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禽流感?

禽流感一般指人感染禽流感。它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禽流感病毒属于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对鸡和火鸡的致病性,可分为高、中、低/无致病性三个级别。由于禽流感病毒血凝素结构的特点,鸟类一般都会被感染。当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发生基因重组,结构发生变化,获得了感染人的能力,就可能导致人感染禽流感。到目前为止,可以直接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有H5N1、H7N1、H7N2、H7N9、H9N2、H7N9。其中,2013年3月在人类中首次发现的高致病性H5N1亚型和新型禽流感H7N9亚型尤其引人关注,不仅造成了人类伤亡,也严重损害了家禽养殖业。

禽流感的症状

根据现有人感染H7N9和H5N1禽流感病例的调查结果,潜伏期一般在7天以内。

在发病初期,患者表现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烧和咳嗽,可能伴有头痛、肌肉疼痛和全身不适,以及流鼻涕、鼻塞和喉咙痛。部分肺部病变严重或病情发展迅速的患者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呼吸道症状出现早,一般在发病后一周内,持续时间长。部分患者治疗一个月后仍有剧烈咳嗽和咳痰。在疾病早期,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常提示肺部病变进展迅速,将迅速发展为严重缺氧和呼吸衰竭。重症患者发展迅速,大多在5 ~ 7天内出现重症肺炎。他们的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它可以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一些患者可能出现纵隔气肿和胸腔积液。相当比例的危重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系统或器官损伤或衰竭,如心肌损伤引起的心力衰竭。个别患者还表现为消化道出血、急诊溃疡等消化系统症状,部分危重患者出现昏迷、意识障碍。

人是如何感染禽流感的?

禽流感病毒可以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感染人。人也可通过直接接触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禽流感病毒而感染。传播也是通过飞沫和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如果直接接触到带有相当数量病毒的物品,如家禽粪便、羽毛、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还可以通过结膜和破损的皮肤引起感染。目前,没有人传人的确切证据。

目前认为H7N9禽流感患者是通过直接接触禽类或被其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和环境而感染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仍为散发。虽然出现过个别家庭聚集性病例,但目前尚未发现该病毒具有持续的人际传播能力。

人禽流感易感和高危人群

易感人群一般认为自己在任何年龄都是易感的,但13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更高,而且病情严重。从事禽类养殖的人员、发病前一周内到过禽类饲养、销售、屠宰场所的人员、与不明原因死亡或感染或疑似感染禽流感的禽类密切接触的人员为高危人群。

如何检查和诊断禽流感?

大多数人感染禽流感后白细胞水平低于正常值,其中淋巴细胞水平不高甚至下降。如果血小板水平降低,就要考虑是否有严重感染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要结合凝血分析结果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综合鉴别。生化检查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C反应蛋白、肌红蛋白升高。

影像学检查发现,肺炎患者肺部出现片状阴影。患者重症进展迅速,双肺可见多个磨玻璃影及肺实变影像,可合并少量胸腔积液。ARDS发生时,病变分布广泛。

最可靠的方法还是病原体检测。抗病毒治疗前,有资质的医疗单位应采集呼吸道标本(如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气管抽吸物或呼吸道上皮细胞)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实时荧光PCR检测)和病毒分离。

人禽流感患者除禽流感病毒感染外,早期常出现细菌感染或继发感染。长时间或大剂量使用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使用不当后,也可发生真菌感染。因此,临床上应多次进行痰液培养和呼吸道抽吸物培养,检查细菌和/或真菌的种类及其敏感或耐药类型,以便合理选择抗生素,指导临床治疗。

如何治疗禽流感?

人禽流感感染的治疗策略主要是在适当的隔离条件下,给予对症维持,抗感染,保证组织供氧,维持器官功能。

对症维持主要包括卧床休息、生命体征动态监测、物理或药物降温。抗感染治疗包括抗病毒(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等。)和抗细菌、病毒、真菌,但强调临床治疗时机要“早、快、准”。特别是在使用抗病毒药物前要采集呼吸道标本,尽量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对于临床认为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的病例,也可以在发病48小时后使用。

保证组织氧合是维持重危患者重要器官正常功能的核心,可通过选择鼻导管、口/鼻罩、无创通气和有创通气进行。

具体的治疗方法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药物滥用和操作不当,产生耐药性,延误病情。

如何预防禽流感?

如何预防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1.健康的生活方式

加强体育锻炼,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不吸烟,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

2.保持房间干净。

使用可水洗的地垫,避免使用难以清洗的地毯,保持地板、天花板、家具、墙壁的清洁,保证排水渠道畅通;保持室内空空气流通。每天开窗两次,每次至少10分钟,或者用排气扇保持空空气流通;尽量去空气不流通的地方。

3.注意饮食卫生。

禽肉、禽蛋食用时要彻底煮熟,加工、保存食品时要生熟分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搞好厨房卫生,不吃生禽和内脏,解剖活(死)禽、畜及其制品后要彻底洗手。

4.发现疫情时,应尽可能避免与禽类接触。

尤其是儿童,应避免与家禽和野鸟密切接触。

5.注意家用电器的消毒。

禽流感病毒不耐热,100℃1分钟即可灭活。对干燥、紫外线、汞、氯等常见消毒剂敏感。

曾经威胁人类的禽流感

h7n 9:2013年3月在中国上海和安徽发现。

H5N1:香港一3岁男童感染N5N1 H5N1:1997年。

H5N2:人类感染H5n2发生在台湾省H5N2:2004年。

H9N2:香港一男孩感染H9N2病毒H9N2:2003年。

H7N9:荷兰80多人感染H7N7:2003年。

H7N2: H7N2:2003年,美国一名男子被确认感染H7N2。

H7N9:加拿大确诊1人感染H7N9 H7N3:2004年。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