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确实有肾虚,不仅无效而且对脾胃有害。原因是什么?
  • 对于这种脾肾两虚,补肾伤脾胃的矛盾疾病,我们该怎么办?
  • (1)健脾和胃、燥湿行气: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
  • (2)风药治湿,亦升阳:羌活、独活、柴胡、防风。
  • (3)甘淡,又浊阴:茯苓、泽泻、半夏。
  • (4)酸、甘、养阴、敛阴、防升、散、渗、益阴:白芍。
  • (5)苦寒,清热散结:黄连。
  • 总而言之:

今天的话题是:

确实有肾虚,不仅无效而且对脾胃有害。原因是什么?

很多粉丝朋友咨询:平时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精神萎靡,咽喉口干,盗汗潮热,小便黄,便秘,舌红少苔,或舌裂等症状。

也有粉丝朋友反馈:经常腰膝冷痛,手脚冰凉,怕冷,拉肚子,小便清亮,舌胖,水滑等症状。

也有这些肾虚的症状,吃了很多补肾的药。肾虚症状未改善,但脾胃虚弱夹湿的症状,如精神萎靡、四肢无力、食欲不振、饮食无味、消化不良、脾胃虚寒、口干舌燥、大便不规则、尿频、舌上有明显齿痕、舌苔厚腻等。,还是这些脾胃虚弱的症状本身。

这种脾肾两虚,单独补肾的时候,容易导致虚而不补,脾胃越吃越不好。

主要是因为补肾中药太油腻,增加了脾胃的负担,影响了脾胃的运化功能。

对于这种脾肾两虚,补肾伤脾胃的矛盾疾病,我们该怎么办?

首先要健脾祛湿。

李东垣的《内伤外伤论》中说:“脾胃虚弱,则懒倦,四肢不收。秋季干燥时,湿热较低,体重疼痛,口苦舌燥,食之无味,大便不规则,小便频数,见肺病,恶寒,苦恼,不乐。所以,就是因为阳不升。叫做升阳益胃汤。

指出当出现神疲乏力、神疲乏力、四肢无力、体重减轻、口苦口干、食欲不振、饮食不当、大便不调、尿频、肺系疾病、微恶寒、面色凄惨不愉、脉沉缓、舌质淡、苔厚腻等脾虚湿盛的复杂病症时,可用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

生益胃汤来源于李东垣辨证论治理论中的“肺脾胃虚损方”。

《黄帝内经·经络论》说,“饮入胃,溢精,失脾,散精,失肺,疏水道,失膀胱经,五脏并行……”

所以所谓“肺脾胃虚弱”,其实是指脾胃虚弱,脾胃化生之精不能溢于肺,肺得不到滋养的一种疾病,也可以简单概括为“土不生金”。

临床上我们治疗很多肺部疾病,一般都是从脾胃入手,这就是为什么。

本方主治“脾胃阳弱,湿热中阻,阳郁,浊阴郁结,内生热滞,土不金”症状。

具有健脾益肺、升阳祛风、除湿清热的功效。

生益胃汤由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陈皮、茯苓、泽泻、半夏、黄连、独活、羌活、防风、白芍、柴胡、生姜和大枣组成。

本方严谨,用药清淡,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以益气健脾,祛湿清热为根本。

根据升阳益胃汤的病机,本方可分解为五个部分。

(1)健脾和胃、燥湿行气: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

这组药对其实就是一个补气的基本方子——四君子汤。

陈皮半夏四君子汤就是六君子汤,出自《药真人真事》。

原文指出:“气虚有痰者,书上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上重下轻,六君子汤为主。”

所以这组健脾和胃、燥湿行气的组合,实际上是由健脾化痰祛湿的六君子汤和黄芪组成的。

《吉杰滋补剂》说:“此足为太阴、阳明之药。六君子助阳和胃,脾胃以上诸药也(人参、外科、茯苓、草、陈皮、半夏),加黄芪,润肺强身……”

所以这一组药物除了加了黄芪比六君子汤略强之外,疗效和六君子汤差不多。

这对药性味甘温,健脾益气,化痰祛湿,行气解郁,主要针对脾虚、生痰、气滞的病机。

改善脾气虚弱、痰湿阻滞的面色苍白、声音低沉、气短乏力、食少便少、舌淡苔白等症状。

再来看第二组药物。是啊。

(2)风药治湿,亦升阳:羌活、独活、柴胡、防风。

该组药物属于补阳风药,专为升脾、喜燥恶湿而设,主要针对整天昏昏沉沉、头面油腻等症状。

叶的《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湿土盖多则阳运,阳明则阳运,阴则安。

《医方集》云:“风能胜湿,物湿,风吹而干。”羌、杜、方、秋、熊、藤都是祛风药,使汗中之湿得以释放,进而散诸邪气。

《医方考卷四脾胃门》说:是方子,羌活、独活、防风、柴胡可升清阳之气,而搜百结之湿。

因此,它被用来治疗风:

那么一升脾阳就有助于脾气清水谷。

然后二风药比较干,燥能胜湿。脾不升则痰湿易生。风药能胜湿,助健脾药祛湿。六君子汤健脾益气,扶正祛湿。风燥,能祛湿祛邪。

值得注意的是,应用时应严格控制该组药物的剂量。

对于脾胃虚寒明显者:风药用量宜少,以免升散过多,浪费气血,使虚者更虚。

痰湿阻滞明显者,风药用量略重,以助杨琪上升,增强燥湿健脾之功。

中焦的脾胃是气机的枢纽,只有脾气上升,胃气下降,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全身的气机才能正常运转。

故用其与逆风药同升阳。

用以下渗透性弱的药物降浊阴。

(3)甘淡,又浊阴:茯苓、泽泻、半夏。

茯苓,味甘,无毒。入心脾肾经。

《史记·龟策列传》是用松神茯苓做的,而且是用绳结做的。小的如拳头,大的如水桶,外皮皱黑,内质淡白。最好是坚定的,大的。

《崇元》云:茯苓,此松树之精,土气所成,故味甘平,有土中之力,枢机旋转。

茯苓,作用于脾胃,能健脾祛湿,控内外旋,通上下。是一种标本兼治的常用药。本方用之,降阴降浊。

泽泻味甘、淡、寒。肾经和膀胱经。

其与茯苓同用,以增强茯苓的清阴化浊之功。

《正义》云:泽泻产于水中,味淡,体质较轻,故最善漏水道,能通经小便。

李时珍:湿热渗透,痰饮。

半夏,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

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肿散结的功效。

供我们自己使用:

一、以祛湿化痰之功,以半夏为主,茯苓、泽泻为辅,加强祛湿化痰、降阴降浊之功。

第二,以化痰祛湿、散结为功,配合黄连散结。

《正义》说:此事之长,在于“开宣传,滑下去”二字。之所以能清痰浊,是因为它能开、能泄、能滑。

张谷云:半夏和胃气,脾燥湿,用于止痰饮。

《投机录》上说:天津湿气不足之人,必投之,致灾。

因此,茯苓、泽泻、半夏这一对主要是起到了化阴泄浊的作用。

与第一组药物配伍,可升清降浊,升脾降胃,升脾胃为气的枢纽,使中焦脾胃之气可达,周身之气则舒。

但升阳药有升气机之弊,降阴药有益阴损阴之弊。所以要用酸甘药物收敛,甘寒药物滋阴,防止耗气伤阴。

因此,李东垣使用了第四组药物——白芍。

(4)酸、甘、养阴、敛阴、防升、散、渗、益阴:白芍。

黄芪、人参、柴胡、羌活、独活、防风、半夏等。甘温、辛温、温燥,易燥热伤阴。

白芍,苦、酸、微寒,入肝脾经。

能养血滋阴、敛阴、平肝阳;

白芍的涩味一方面可以防止辛温药燥热伤阴;

另一方面,白芍能养血滋阴,补虚。

再者,白芍能平肝阳,因为脾土亏虚,土不生肺金,肺金亏虚,所以肝木易亢盛,所以与白芍平。

《正义》说:白芍味苦微酸,能益太阴脾阴,而大气散漫亦能益肝阴,柔化肝气过犯。

张杰谷云:白芍,清肝,平脾肺,平胃气,止泻益中,健脾,调血,清殷琦,抑逆,又叫芍药,是益下腹的必备药材。

可见白芍在调和肝脾肺三脏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你可能会有同样的疑问:既然脾阳虚,阳气不升,为什么要先用苦寒的黄连,再用六君子汤和黄芪?

(5)苦寒,清热散结:黄连。

黄连,苦而寒。入心、肝、胃、大肠经。

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散结散结的功效。

神农本草说:苦而寒。主要热量。

《别录》云:微寒。五脏之寒热……五腑之寒热

《正义》说,“黄连苦寒,其主皆湿热郁结”。

刘河间云:黄连须兼辛散,以开郁,而苦能燥湿,寒能胜热,其气平。其他苦寒药多释放,但连、白能降火除湿,止泻利便。

可见升阳益胃汤用的是黄连:

一个是用来燥湿的;

二是用于清热;

第三,用于散湿热;

第四,可以缓解补气药物甘温、助热、阻气的弊端。

第五,与陈皮、半夏同用,祛湿化痰。

由此可见,黄连虽然用量最少,但地位十分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用了益气健脾的药物后,会出现上火、痰多、腹胀等症状。加入黄连不仅不会伤脾胃,还能消除补气药物的副作用。

总而言之:

肾虚,虚不补,脾胃损伤,可用李东垣升阳益胃汤,六君子汤,黄芪健脾益气,配合风推药升阳化湿,甘淡药化湿泄阴浊,有升有降。但阳升易散多,甘淡,易伤阴津。湿郁则热郁,气虚则气滞。所以芍药用来养血敛阴,黄连用来燥湿解郁。诸药合用,具有升脾降胃、升清降浊、除湿隔热的功效。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