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合情合理的“悖谬”
晓 秋
(一)
有一首获奖的咏物短诗,说的是“生石灰”。
越泼冷水
越焕发出热情
由“冷”而变为“热”,看似悖谬,但仔细一想,生石灰不就是这么一回事么?
于是,我也试着写了一首咏“冰”的小诗:
即便是弱水
也有着铮铮硬骨
一“弱”一“硬”,悖谬却入理。这种思维方式之奇特,就在于反常合道,佯谬而实智。从语言形式来看,关键是将一对反义词巧妙地组合起来。
(二)
美国著名的盲人作家海伦·凯勒,曾以非凡的毅力创造了惊人的成就。请看一段谈话:
访问者:一个人可能遭到的最大悲哀是什么?
海伦·凯勒:有眼睛而仍然看不见。
无独有偶,中国的保尔──张海迪也是一位身遇不幸的杰出女性,人们赞美说:
她失去了双腿的功能,却走出了一条光灿灿的大道。
我们不难从两者间发现悖谬的事实:
“有眼睛”与“看不见”;
“失去双腿”与“走出大道”。
然而,我们却真切地体会到这是生活的哲理:在健康人与残疾人之间,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差异?
(三)
这种逆向的思维,为人类的语言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文学语言,如泰戈尔的散文诗中的妙语:
广阔的黑夜,比囚禁的光明更为美丽。
离你最近的地方,有最远的距离。
哲学语言,如汉、唐人的格言: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宗教语言,如禅宗的玄论:
眼冷冷似灰,心热热如火。
背心求心,面南而望北斗。
无论是客观世界还是主观世界,矛盾无处不在,悖谬,正符合事物的矛盾律。悖得合情,谬得合理,体现了人类的机智,即思维源源不断的创造活力。
2007-09-12选自《咬文嚼字》98年合订本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