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静女》原文及翻译

静女 翻译

静女其姝 那个姑娘文静而漂亮

俟我于城隅 暗中相约我在城角的地方相见

爱而不见 我如期而至但她却没有出现

搔首蜘蟵 急得我搔首弄发心彷徨

静女其娈 那个姑娘纯洁而美丽

贻我彤管 送我一束红管草携带着淡淡的幽香

彤管有炜 红管草发出闪闪的光芒

说怿女美 我非常高兴,因为它是美丽的姑娘(所赠)

自牧归荑 牧场摘来的嫩草纯洁芳香

洵美且异 非常美丽并且非常奇妙

匪女之为美 也并非小草特别的漂亮

美人之贻 只因是美人所赠才非比寻常

邶风 静女 注释

静女其姝1,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2,贻3我彤4管。彤管有炜5,说6怿7女美。

自牧归荑8,洵9美且异。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

1.姝:《诗·鄘风·干旄》:“彼姝者子,何以畀之?”《说文》:“姝,女子也。”《字林》:“姝,好貌也。”这里用为美好之意。

2.娈:(luán栾)《诗·邶风·泉水》:“娈彼诸姬。”《诗·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诗·小雅·车舝》:“间关车之舝兮,思娈季女逝兮。”《广雅》:“娈,好也。”这里用为爱好之意。

3.贻:《诗·陈风·东门之枌》:“视尔如荍,贻我握椒。”汉辛延年《羽林郎》:“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裙。”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明魏学洢《核舟记》:“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这里用为赠送之意。

4.彤:《书·顾命》:“麻冕彤裳。”《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书笏珥彤,纪言事于仙室。”这里用为赤色之意。彤管:红色的管状笔。

5.炜:《说文》:“炜,盛明貌也。”《玉篇·火部》:“炜,明也,亦盛貌。”这里用为鲜明光亮之意。

6.说:(yue悦)(yue悦)《诗·召南·草虫》:“我心则说。”《诗·鄘风·定之方中》:“星言夙驾,说于桑田。”《诗·小雅·頍弁》: “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几说怿。”《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雍也》:“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礼记·中庸》:“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孟子·梁惠王上》:“王说曰。”这里用为喜悦之意。

7.怿:(yi义)尚书·康诰》:“惟文王之敬忌,……则予一人以怿。”《诗·小雅·节南山》:“既夷既怿,如相酬矣。”《诗·小雅·頍弁》: “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几说怿。”《诗·大雅·板》:“辞之怿矣。”《礼记·文王世子》:“是故其成也怿。”《广韵》:“怿,悦也,乐也。” 这里用为高兴之意。

8.荑:(ti题)通“稊”。草名。一种像稗子的草。《诗·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孟子·告子上》:“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晋书·元帝纪》:“生繁华于枯荑。”《后汉书·方术传》:“炳复次禁枯树,树即生荑。”这里用为草名之意。

9.洵:古通“恂”。《诗经·郑风·叔于田》:“叔于田,巷无居人。”《诗·陈风·宛丘》:“洵有情兮。”这里用为诚然、确实之意。

邶风 静女 赏析

出自《诗经·国风》,作者不详。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密约欢会的诗歌,诗歌的第一段描写的是姑娘主动约会小伙子,但在约会地点姑娘却因害羞而不出来见面,急得小伙子搔头徘徊到处找。第二、三段则是描述他俩见面互赠礼物。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到两人见面亲密又互相爱慕的情景,全歌意境清新,形象鲜明,极富有诗情画意。

2.高一语文中的诗经,静女加点字一词多义谢谢

娈:美好。

(并非一词多义)俟:1、音sì,[1]等待(俟我于城隅)。[2]俟次,依次之意。

[3]大。(俪俪俟俟,或群或友。

──《诗·小雅·吉日》)2、音qí,万俟,复姓。踟蹰: 1.徘徊不前的样子(搔首踟蹰);缓行的样子。

2.犹豫;迟疑。 3.逗留;歇息。

4.须臾;瞬间。 5.相连的样子。

6.古代刻漏器,用以承水。 7.梭的别称。

其:qí[1]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她们)的”、“它(们)的”:各得~所。莫名~妙。

三缄~口。独行~是。

自食~果。[2]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他。

~余。~次。

文如~人。名副~实。

言过~实。[3]那里面的:~中。

只知~一,不知~二。[4]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如是,熟能御之?”[5]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如土石何?”[6]词尾,在副词后:极~快乐。

大概~。贻:[1]赠给。

[2]遗留。说:说1shuō [1]用话来表达意思:~话。

~明。演~。

解~。说2 shuì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说3yuè [1]古同“悦”(说怿女美)。怿:yì[1]欢喜(说怿女美)。

