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木心 诗经演同袍说的是什么意思

《诗经演》

木心最具古朴色彩的诗集。文字是古典的,观念是现代的。就诗而言,木心依据《诗经》创造性地注入现代内容,写成了《诗经演》,每首十四行,整整三百首。本诗集曾被认作“天书”,今由木心研究专家李春阳倾力注解,读者自此可一品其妙。

《同袍》是木心《诗经演》的第一首诗。按照传统,诗集的第一首诗是重中之重。

同袍

与子同袍,与子同裳。与子同泽,与子偕作。坎其击鼓,坎其击缶。泌丘之道,无冬无夏。子之汤兮,洵有情兮。泌丘之上,泌丘之下。握椒婆娑,泌之洋洋。

木心的前四句“与子同袍,与子同裳。与子同泽,与子偕作。”都直接抄自《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袍、矛、仇,属于上古韵幽部。国际音标拟音[u]

泽、戟、作,属于上古韵铎部。国际音标拟音[ak]

裳、兵、行,属于上古韵阳部。国际音标拟音[aŋ]

韵部相同叫作叠韵。

韵尾相同叫作押韵。

韵部相同,韵尾发声部位相同,叫作对转。有阴阳对转,阴入对转,阳入对转。

韵尾相同,韵尾相同,主元音相近,叫旁转。

主元音相同,发声部位相近,叫通转。

旁转而后对转,叫旁对转。旁对转要慎用,最好不用。只有有古书证据的时候,才用。因为滥用的话,到处是旁对转,无处不转。

如果木心将袍跟裳押韵,采取句句押的方式的话,幽部[u]和阳部[aŋ]不押韵、不对转、不旁转、不通转。

如果他将裳与作押韵,采取隔句押韵的方式话,倒是可以,铎阳对转。虽然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对转。

袍裳根本是不押韵的,那么便假设他采取的是隔句押的方式。

缶,上古韵幽部。国际音标拟音[u]

夏,上古韵鱼部。国际音标拟音[a]

这个是幽鱼旁转。你运气好啊,谁让上古汉语押韵方式方式宽泛呢。

情,上古韵耕部。国际音标拟音[eŋ]

下,上古韵鱼部。国际音标拟音[a]

洋,上古韵阳部。国际音标拟音[aŋ]

情跟下是不押韵的,跟夏也是不押韵的。当然,会有懂行的人,出来说情可以跟汤耕阳旁转。

等等,不是说是隔句押吗?怎么又句句押了?

这说明什么?木心根本不理解诗经的押韵方式,所以,不要说他旧学水平多么高了,他连合格的中文系水平都不到。当然,很多中文系的学生、教授也不到。

其实他哪里知道什么上古韵啊。只不过是抄诗经的句子,还是连着几句几句的抄,而诗经押韵广泛,各种转。并且双句不押,还可以说单句押。所以蒙对的机率多些罢了。

“坎其击鼓,坎其击缶。泌丘之道,无冬无夏。子之汤兮,洵有情兮。”六句直接抄自《宛丘》。

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泌丘之上,泌丘之下”改自“宛丘之上兮”“宛丘之下”。

“泌之洋洋”直接抄自《衡门》“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写诗不是不可以引用化用前人句子,但是将两首诗前后拼合起来,然后说是演。然后一点高妙,都没发现。一首56字的诗,属于作者独创的就6个字,两个泌,一句“握椒婆娑”。握椒婆娑”,一看就不符合《诗经》的表达方式。“握椒”《东门之枌》“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郑玄笺:“女乃遗我一握之椒,交情好也。”本来是一握之花椒的意思。木心此处将握椒用为“握着花椒”。“握椒婆娑”的意思,握着花椒婆娑起舞。虽然意思也算通顺,但是语感很差。

2.国学经典诵读表演我们要表演以“国学经典诵读”为主要内容的节目 爱

很多啊 以话剧的形式演诗经。

国风 很多东西都可以扩展成剧本的–# 下面的是我以前写的朗诵稿个人感觉更适合演剧本–#我这个当然很不合适 只是给你们提供个思路 《诗经。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密集的鼓点催促着,士兵们的胸膛随着鼓声急促起伏,恐惧的颤抖被转化为嗜血的癫狂 我在战场上肆意的收割着生命,割下无数头颅,勇如战神。没人知道,其实,我是在害怕。

害怕不能回到她身边。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多么羡慕他们啊,那些在朝歌,在帝丘,修建工事的人。干活虽然累,但是,每天晚上还能回到家中,吃到妻子做好的晚餐,虽然简单,却温馨。

南行,我看见一幕幕凄美的景色,即将南征的军人在与他们的亲人告别,无视将军肃穆庄严的誓师祭天,每个人都有千万般思绪道不尽,却终又无语凝噎。 落幕前,我看见一丝夕阳,挂在每个人脸上,她的笑靥如火,华丽绚烂,很温暖,几乎将我融化,但我背后一片冰凉。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何时才能回去?我开始精神恍惚,时常产生幻觉。我喜欢这感觉,因为那时,我能够停止杀戮,回到你的身边。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每天都会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就地扎营,我的马丢了,最后在柳树林里找到了它,它也想回家了吗?我拿出她的头发和出发时她折下的柳枝,低声唱起她教我的歌 每唱一句都会有几个人加进来,声音越来越大,却越来越凄凉。

明天就是决战了,我们甚至能看见对面郑国军旗上的装饰,一只饕餮!明日黄昏前,总有些人要被它吞噬。 画角声起,司晨钟暮鼓,望断天涯路 却望不见她的样子,也望不见我的未来。

