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软文文案佛语禅心,句句感人!

1、  淘气的妹妹给哥哥出了一道难题:你能让石榴树开出桃花来 嘛?哥哥实在为难,就带着妹妹向时间老人讨教。时间老人说:有个 人一定能。妹妹抢着问:那人是谁呀?时间老人答:那个人叫赵高, 我带你们去秦朝找他。妹妹又问:秦朝远吗?答:不远,也就一次穿 越的功夫,现代人不都喜欢玩穿越吗?

2、 皈依,是对自己的信仰一生一世的选择,也是成为正式佛教徒的开始,犹如学生入学,必须注册,才能取得学籍一般。皈依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皈依自性三宝,不是皈依某一人,不是拜师父。所以皈依后的佛教徒是属于整个佛教的信徒,不是专属某一个人的徒弟。(当代)星云《佛教丛书·仪制·问题答问》

3、  没事不惹事,遇事莫慌张;人生要从容,凡事向前看。生命 百年短,聚少离别长;隐约定数在,勿念亦勿忘。

4、 每个人都会经常面临烦恼,生活不是为烦恼去找找推卸的借口,而是去承担改善的责任,禅的精神就在于当下承担,认识生命的过程,解决生命的麻烦,发现生命的生机,去把握与实践,做一个生命的实践者,而不是烦恼的傀儡。

5、 我们以“八心”来孝敬父母,回报恩德。“八心”是:一,经常问候,给父母舒心;二,少说多做,给父母省心;三,诚实守信,给父母放心;四,勤奋上进,给父母开心;五,虚心好学,给父母称心;六,宽容豁达,给父母顺心;七,诚实坦荡,给父母真心;八,持之以恒,给父母安心。

6、 能以世事用教众生,见学胜已不生妒心,自胜他人不生侨慢。《优婆塞戒经》卷四,杂品

7、 相逢一笑即是养心第一良药,愁上眉梢即是自杀第一利刃。贪心过海无足时,过眼浮云又笑谁?知足人方作富中富人,脱俗客堪称贵中客。无事人才是好人,平常心方算好心。

8、 依脚穿鞋,量体裁衣,属于我的念佛生活,乃是佛就我的身量所赐的,是最好最好的。并非“我”是最好的,而是佛所赐的就是最好的。即使拿佛赐给祖师的物和赐给我的相换,我也不愿意,因为那原不是赐给我的,我用了恐怕要丧命。如婴儿不能吃大人的食物,强行吞吃,也许要丧命。

9、 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维摩诘经》卷中,佛道品譬如粪秽聚,弃着于大道,莲花生其中,香洁而悦意。《法句经·花品》

10、 今后之中国民族心理,其将吸收东西两半球、古今五千年各种民族之文化,陶铸为中国民族新心理,以为创造世界文化之发轫。(民国)太虚《中国近代之民族生活》

11、  快乐和幸福,本来就是说不清,道不明,难以衡量的。历史的发展, 让我们的生活条件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但却从未在真正意义上满足我们的 心。从大批的雇佣工人,到高高在上的公司大老板;从普通平民,到帝王 将相,没有人不在抱怨生活的不幸福。

12、 唯有宁静的心灵,才不羡慕显赫的权势,不奢望成堆的金银,不乞求声名鹊起,不妄求美宅华第。因为所有的奢望、乞求和羡慕,都是一厢情愿,只能加重生命的负担,让心灵变得浮躁而不堪重负。

13、  真正断恶之人,同时也不会轻视小善之德。而诸佛菩萨在因上修行, 也是“断一切恶,无恶不断;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无所谓事情的大小, 都能对事以真,竭尽心力广修菩萨行,最后人佛道。

14、 世间所有力,游在天、人中,福力最为胜,由福成佛道。《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一,力品

15、 人们常常执著于某种念头,而忽视了人生的道路上的许多岔路口,不知道适当的转弯也许能够带来更加美丽的风景。

16、  磊落做人,坦然做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急人所难,济 人所需,以诚以信,自在行世,或不可及,孜孜以追。

17、 。有时,我们因为脸上的斑点痘痘而起烦恼,为了使它们尽快消失而想尽方法。但请想想路边或失明或肢体残缺的乞丐吧,这时我们是否会自然生起一颗怜悯之心呢?此时我们还会为脸上的斑点痘痘而烦恼吗?由此及彼,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适用这个道理。我们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18、  说得千里路,不如行一步 有了好的想法就要立即行动起来,只有想法而不付诸行动,那只是一 场空想。

