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诗经中什么风七月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

豳(音bīn)

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2. 诗经幽风七月讲的是什么

棦G86 :你好

《诗经 豳风 七月》:

题解:一幅瑰丽的农耕图。

豳(bīn)地在(在今陕西栒邑县、邠县一带)。公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七月》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它的作者当是部落中的成员,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极准,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正如姚际恒《诗经通论》所说:“鸟语虫鸣,革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职,狩猎藏冰,祭献执宫,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无体不备,有美必臻,晋唐后陶、谢、王、孟、韦、柳田家诸诗,从未臻此境界”(引同上)。

全诗八章,每章各十一句,基本上是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的。这首诗按时序叙事,很象是一首农历诗,类似后世民歌中的四季调或十二月歌。

这就是《豳风 七月》所写的华丽诗篇。

3. 【《诗经》中的有些诗真是奴隶写的吗,比如《豳风·七月》.】

说到这个问题,我想啰嗦一下.在这里借用一下扬之水先生的说法:说《诗经》是“民歌”,这个“民”和今天所指的“民”不是一回事.《诗》的时代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为宗法贵族体制所笼罩的社会.后世所谓官僚、文人、民间这些概念,那时都还没有.《诗》中大部份作品很难用后世的概念,说他是“民间文学”.就算背认为是“各地民歌”的《风》中的大部份的诗,其精神境界,生活态度,以及提及的生活用度也不可能属於奴隶.《风》中相当一部份诗,明显可看出是贵族所作.当时庶人生活水平低下,条件恶劣.物质条件极端恶劣又怎麽有余力创造精神财富呢.《诗》不是出自里巷歌谣,雅、颂不是,风也不是.《七月》是写“劳动者”的故事,但是不见得就是出自“劳动者”之口,“写劳动者的歌”和“劳动者唱的歌”原本不是一回事.当然,我们谁也不能对此下定论,说农事诗一定是或不是出自农民之口.后人对《七月》的作者有多种看法,很多人就认为是《毛序》中提到的“周公”所作.但也有人认为如果不是长期躬耕陇亩之间的人写不出这么亲切有味的诗.既然作者已不可考,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以上并非确切答案,只望能供Lz作一参考.对《诗经》有更多的认识.。

4. 《诗经·邠风·七月》里“葵”是什么菜

冬苋菜

清嘉庆进士吴其浚,自翰林院修撰官至湖南等省巡抚,官职显赫。这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读书人,做官做学问两不误。他的难能可贵之处,是特别留意各地物产丰盈贫瘠与民生之关系,并且根据耳闻目睹之田野考察,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的文献,编写成了《长编》和《图考》两部巨著,成为我国十九世纪植物学极其重要的专著。他在《图考》中即把“葵”列入蔬菜类的第一品,言明“葵”就是冬苋菜:叶片圆如猪耳朵,绿的正艳,甚至连叶梗色泽也是绿茵茵的特别诱人。

冬苋草的学名称冬葵,别名为冬寒菜、葵菜、冬寒(苋)菜,皱叶锦葵。一年生草本,不分枝,高1米,茎被柔毛。叶圆形,5—7裂或角裂,直径5—8厘米,基部心形,裂片三角状圆形,边缘具细锯齿,同时极皱缩扭曲,两面平滑无毛或疏被糙伏毛或疏被星状毛,在脉上尤明显。叶柄细瘦,长4—7厘米,被疏柔毛。花小,白色,不显著,直径约6毫米,常单生或数个簇生于叶腋间,近于无花梗或具极短花梗。小苞片3枚,披针形,长4—5毫米,宽1毫米,疏被糙伏毛。萼浅杯状,连同萼裂长8-10毫米,萼5裂,三角形,疏被星状柔毛。花瓣5,较长于萼片。

西周时的蔬菜种类不多,大约有二十多种,而葵是当时及很长一段岁月里的主要品种,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以”种葵“列为第一篇,元代王祯的《农书》还称葵“百菜之王”,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才正式把它列入草类了。冬苋菜南北各地都有,吃法则略有不同。《汉乐府·十五从军征》“舂米持作饭,采葵持左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显然,这里的吃法是做汤,吃到嘴里滑不溜溜的好香。

如今,葵即冬苋草大约在南方数省,还能品尝到它的美味的。”松下清斋折露葵“,这个曾经被经常吟诵的古老菜蔬,在外来品种肆意横行的神州大地,依然顽强地存活着。

5. 诗经·国风·七月里的月份是指农历还是阳历

“七月”,指的不是阳历七月而是(bin第一声 豳历)农历七月。

在农历里,一二三月表示的是春季,四五六月是夏季,七八九月是秋季,十到十二月是冬季,所以农历七月恰恰是由夏入秋的时节。 “七月流火”的真实意思,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春分点的缓慢移动,距今两千多年的《诗经》时代里谈及的“流火”如今在中原地区观察,大约是农历八月时候的事情了。 “七月流火”还有另一种意思是: “七月流火”的“火”指的是大火星。

火星是一颗大行星,而大火星则是一颗恒星。它是天蝎座里最亮的一颗星,中国古代也称之为心宿二。

它是一颗著名的红巨星,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所以才由此得名的吧。 “流”是一个动词,这里指星的往西运行,落下。

希望可以帮助你解开困惑。

6. 《诗经·豳风》中的《七月》一文,周历“七月”指的是夏历几月

我国古代有夏历、商历、周历之分。在汉代实行太初历以后,历法才基本固定下来。夏、商、周三历的主要区别,在岁首的不同,又叫“三正”。1、周历以通常以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2、殷历以建丑之月,也就是冬至所在月的后一个月(即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3、夏历以建寅之月,也就是冬至所在月的后第二个月(即后世常说的阴历正月)为岁首。但周朝是周历、夏历同时使用的。所以,《诗经》中出现了两种历法并存的现象。其实,夏历也就是现在的农历

月建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周历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季节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冬 冬

殷历 十二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季节 冬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冬

夏历 十一 十二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季节 冬 冬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诗经》要看具体诗篇,如《小雅•四月》用夏历,《豳风•七月》是周历和夏月并用。

《诗经•豳风》中的7a64e59b9ee7ad9431333236356662《七月》一文中的“七月流火”之“七月”是指夏历的七月(相当于公历八月),“一之日”其实是“一月的日子”中的“一月”是指周历的一月,也就相当于夏历的冬月,即十一月。“二之日”、“三之日”可依此类推。在诗中,两种历法的表述是有区别的。

《诗经•小雅》中还有《六月》一篇,资料写“六月”为周历,夏历则为四月是对的。因为从该篇的意思上理解,说的是盛夏六月,按照上表,那就是周历六月,二不是夏历六月。因为如果是夏历六月,那么周历就是八月,八月是秋季。关于《六月》一篇是我自己的理解,有什么问题的话请大家指正。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