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传统雕塑的传承

传统雕塑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从材料和工艺上讲,有泥塑、陶艺、石雕,木雕、金属铸造以及骨雕、牙雕、玉雕等等,这些材料与工艺遍及古今中外,并不能界定什么是传统雕塑;从种类上讲,它主要有石窟雕塑、庙宇雕塑、陵墓雕塑、民俗雕塑等。为了诠释“传统雕塑”这个概念,我们须从最具代表性的石窟雕塑说起。因为这一类雕塑在中国传统的艺术长河中分布之广,数量之多,延续时间之长,题材之丰富,都是其它类雕塑无与伦比的。如果给传统雕塑下一个定义,应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自古沿袭、世代相传的审美、题材、技法等继承和发展的雕塑现象。

说起传统雕塑的传承,敦煌彩塑最具代表性,它不只是历时最长,保存的历代雕塑最丰富,而且因为敦煌地接西域,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又是青藏和蒙古两大高原的交接处,因而它凝结,继承了多方面的雕塑精华。那么这種兼收并蓄,千年不断的传承动力是什么?是宗教信仰和它的载体石窟。石窟是从印度传来的一种佛教信仰形式,佛教提倡隐修遁世,故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凿窟修行。后来随着佛教世俗化,芸芸众生也需要朝山拜佛,于是开窟造像蔚然成风,千百年来传统雕塑就是因为这种精神需求而传承发展不绝于世。然而随着现代宗教信仰的淡化,人们朝山开窟的传统逐渐消亡,传统雕塑似乎穷途末路。虽然寺庙雕塑还有延续,但远不能与过去相比。加上受浅薄寺主的干扰和雕塑者的不走心,传统雕塑的艺术境界已远不能与盛时同日而语。我想说的是,传统雕塑与宗教信仰及其石窟寺载体辅牙相倚,没有了传承发展的条件,传统雕塑自然孤掌难鸣。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给传统雕塑开辟一个出路,营造一个生存发展的空间,或许是我们最应该探讨解决的问题。

传统雕塑与其传统题材是相辅相成的。传统雕塑自古以来基于本民族的审美、技法、工艺,表现的都是本民族的传统题材。就像传统戏剧一样,它本就是以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特色,如果把它换成现代剧目,那就成了现代戏。同样,传统雕塑如果表现现代题材,那就不成其为传统雕塑。另外传统雕塑即便表现的是传统题材,却不遵循传统雕塑千百年来积淀的艺术形式、审美特点、表现手法,那也不成其为传统雕塑。我见有些同行做的所谓传统雕塑,用草泥表现一个古装人物,手法还是学院派的那一套,雕塑上一点不讲求传统的审美意趣和技法特点,那他的作品传统何在?

传统雕塑的本质和工笔画一样,是“线的艺术”。我认为中国传统雕塑和传统壁画在审美观念上一脉相承,它们都反映了古人对人体解剖的淡化,而对“线”的格外偏好,无论画法、塑法皆求造型工致、线条流畅、敷色浓重。所不同的是,雕塑上的线条流畅是在三度空间的流畅。比如传统雕塑上的衣纹,是对丝缎形态的提炼,一根长长的线条,随着身体结构的起伏婉转,在任何角度看都是一根气韵贯穿的流畅的线条。无论早期的阴刻式,阶梯式,还是后来的泥条式或波浪式衣纹,无不追求着线条的优美畅达。为了这个审美目的,传统雕塑必然要舍弃人体解剖上的琐碎细节,而把雕塑的轮廓及表面的曲面归纳得概括而严整,以便线条在雕塑上能够舒展而流畅。我们还能看到,随着壁画上线描的发展,越到后来,雕塑上的线条越丰富越与绘画上的线描趋同。而这些古人积淀的艺术精华和审美经验,只有在传统题材的雕塑上才能放射出光辉。而如果表现在现代题材上,即便你采用的是传统工艺,那仍然不能视为一件传统雕塑。因此我认为,传统雕塑只有因袭传统题材,遵循传统审美和技法,或许才更具有传统雕塑的意义和价值。

敦煌莫高窟彩塑迟早是要毁灭的,这是自然规律。然而它的雕塑风格、审美经验、工艺技法,却是我们可以保留传承的。敦煌彩塑是一种发展于当地的千百年来世代相继的敷彩泥塑,它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衰落,处于失传境地。欣慰的是敦煌彩塑被列为非遗保护,而我作为传承人创办了莫高里工匠村,目的简单,就是想让古老的彩塑技艺存活下去。今天雕塑杂志开设传统雕塑论坛,探讨其传承发展,其本身就具有弘扬并养护民族文化之根的重要意义。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