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想下载一些中文系的毕业论文,哪位大侠帮帮忙

关于毕业论文书写格式 (参考某一学校的要求) 论文书写格式 论文全部要采用word 来书写 学位论文一般应包括下述几部分: 论文首页格式: 其中学位论文题目用 黑体二号 字,其余用 宋体四号 字 论文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简明、恰当,一般不超过25个字。

中文摘要及其关键词(宋体5号字b5排版): 4论文第二页为500字左右的中文内容摘要,应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 学位论文摘要是学位论文的缩影,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

论文摘要应尽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少用公式字母,语言力求精炼、准确。 在本页的最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5个。

英文摘要及其关键词(宋体5号字b5排版): 论文第三页为英文摘要,内容与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相同。 学校名称:东北师范大学 院(系)名称:计算机系 本科生学号: 学 位 论 文 题 目 学 科、专 业: 计算机科学技术 本科生姓名: _____ _ 指导教师姓名: _________ 指导教师职称: ___________ 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系学位评定委员会 年 月 摘 要( 粗宋体居中四号字) (空一行) 摘要内容(宋体5号左对齐) (空一行) 关键词:词1、词2 目录: 论文各章节的详细目录。

格式如下: 计算机概论 ……… ………………………………..……1 1.1 计算机产生……..…………………………………………..1 1.2 计算机的发展……………………………………………..2 1.3 计算机中的进制 …………………………………………3 一 二进制表示法…………………………………………..….3 第二章 计算机文化基础 ……………………………………….6 其中:“章”部分使用 宋粗体四号 字;“节”部分采用 宋体5号 字 引言(或序言)(宋体5号字b5排版): 内容为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某方面的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 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 4 要求采用宋体5号字b5排版。

每页36行,每行32个字。页码打印在页面下方中间位置,论文装订后尺寸为标准b 5 复印纸的尺寸。

页眉部分奇数页使用“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系学士学位论文”,偶数页使用论文题目的名称。 论文中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或分章)编号。

图序及图名置于图的下方;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论文中的公式编号,用括弧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 学位论文一律在左侧装订,要求装订、剪切整齐,便于使用。

论文字数控制在1万字至3万字之间。 宋体3号字居中显示 (空一行) §1.1 宋体4号字居中显示 (空一行) 粗宋体5号字左起 正文部分宋体5号字,语言要简练,不能有错字、别字。

也不能有错误的观点。 参考文献: 按学位论文中所引用文献的顺序、列于文末。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文献是图书时 ,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附录: 包括放在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的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论文打印日期: 仅供参考。

2.古琴的知识古琴的历史和有关知识谁知道呀

古琴音乐的概况 古琴又名“琴”,因缚弦七限又称“七弦琴·。

琴体由面板和底板胶合而成,形狭长。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徽”。

唐朝诗人刘长卿诗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其“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则指的是古琴的音色。

关于古琴历史的长短众说不一,有说伏羲神农削桐为琴,绳丝为弦,有的说起源于更早的巴比伦文化,但都无从定论。 以 ”“舜作五弦之琴。”

及《战国策》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这些记述除了说明“琴”的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之外,还说明了它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已有了相当范围的影响和应用。

公元前433年战国曾侯乙墓的出土“琴”,其整体的结构形制,面板、底板、岳山、弦轸、雁足及缚弦的方法,这些基本结构都与今天还能见到的唐、宋以来的传统古琴完全一样。 所不同的是,琴身较短,仅67厘米,缚琴弦十根,琴面上刻有方圆形线条浅槽,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琴”,缚弦七根,体长82.4厘米,形制与曾侯乙墓的出土“琴”一样,属同一种乐器,琴面虽仍有浅槽形痕,然从琴的内侧侧边,离琴尾全长的三分之一处(约五度按音的位置)磨损的痕迹分析,有可能增加了五度音的按音演奏。

这两张出土“琴”与现存唐代以来的古琴,不论在结构形制还是演奏方法,都是同出一源,一脉相承。它们作为古琴的前身,并发展成唐宋以来的古琴,是符合乐器发展从简到繁、从多形到定形的逻辑轨迹的。

