斤。除非是在正常的科研场合,大家都习惯以市场斤为单位,甚至物价局发布的蔬菜指导价都写成“每500克XX元”,否则大家都会一头雾水。一个小花絮是,有一次中国代表团参加奥运会,在登记运动员信息时,理所当然地在“体重”一栏里填上了“斤”这个数字。结果外国人被吓到了——如果一个跳水运动员真的有120公斤重,那和直接把一个重物扔进水里有什么区别?

所以公司里每天都有一群追求骨感美的女生在讨论如何保证自己的体重在三位数以内,而边肖也在为这个问题焦虑,只是每个人用的体重单位不一样…当时上海卫视某著名重量级主持人确实用自己的身材数据“出丑”了,具体数据是:胸围119 cm,腰围119 cm,臀围119 cm,体重119 kg,所以,

当然,只要你胖,看到体重秤腿都会抖。但是孩子们都希望自己能快快长大,所以没事就喜欢去体重秤上停一停。当边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一个亲戚从香港寄来了一个电子秤,这在当时还很少见。结果,边肖发现每次用那台秤称的数字都比其他地方的(比如称猪用的秤)重。花了很长时间才知道数字不是“斤”或“公斤”,而是英制单位的“磅”。一斤的重量和一斤基本一样,只是稍微轻一点,454克多一点,于是我莫名其妙地“增重”了10%…

说白了,单就度量衡而言,大中华两岸三地的标准并不统一。按照港人使用的英磅计算,每个人体重会增加10%,而如果磅秤上标有来自台湾省的“斤”,那么他们会瞬间瘦20%,因为那里的等于600克…更重要的是,港台没有“半斤就是50两”这种说法,因为那里还在用16两的旧度量衡。无独有偶,在英语单位中,一磅等于16盎司,东西方文明惊人的一致。

但是重量单位是十六进制是有原因的。在人类社会早期,用于称重的工具是天平,重量单位只能通过将散装材料分成两半来确定,所以1分钟2,2分钟4,4分钟8,8分钟16…..这符合逻辑。鉴于英制单位不太可能像中国大陆的市政单位那样进行十进制改革,如果用“半磅八盎司”这个成语,那么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就不会吵架了。

但是这个时候英语老师就会出来提醒你,表示重量的“pound”和表示货币单位的“Pound”只是同一个词。基本来源是中世纪的货币单位“磅”是指一磅白银的价值。但是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和汇率,一磅16盎司的现货白银已经到了220英镑,我们只能从字面上寻找两者之间剩下的联系。

更糟糕的是,不仅重量,其他英制单位也往往不是小数。甚至货币单位以前也是这样的。读读狄更斯等作家的作品,你会发现在19世纪的英国,数钱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因为货币制度规定一英镑等于20先令,一先令等于12便士,所以一英镑等于240便士…于是,小男孩拿着妈妈的1先令钱,买了一盒1便士的火柴,谎称自己丢了4便士(其实是买糖吃的),然后幸运的是,1971年,英国政府终于痛定思痛,改革了货币制度,新制度让一英镑等于100便士。最后,每个人都可以少死一些脑细胞。

此外,在美国之行中,边肖还把标有“英里(=1609.344米)”的距离当成了“公里”,差点摔断了腿。汽油的计量单位是“加仑”,相当于3.8升,这也让边肖可以计算出当地1.99美元一加仑的汽油半天相当于一升人民币多少钱。没事干的读者朋友不妨自己算算。这个多少钱?反正比在上海加油便宜…而边肖的爸爸也讲过一个故事:一个香港客户抱怨他家房子小,一家四口挤在200多平米的房间里。乍一看,香港人都是土豪吗?200多平米的房子还是太小了!当然后来才知道“平方”其实就是平方英尺,一平方米差不多等于10平方英尺。然后,四个人住在20多平米的小屋里,真的很辛苦。光是这个“方”也能让大家“方”到最后一次。

自然,当年港剧里经常提到的“体温102度”这个概念,也让大家接受得难以接受。边肖在美国时,每次看天气预报,就像经历一场数学考试。当时学校里一个来自美国南部的黑人外教曾经跟大家说,那里夏天很热,经常90多度,小伙伴们一个个都是“方”的。后来他们才知道,华氏90多度无非就是摄氏30多度,几乎和上海一样热,没什么不正常的。所以,听到“美国人民冒着10多度的严寒排队买奥巴马告别演说的门票”不要太惊讶,因为10华氏度差不多是零下12.2摄氏度,真的够冷的!当然,如果不小心感冒发烧了,可以烧到100多度。这个时候,你还是需要叫救护车,而不是消防车…

此外,在贵金属价格以“盎司”计算的同时,一个常见的令人困惑的单位是测量石油的“桶”,它被定义为美国制造的一吨(2000磅)的七分之一(这种进位制比以前的十六进制更疯狂),即大约136公斤。也许,把一吨油倒进七桶的原因是一周七天每天用一桶?鉴于这种单位换算太费脑筋,边肖一不小心就犯了串单位的糗事,比如把黄金的单位写成“桶”,然后被领导嘲讽:哪里能卖1000多美元一桶的黄金?如果你告诉我,我会花光所有的钱去借钱买!

所以理工科的学生在英美留学的时候,往往不适合这个问题。但是,英制单位之所以沿用至今,可能在于现行的国际十进制公制单位是英国人的死对头法国人制定的,所以“约翰牛”和他的一帮奴才们不愿意迁就,这就不同于半斤改成了五两,但大家还是要这么说,这是真的真的“半斤”。

也有一些过度。当时的法国人恨不得把一切都做成完美的十进制,比如一周10天,一天10小时,一小时100分钟。但事实证明,这并不能打破所有人的习惯。而习惯的力量如此强大,以至于人们至今还在用罗马时代传下来的有很多槽点的公历,无法改革。槽点到底是什么?下期我们会继续详细介绍。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