19、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六祖坛经·般若品》

20、 无论在家出家,均以各尽各人职分为事,令一切人先做世间贤人善人,庶可仗佛慈力,超凡人圣,往生西方也。《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自述》

21、 优化自身素质,就是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美化自己的人格、深化自己的智慧、强化自己的力量。

22、 理解你的人,不需要解释;不理解你的人,不配你解释。因为日久不一定生情,但一定见人心。人贵在大气,请相信,真正懂你的人,绝不会因为那些有的、没有的而否定你。

23、 做人其实不需要有复杂的思想,凡事要随缘,不要攀缘,境来不拒,境 去不留。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清心寡欲就会轻松自在;只要随遇而安就 能自得其乐;只要放下就能解脱。放下是一种选择、一种智慧、一种明白, 亦是一种结局。

24、 不贪图钱财,不追逐名利,只愿知足常乐。生起出离心而趋向解脱,是放下对世间琐事的执著而获得。

25、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缺憾。法国诗人博纳富瓦说得好:“生活中无完美,也不需要完美。”我们只有在鲜花凋谢的缺憾里才会更加珍视花朵盛开时的温馨美丽,只有在人生苦短的愁绪中才会更加热爱生命,拥抱真情。

26、 佛言: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人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楞伽经》卷三

27、 快乐与不快乐完全由我们站在什么角度去看而决定。获得,是幸运还是 灾难,也完全可以由我们自己如何看待它而决定。世事无常,学会调整自己 的心多往积极、乐观、阳光处想,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事,处在怎样的境 遇,都一样能活得自在而快乐。

28、 拥有并不一定都是好事,不论是感情,还是美好的事物,保持距离去欣赏,也许更能够看得周全、看得清楚。远远地欣赏,是一种知足,是一种远见,更是一种温暖平和的慈悲心。

29、 【禅,最高境界】缘于放下。放下类同于得与失的智慧。失即是得,是一种痛苦,也是幸福。因为只有失去,空下的双手,才能拾起新的幸福。放不下自己是没有智慧,放不下别人是没有慈悲,每一个人都要懂得放自己一马,也要放别人一马,不要把生命浪费在钻牛角尖上。生命的路很长很宽敞,放下才能如诗如画。

30、 人总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一时的得意并不代表永久不失意,而在失意的情况下,如果不能把心态调整过来,就很难再有得意之时。生活很平常,不要想太多,一切平常对待,就能达到快乐无忧的境界。

31、 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败,因为事情失败,不完满,这才使我常常发大惭愧!能够晓得自己的德行欠缺,自己的修善不足,那我才可努力用功,努力改过迁善!(民国)弘一《南闽十年之梦影》

32、 过度的欲望会导向贪婪——一种极度扩张的欲望,根植于不切实际的期盼。想要矫正贪婪,只能从内在的满足开始。保持少欲知足的人不但没有痛苦、无有疲劳,还会获得身心自在。

33、 如诸众生及草木,一切生长咸依地,世及出世诸善根,皆依最胜尸罗地。“四十华严”卷十七

34、  其实,忏悔是一日三省吾身的坚毅,是放下屠刀的睿智,是对过去丑 陋行为的诀别。如果一个人有了忏悔的需要,也正是因为他已然发现美好 而光明的东西。

35、 尝观世之百工技艺之精,而造乎妙者,不可以言传。效之者,亦不可以言得。况大道之妙,可以口耳授受,语言文字而致哉?盖在心悟之妙耳。——《憨山老人梦游全集》

36、 只有自觉安宁,摒弃身心的各种苦迫,才能从习以为常的思考与行为模式所 带来的束缚中超脱出来。

37、  对任何事的过于在意必然要自寻更多的烦恼,花的形态不随观赏者的 意愿而变换,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只是在于你的选择与心态。选择人生的 正面,你就能乐观自信地舒展眉头,面对一切;选择人生的背面,你就只 能是眉头紧锁,郁郁寡欢,最终成为人生的失败者。

38、  生气伤害最大的是自己 我们生气的时候,身体的细胞不知道要死掉多少,也很容易引起精神 上的不稳定,导致身体上的疾病。时常处在这个状态,寿命可能因此而减 少,受伤害最大的是自己。