《诗经》等文献记载与出土“琴”的实物,其年代相近可以说是文实相符,所以古琴有着近三千年的历史的说法是确凿可信的。 自南朝丘明(公元494—590年)的《碣石调·幽兰》文字谱,经1426年的《神奇秘谱》、清末《琴学丛书》至民国的《梅庵琴谱》,至今存见有一百五十部之多的琴谱谱集。

其中累计有三千余首的琴曲曲谱。这些时空跨度一千五百年的音乐,有孔于寄情空谷幽兰、抒高风清气的《碣石调·幽兰》、有以《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聂政刺韩王”的故事为题材的四十五段大曲《广陵散》、有反映东汉后期的民族战争,及蔡文姬不幸身世的十八段的《胡笳》、有以苏武故事为题材表现了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的《汉节操》、有表现南宋时 期忧国忧民的《潇湘水云》……。

古代的音乐家从音乐的角度反映历史题材,并且题材之重大、数量之多在我国的民族器乐音乐中,古琴音乐确是首屈一指。琴曲中还有一批表现古代文人较为崇尚的淡泊避世归隐山林的乐曲,如《平沙落雁》、《渔歌》、《渔樵问答》、《山居吟》等,其志趣及意境可归纳为“轻、微、淡、远”四个字,不像前一类琴曲有背景题材,有故事梗概。

这类琴曲适合表现某种幽深的意境、某种清淡的情趣。因此,历来深受琴家和文人的青睐。

理论方面,自魏晋嵇康的《琴赋》,经宋朝朱长文的《琴史》,到明末清初的冷谦《琴声十六法》、徐上瀛的《溪山琴况》等大量琴论专著,涉及了古琴音乐的美学、琴律音调、琴家传略、乐器制作、演奏手法及琴乐诗词等,可谓蔚然大观。 仅一首《碣石调·幽兰》已倾注了几代琴家的心血,单一部《神奇秘谱》就可列出多门课题进行专题的学术研究。

在这条琴乐长河中,远则可探源千年前古代音乐家们的创作思维、创作方法和渗透其中的美学内涵,以及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中国与外国在音乐文化方面的交流;近则可顺其踪痕,寻迹五百多年来琴家们音乐思维的变迁,和近现代音乐发展所依托的传统根基。 当今很多音乐史学家思考探讨着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的体系建设,我们相信丰富的古琴音乐则可为之提供大量而可靠的古代音响实例和有关的理论依据。

在整个民族音乐范围内,古琴音乐丰富的遗产价值,使其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且已为越来越多的专家所关注。 海内很多著名的中国音乐史专家,对古琴音乐几乎都曾有过深入的研究,并视古琴音乐为中国古代音乐研究中的必修课程。

甚至有的还亲自操缦练习,籍以加深对琴乐的了解。他们关于琴乐理论研究的论文,论理独到精深而使专业古琴家表示惊叹。

海外及港台有些艺术院校音乐系科的有识人士,明令开设古琴专业课程,有的还规定学习中国乐器的学生必修一年古琴音乐。 几所有有名的高等学府的东方音乐史课上经常播放着古琴曲《广陵散》、《流水》的乐声……。

这些都说明了古琴音乐的学术地位和文化内涵是举世公认的,它已超越了本国国界而在更大范围内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音乐确是没有疆域的,中国古琴家出访海外演奏古琴也已不为鲜见,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古琴,近几年来更是年年不断。

他们学习古琴音乐,既不因语言所碍而无法交流;也不因碧眼金发种族不同,弹奏《潇湘水云》、《渔樵问答》就缺少了东方古典韵味。从东邻日本到西欧英、法、德、荷等国,有主持“东京琴社”者、有组织欧洲“古琴雅集”发表古琴音乐论文专著者,也有不止一次举办古琴专家独奏音乐会、录制音响发表者。

有的欧洲留学生学成回国,即以中国的古琴登台演出。因此,中国的古琴音乐艺术已成为了国际文化交流中一项引人注目的内容。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