[2]悦服(怿,服也。──《尔雅》。

郭璞注:皆谓喜而服从)[3]更改(自山而东,或曰悛,或曰怿。──《方言》)洵:xún[1]诚实,实在(洵美且异)。

[2]疏远。[3]流泪:洵涕(默默流泪)。

3.高一语文必修一 静女扩写300字

语文

(语言和文学的简称)

编辑

是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简称。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较随意,直接易懂,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文学包括中外古今文学等。此解释概念较狭窄,因为语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艺文(文学、曲艺等),还有很多实用文(应用文)。通俗的说,语言就是说话艺术。

一般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4.高一语文 静女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男女幽会的情歌。

少女故意躲在城角,“爱而不见”,男子急得坐立不安,“搔首踟蹰”,这两句平实如话的描写,极为传神地表现了一对恋人初会时的情趣。既而约会之时少女赠送彤管、荑草,男子欣喜若狂语带双关表达爱意的情态,又写得柔婉细腻,情意绵绵。

全诗清新活泼,生动有趣。吟诵此诗,读者亦会被其浓浓的青春气息所感动,而诚心祝愿这对恋人幸福美满。

鉴赏一 《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

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多有曲解,未得其真旨。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

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

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渭“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

所说拘牵于礼教,皆不免附会。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接近本义,但指男女正常的情爱活动为“淫奔”,仍是头巾气十足,与汉儒解诗言及妇女便标榜“后妃之德”同一弊端。

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

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 读诗的第二、第三两章,我们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对诗人的“写形写神之妙”(陈震《读诗识小录》)有进一步的感受。

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不妨说已成为一个具有能指优势的特殊符号。

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第三章结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既是第二章诗义的递进,也与第一章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典型动作刻划人物的恋爱心理可以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读完此诗,对那位痴心小伙子的一腔真情,我们除了深受感动之外还能说些什么呢?鉴赏二 《静女》是一首很美的诗,意思并不深,却最有风人之致。

但是因为诗里有了城隅,有了彤管,解诗者便附会出后宫,牵缠出女史,引申出许多与诗毫不相干的故事。明人韦调鼎说:“此民间男女相赠之辞。

序以为刺时,欧阳公谓当时之人皆可刺,于本文尚有间矣。毛郑泥‘静’字,又不解‘彤管’之意,强附为宫壶女史之说。

张横渠、吕东莱又曲为之解,皆以辞害意矣。郑、卫男女相谑之诗颇多,而拘拘指为刺其君上,何异痴人说梦也。”

比后来清人的许多说法倒还明白得多。 这首诗反映了先秦纯朴的民风,真挚的爱情。

双方赠送的礼物都很普通,但对方都异常珍爱,还是男子禁不住说破了其中的秘密,“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恋人间的爱慕之情溢于言表。

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一次恋人的约会。全诗三章。

一章重在写场景,两章重在写心理。第一章写青年之急,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

5.高二的一道语文题第一课《诗经》三首: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

把诗经《邶风。

静女》改写成白话文故事如下: 《夕阳中的静女》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年,那一个叫邶的小国。 初夏的风总是那么令人留恋,就像他与她的邂逅。

他们在一次踏青中相识。当时他骑在马上,正打算充分享受这山谷中的宁静时,游离的眼神被一个白色的身影锁住了。

那便是她——那美丽娴静的少女! 她正看着断垣上的蓟草出神,绝尘的脸上泛起微微的笑意,银铃般的笑声幽幽传入他的耳中,整个山谷仿佛也因她而生动起来。 她多美啊!看她的衣着虽不是出身王宫贵族,朴素的打扮却依然遮不住她脱俗的气质。

她其实也在看他。 因为她感觉他决不像其他的纨绔弟子——就算他出身豪门。

今天他来到城楼上,是向她道别的。边城又起烽火,战事吃紧,为了保护国土和心爱的她,他必须离开。

虽然他曾让她担心过好几回,但这次不同,这或许是永别了。他拿出静送给自己的笛子吹了起来,这笛子多美啊,红通通的象一团火焰, 他知道这城楼上久等的不光是他,还有一个人,就是她。

她就藏在墙角那儿。, 她早来了,她已经知道这次约会就是离别日子。

她不知流了多少泪水。她终于出来了,依旧美丽善良,娴静温婉,知只是笑容不再,人也憔悴许多。

两人静默许久,彼此心里都很清楚,只是都不愿意说破。他走时只带了两样东西——一只她送的箫笛,一支竹筒,那里装这她送的白茅。

弱小的邶国是最终没能逃过一劫城破了,江山在敌人的铁蹄之下支离破碎。他在城外找到了身为统帅的他的遗体, 清晨,敌军的一个士兵发现了他,急忙去报告了首领,首领很惊讶,一个弱女子,她想干什么?当首领带着军队到来时,所有人都被她的美貌惊呆了。