背井离乡的苦楚尚可忍耐,与心爱者分离的疼痛让人情何以堪?面对看不见的未来,才有这样的誓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契是聚合,阔是离散,死生聚散,这样的大事,我们确实是做不了主,但是,不管怎样,我都要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不是说给她听,是说给我自己听,是说给命运听。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不管我多么卑微,你一直相信我是你的英雄,相信有天我会踩着五彩祥云来迎娶你。 可惜啊,虽然这样安慰着自己 却知道,我是不能再牵着你的手了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对不起,你眼中伟岸的英雄,终究骗了你,我不过是个凡夫俗子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生死不是我能抉择的,这样遥远的距离,我如何能够回到你身边执行我的诺言。

我不能陪你一辈子了 诗经中我割舍不下的就是这首《击鼓》,很小的时候,初次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时候,虽然还是懵懂,却也明了那是一种可以让任何人沉醉的美。 没有见到《击鼓》,便以为这句绝美的爱情宣言势必是出自一首缱绻万千的诗, 我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局。

个人意愿无法左右的命运,它永远是一种威胁,郑国军旗上的饕餮一般,蹲在爱情的上方。 所以相爱的人,一定要守在一起,有你的手在我手中,有你的眼眸映在我的眼眸,就能忘记彼此之外的一整个世界,包括对于未知命运的恐惧;。

命运不会认输,它总有办法制造分离,让恐惧乘虚而入,将你的一颗心,重新摄入它的掌中。 我仿佛看到这男子脸上哀恳的表情,更有一种坚毅,这渺小的人类,咬紧牙关,攥紧双拳,含着热泪,对于君临一切的命运的无畏挑战。

《三十里铺》里的三哥哥,说得没这么狠,但也有他一种自信:叫一声凤英不要哭,三哥哥走了回来哩。面对着哭哭啼啼的情人,他要她鼓足勇气,相信人定胜天:我必归来,与你同在。

后来,三哥哥回来了,但是凤英已经嫁人,三哥哥郝増喜一辈子未娶。 那一刹那我被一种巨大的莫名的力量紧紧困住,恐惧得让我窒息。

简简单单的相守白头有时候也是奢求 她不是信不过他,而是信不过命运,死生契阔的誓言,挣不来一个现世安稳。 再想那《诗经》里的男子,他有没有与心爱的女子白头偕老?炽热的美丽的爱情,总是诱使我们对它做善意的期待,然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金闺梦里人——这无定河边的无名白骨,没准也曾是某个女子梦萦魂牵的伟岸背影,在她心中,他独一无二举世无双,“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可是终究是旧人去了,再为新人笑。用尽他所有的时光,他一生的心情,去要死死抓住的那只手,终究败给了主宰,爱未央,唯余一抹神伤,鸿渐于陆,夫征不复,今夕何夕,魂牵兮,那只柔荑与谁执? 在智利,发现过一具西班牙士兵的干尸,他的手心中紧握着一块怀表,打开怀表锈蚀的盖子,是一段红褐色的女人头发,挽成一圈,怀表的时间是二月十四日下午五点二十一。

感谢上苍,俗世间的芸芸众生得以见证那一刻的伟大,感谢上苍,赐予人类回归的路标——爱。不管是利欲熏心或者杀人如麻,他都将在她那里获得人性的回归。

那一刻他的怀表定格,他的生命也被定格,他是谁,他的她是谁都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定格的一刹那,他的回归,不管是大西洋还是安第斯山脉,智利沙漠还是亚马逊雨林,都挡不住他,他牵住了她的手,没有人能阻止,仿佛间,春秋五年的那个征夫与这个大航海时代的西班牙士兵重叠了,都是在那一抹亘古不变的夕阳下,回到。

3.《诗经》是什么体裁

《诗经》是民谣体,来自于最底层百姓的生活,如原生态歌曲一般,直 白,透明,简单,和谐。

没有文人的矫饰造作,天真朴素,自然剔透,雅正 纯真,琴瑟友之,无轻薄之意,有清透之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 人,在水一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里 的水和其伴生的植物,起伏于“风、雅、颂、赋、比、兴”之间,几乎每一 首诗开端,都由水和植物来“比兴”。

诗韵悠扬,荡起乐符,演奏着相思、怀 人、悼亡、嘣恋等人生体验和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由此径走入圆满 之境。

4.《诗经》的内容有哪些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人 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 篇。

另有6篇为玺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先 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 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 至今。《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 歌谣。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 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 的不同又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 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 颂》、《鲁颂》、《商颂》,共40篇。

全部是 贵族文人的作品。汉初传授《诗》学的共有四家:齐之辕固 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 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

齐、鲁、韩三 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 文经学,是民间学派。 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 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 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

今天我们看 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5.学校艺术节需要表演节目,选定用诗经采薇的剧情来演短剧(是无对话

《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戎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首先必须选定音乐,根据采薇这首诗每句描写的情景来编排动作。如果你们班上有有舞蹈功底或者爱好表演的人还好说,没有的话业余演出难度太大。分为几个场景表现这首诗的主题就行,主要音乐,服装,气氛得到位。50个人只选几个主要演员表演前面的内容,朗诵时再一起上。

总之,原创的话这个很难排,不知道你是高中大学,最好能有一两个专业的人编排。

6.诗词朗诵经典汉乐府诗词表演可用什么题目

可以选择配乐诗朗诵。

穿着诗歌创作背景或者内容背景的服装进行表演。选择相关道具进行表演。

设置话剧等背景进行表演。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

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

“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

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

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

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

“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编辑本段]诗歌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

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 [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

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

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

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

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

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

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

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