39、 在萧瑟的冬天里,需要梅花争放,才会感觉世间的美丽;苦难的众生,需要爱心人士的爱护及帮助,才会感觉人情的温馨及社会的祥和。

40、 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北魏)昙鸾《往生论注》

41、 自信是消除疑心的起点,信人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升。在与人交往时建立互信的关系,才能给双方以真正舒心的环境。

42、  有些人生性好竞争,逞强好斗,绝不轻易屈服于他人。其实,战胜别 人不一定非要打败他,向人低头也是争取胜利的一个手段。争强好胜的人 如果不能自我控制,最终是要吃大亏的。

43、 压力即希望,烦恼即菩提!压力最大时是事物得以实现的最佳期,也是不二法门!

44、 很多人在陷入困难的泥淖时,往往会丧失了基本的理智和判断能力,往 往会使得自己越陷越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不要一直想着如何 解决问题,试着想想,能不能凭借这个问题走出去呢?

45、 谁掌握了真理呢?真理在谁手中呢?自古以来,哲人、智者、国王、强盗争辩不休,皆毫无意义。唯有“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不断称念者,便是掌握真理的人。

46、  偶尔会有一种空荡荡的感觉,仿佛置身在无垠的蛮荒,一切 都处于静止凝滞的状态。生命中总有这样的瞬间,灵魂出窍,肉身悬 浮,而我却在另一个地方默默凝望自己。在某种奇迹般的时刻,生命 的真相一览无余。

47、 布施,看起来是利人,实际上是利己。持戒,看起来是束缚,实际上是更好的自由。忍辱,看起来是吃亏,实际上是真正的受益。精进,看起来是辛苦,实际上是最终的安乐。禅定,看起来是刻板,实际上是发现内心的活泼。智慧,看起来放下很多,实际上是真正的拥有。

48、 千千为敌,一夫胜之,未若自胜,为战中上,自胜最贤,故日:人雄。《法句经》卷上,述千品

49、 【修禅问答】净尘问禅师:师父,当我与他人有矛盾时,我好心退让,他人不但不会看到宽容,相反还会觉得我很懦弱、好欺负。真让我难过。禅师问:你拿出宽容是为了让别人感恩你的幺?净尘说:也不是,我只是不想让人嘲笑懦弱。禅师微笑道:表面的激烈是由于内心的单薄,真正的力量如同流水一般沉静。

50、 古谓太末虫,处处能泊,唯不能泊于火焰之上,以喻众生心,处处能缘,唯不能缘于般若之上。故学道人,不可刹那而失般若智。——《竹窗二笔》

51、 生活的禅法,来自心地的力量,对眼前的拓宽,与对未来的展望,同样是一块心地,忙与闲的安排,浮生热恼千万种,一笑一坐全自消,世人不知清闲活,便是人生大冤枉。

52、 一般来讲,人生有生、老、病、死四苦,是人人都无法逃避的痛苦。扩充来讲,还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和五阴炽盛苦。——净慧

53、  生命虽然是充满苦恼,但也同时满载珍奇。留心察觉,才会发现生命 里的痛苦和美妙。遇到痛苦并不是要自己沉迷于痛苦之中,体验到生命的 美妙也不是要自己迷失于其中。

54、 人们生活在喧嚣之中,不仅环境的喧嚣无处不在,内心深处不息的追逐和欲望带来的喧嚣,也令人不得安宁。人们或许可以回归大自然,寻找片刻的宁静,然而大多数时候,人们身陷凡尘,无法平复内心的欲求和骚动,因为人们不懂得在喧嚣处为自己留一份清静。

55、 敌人对敌人,仇怨对仇怨,一方被伤害,报复必更残。《即兴自说·第四弥凯耶品·牧牛人经》

56、 仅仅满足于做一个好人而不追求精神解脱的人生,就好比一个人只为拥有肥沃的土壤感到满足,而不寻找种子,不努力耕种,也就不会获得果实一般,不究竟、不圆满。

57、 佛家不计较出身的尊贵与卑微,亦不计较人性的大善与大恶,他们都是可以被教化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一时的过错,而断送他未来所有的机会。善人需要度,恶人更需要度。越是污泥,越能长出清净芙蓉,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世间生灵皆有佛性,何况是一个“恶”人呢?