文静的女孩,她看上去十分苍白,在众人的包围中,她又看到了嫩绿欲滴的蓟草,他回忆起与他的美好时光,竟渐渐笑起来,笑得很释怀,是一种轻松与解脱的笑容。突然,笑声停住了,敌人正纳闷时,一道暗红的液体正从她嘴角流出来。

她手撰着的那把匕首,是他为她打造的,没想到竟用在她自己的身上。 她美丽的眼合上了,为他,也为祖国。

但从那以后,总有人说,听到隐隐约约的箫声从城外传来。

这个不是我写的~前几天有人出了一个一样的问题~是别人写了~我COPY给你 。

6.【高一语文必修一必修二必背诗歌和文言】

必修1:《沁园春 长沙》 ,《雨巷》,《再别康桥》,《荆轲刺秦王》中的一段“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还有后面陶渊明写的《咏荆轲》(我们老师要求背的)必修2:《诗经》两首:《氓》,《采薇》,《离骚》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第三段: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7.一篇作文,高一语文中古诗《诗经》中的《静女》用白话文写出来,

我出生在一个叫邶的国家。

这里曾经是一个美好的地方。连绵的青山,秀美的树林,奔流的小溪,还有勤劳而质朴的人们。

可是现在,在敌人的侵略之下,这个美好的国家已经支离破碎了。山脉已不再温暖,它承受不了尸体的重担;溪流已不再欢快,它负载不了鲜血的沉重。看着邶的人们一批批倒下,我感到心痛和愤怒。

我是邶军的首领,我带领着士兵们抗击敌人,保卫邶国。可是,每天仍有那么多无辜的人死在敌人的刀刃之下……我,我该怎么办?

今晚又是雨夜。雨夜总会勾起埋藏地最深的回忆。

“那是初夏的一天,我骑着我最心爱的白马来到溪边。湛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与清澈的溪水相映成趣。花都开了,草都绿了。花的香味伴着青草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初夏的风是温暖的,亲切的,抚摸着天地间万物,也抚摸着我的脸颊。正当我陶醉在这一片闲适中时,耳边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我回头,霎时惊呆了。一个美丽的女子,一袭素白的长裙,宛若天仙。她微笑着看我,我的目光再也离不开她,连那一班美景也抛到脑后。我们对望着。这是我们的初识,从此,我的生命里多了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

回忆总是让人感慨。拿出她送我的萧管,本想吹一首快乐的曲子,可是一到嘴边,流淌出的却是离别的哀伤曲调。

“邶的美好被打破了。作为邶军的首领,我必须战斗去了。她约我在城之角楼见面。我去了,却迟迟不见她那姣好的身影。我焦急地徘徊着。终于,她从一段倒塌了的城墙后面走了出来,脸上带着泪痕。我知道,她舍不得我。她递给我一支萧管和一只竹管,竹管里有一株茅草芽。她说她也有一株,作为信物,她还说她会一直等,直到我回来。我答应会保护邶,保护她,然后,转身离开。我不敢回头看她,我知道她一定在流泪。我怕看见她的泪水,我也怕她看见我的泪水。”

回忆至此,我哽咽了,曲子也戛然而止。我不知道那会是我们的永别,否则,我一定会多看她一会儿,不,是陪在她身边。

“三个月后,邶的许多村镇都被攻破了。我们随着敌人的踪迹回到了我生长的地方,也是我和她认识的地方。然而,这还是我们的故乡吗?房屋倒塌了,还有烧焦的痕迹;地上都是尸体和鲜血,村里已经没有一个活人了。她呢?我发疯似的在村里寻找。我多么希望找不到她,起码说明她还活着。可是……

她还是穿着那一袭白衣,静静地躺在一片废墟之中,好像只是睡着了一般。只是,她嘴边那抹淡淡的血痕告诉我,她的确死了。她手里还握着那株茅草芽。我很想哭,可是却没有眼泪,只有椎心的痛。我把她安葬了,和我的茅草芽一起,而把她的茅草芽留在了身边。“

现在又是三个月过去了,可是邶的状况越来越差。我们都没有失去斗志,我们都执著地要为所爱的人报仇。只是,我们应该怎么战斗?

外面响起了战鼓声,敌人的夜袭吗?我拿上兵器,跃上白马,带着我的士兵,向敌人冲去。

为了保护,为了报仇,这是最后一搏

仅供参考 欢迎采纳 希望帮到你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