58、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宋)慧开《禅宗无门关》

59、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人我性,我性共同如来合。(唐)玄觉《永嘉证道歌》

60、 (四)知惭愧世倘有人,能知惭愧,是名诱进,如策良马。《法句经》卷上,刀杖品

61、 【天天禅语】给人安定、幸福,是大慈心的作用;用心救拔、度化,是大悲心的发挥。

62、 生活的禅法在于关注眼前的时光,减少那些分别与复杂,活好生命的清晰程度,不必要思考生命将来去哪里,首先要活好生命现在经过这里,管好自己的泪珠子,别砸伤了心地。人生活来艰难多,要想活得好,心地要宽,眼眶要深,泪珠子乱滚,证明不了什么深沉。

63、  相传,佛陀降生时,不用人扶就会走路,向四方各走七步,开言说 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何等的自信。

64、 汝不应由尊敬如来故,而接受如来的教法,要像用火来检验金子一样,先行分析,然后再做决定。《中部》第47经佛言

65、 我们总抱怨自己没好的机遇,但我们是否想过,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是 否都用心在做?机遇在哪里?就在每一大大小小的生活工作事项里。当我们 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写好人生的每一笔,我们就会拥有一个完整而美好的 人生。

66、 心如流水不暂住,心如飘风过国土,亦如猿猴依树戏,亦如幻事依幻成,如空飞鸟无所碍,如空聚落人奔走。如是心法本非有,凡夫执迷谓非无。若能观心体性空,惑障不生便解脱。《心地观经》卷八,观心品

67、  净慧法师开示:“谦虚是圣人的本来面目,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傲 慢,也不要使你的谦卑缺乏智慧。”圣人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每个人都有长处,都值得你谦虚学习,做人必须要谦虚。

68、 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狮子吼菩萨品

69、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别人的收获与光鲜,却一直忽视自己的懒惰和 逃避。没有付出,便没有收获可言。世上收获最多的人,往往是付出最多的 人。半途而废只会给自己带来越来越多的悔恨,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助你到达 成功的彼岸。

70、 【最有禅意的句子】在轮回的大牢狱里,很少人拥有出离的勇气;在生死的大苦海里,更少人拥有解脱的智慧。

71、 禅的真谛,如果认为知,是妄觉;认为不知,是无记空亡。禅是无限的,如宇宙星空,无量无边。决不能用习惯,概念,推理,联想,分别,执着,妄念等,已知的知识,认识禅,了解禅,解释禅,反而束缚了无限禅机,心智。只有在进入,真空无想,无念之后,当假我消失之后,真我才能现前,显现无限般若智慧。

72、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与睦,忍则众恶无暄。若能钻木出火,污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73、  社会需要批评,也需要鼓励。批评是为了让社会进步,而社 会的进步同样需要鼓励。社会由人组成,对一个人老是批评,容易使 这个人破罐子破摔;如果既批评又鼓励,这个人对批评就较容易接 受,也会因鼓励激发自觉,有利于其心智的健全。一个心智健全的人 即使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

74、  每天睁开眼睛,做不完的事情正等着你,那是一种幸福,说 明你的生命还没有生锈。早晨是幸福的,百鸟有唱不完的歌,晨风有 走不完的路,朝霞有用不完的情。如锃亮滑轮不停地运转,生活的繁 杂在早晨变得简单,人生的丰富在早晨镀上色彩,生命的灿烂在早晨 补充能量。幸福的早晨永远不会生锈。

75、  恶念人皆有之,大善者也有小恶。关键在于,恶念一旦产 生,我们是顺应还是抵抗。

76、 禅有如黑夜里点燃的一盏灯,有如风雪之地生起的一盆炉火,有如漫漫沙漠里出现的一方水域。它像是一艘在红尘中平静航行的法船,载着需要拯救的芸芸众生,一路普度向前。禅可以教会一个人如何回到自己心灵的居处,在那里听闻鸟语花香,沐浴阳光雨露。

77、 修行就是一种忙碌。要忙出成果,忙出价值,就要如禅诗中所描述的那样,为自己寻一个龙潭虎穴,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来做事,积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78、 幸福是可以简单的。理想再大,可以暂时把目标缩小在脚下,通过一回出游,一天的休憩,一课的悟禅,一次公益活动等实现简单的幸福。大起又大落的人,是最明白平平淡淡才是幸福的滋味。当一个人患过一场病后,会减掉心里虚妄,最能释怀放下,会认为只要没有外压,没有内忧,能吃、能睡,健康能动就是幸福。

79、 一个人在世间做了多少事,就等于寿命有多长。因此,必须与时日竞争,切莫使时日空过。一生要为善竞争,分秒必争。

80、  慧律法师说:“真正限制妨碍,埋没自己的,永远只会是你自己。”愚痴的 人,一直想要了解别人;有智慧的人,却努力地了解自己。

81、 今日仍流连于苦海之中,明日便无法收获安心之乐。日日不离苦,日日都是苦。与其原地蹉跎,等待着不知何日到来的解脱,不如用行动将自己从痛苦中释放出来,以获得轻松和幸福。

82、 躯乃“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既为物质的组合,坏灭(病死)是正常的现象。然而肉体可能是单薄虚弱的,精神却可以强壮康健。

83、 寺院中木刻、石雕的佛菩萨像,只是供我们摄心,真正灵感的佛菩萨在每个人的心中。

84、 【清雅基地】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从爱到恨有多远,无常之间;从古到今有多远,谈笑之间;从你到我有多远,善解之间;从心到心有多远,天地之间;当欢场变成荒台,当新欢笑着旧爱,当记忆飘落尘埃,当一切是不可得的空白,人生,是多么无常的醒来。–云乡禅师

85、  不能不在乎褒贬,不能太在乎褒贬。人既是独立的个体又处在群 体之中,一言一行都会被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解读。关键在于自己,要 明白自己是否真的像褒的那样好,又是否真的像贬的那样不堪。

86、 眼声耳色不思议,百草颠头受用时。表里洞然无一事,端能保护腊人儿。好日我同,遇缘即照。法随法行,法幢随处建立。——《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87、 如今大家从生到死一直忙个不停:幼年时为玩耍与游戏而忙;中年时为感情与工作而忙;晚年时为养老与治疗而忙。然而,最终除了满脸皱纹与精神空虚外,我们还能拥有什么呢?所谓人生的幸福与快乐是指什么呢?我们忙的意义又在何处?

88、 音声及文字,不应随顺转,应知真实义,无行以随行。实义无音声,亦无有文字,超过语言数,乃名为实义。《大宝积经》卷二十三,被甲庄严会

89、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如今有些人,内心充满了邪见与颠倒之心。将真理视为谬论,这就是邪见;将谬论视为真理,这就是颠倒。芸芸众生,由于无明之故,追求真理之人寥寥无几,追逐谬论之人却比比皆是。请佛菩萨加持,愿一切如母有情众生的心中树立正知正见!

90、 人的一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最初的开端和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的,但 过程却各不相同。一个人的目标定得高,他就必须付出更多的辛劳和汗水, 即使经过全力打拼仍不得实现,但至少也会比他人走得远,比他人实现得 更多。

91、 人生总是在得失中不断循环,随遇而安是一种生活态度。只有懂得放下,才能把握当下。

92、 应观四念处:所谓无身住处,无受住处,无心住处,无法住处,无住处建立处,是名念处。《大宝积经》卷-。-,善德天子会

93、 世间之所以有人我、是非、内外、事理不能调和,皆源自“贪、嗔、痴”。有此三念,故争长论短,永无休止。

94、 从付出中收获心灵的富足生活中占有再多的金钱、名誉、权力,也不能换来幸福。

95、 有些人一定会问,宇宙是个虚无缥缈无法掌控的无限空间,它会带给地球何种灾难,人类能够掌控吗?这其实就是大自然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确是微不足道的。

96、 “觉悟人生”即是观照在当下,破除烦恼;“奉献人生”即是发心在当下,成就众生。

97、 心为法本,心尊心使,心之念恶,即行即施,于彼受苦,轮轹于辙。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行即为,受其善报,如影随形。《增一阿含经》卷五十,大爱道般涅槃品

98、 【天天禅语】《三乘佛教如何同步修持》——(显密圆融)我们的行为,要做到小乘的行为:少欲知足、谨慎取舍。我们的思想,要符合大乘的思想:毫不利己、普度众生。我们的见地,要达到金刚乘的见地:悲智双运、轮涅不二。

99、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类人:他们勤奋、努力地工作,但是脾气暴躁,生活也因此变得混乱不堪。他们只顾匆匆赶路,却忘了欣赏路边的风景,从而葬送了自己安静的生活,失去了自己本该拥有的幸福。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