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符号阵矩是什么采用的文学作品批评
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
这是格雷马斯提出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 格雷马斯(1917—1993年)是法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符号矩阵”是他根据法国结构主义创始人列维·斯特劳斯的二元对立模式扩充发展而来的一种符号分析模式,他将列维·斯特劳斯的简单的二元对立,扩充为四元,使得叙事分析的实现更为完善。这种分析方法其实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命题与反命题”,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符号矩阵”不无裨益。
格雷马斯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语言学家索绪尔和雅各布森关于语言二元对立的基本结构研究的影响,他们认为人所能接触到的“意义”,产生于“语义素”单位之间的对立,也就是说,“语义素”本身并不能产生“意义”并为人所领会,而是“语义素”之间的对立关系以及基于这种对立的相互作用才产生出了所谓的“意义”。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对叙事作品的解读当中,就要特别关注其中的“对立”。
对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实体与实体的对立面、实体与对实体的否定。我们要特别理解对立面与否定的概念,这将在下面的图式中得到展示。
解释文学作品的矩阵模式:设立一项为故事元素为x,它的对立面一方是反x,与x矛盾但并不一定对立的是非x,反x的矛盾方即非反x,如下图所示:X 反X 非反X 非X 文学故事起源于x与反x之间的对立,在叙事进程中又引入了新的因素,于是出现了非x和非反x,当这些因素都得以展开,故事也就完成。使用符号矩阵理论的基本方法:一、确定那个x。
在细致阅读故事文本的基础上,我们要确定文本中最为基本的要素来作为x。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这一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分析的成败优劣。
除了依靠文学感知能力外,也有一些方法可循。即,文本中的关键要素往往会明显地反复出现,我们就需要对之进行细致考察,衡量它是否足以作为主导全篇的x。
有时这个关键要素并不是以单一形象反复出现,而是以多个形象的组合出现,这就需要多一道工序,从这些丰富的形象中寻找具有同一性的“义素”。最佳的效果是你能提取出一个简单的概念甚至是一个字,然后进行推演,再确定出它的对立项和另外两个矛盾项。
二、分析叙事结构。有了第一步的工作,第二步就呼之欲出了。
弄清楚这篇叙事文本的所有要素之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立足于这些基本要素来考察整个故事结构、情节方面的发端、演化、结局,我们也可以藉此来弄清作者创设出的这个叙事结构所隐喻的内涵是什么。特别强调的是,这种“符号矩阵”理论在实际操作中,很像是一种文字游戏,因而它最终推演出的所谓“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往往与我们的直观感悟相去甚远,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大可不必为最终得出结论的荒谬而震惊,因为,倘或一切都是看起来的那样,也就不需要理论这个玩意儿来添乱了。
换言之,这是因为有了理论的存在,每个人的个性化的、多样的理解才能寻找到自己的根据意义。理论内容到此结束。
在网上有很多运用“符号矩阵”来分析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的文章,水平参差不齐,大家可以找来看看,但切忌被其思路所左右。毕竟,一个有新意的思路就已经是成功的一半了。
下面是对《聊斋志异》中《鸲鹆》一篇进行“符号矩阵”分析的案例,供大家参考。首先是《鸲鹆》的原文故事:王汾滨言:其乡有养八哥者,教以语言,甚狎习,出游必与之俱,相将数年矣。
一日将过绛州,去家尚远,而资斧已罄,其人愁苦无策。鸟云:“何不售我?送我王邸,当得善价,不愁归路无资也。”
其人云:“我安忍。”鸟言:“不妨。
主人得价疾行,待我城西二十里大树下。”其人从之。
携至城,相问答,观者渐众。有中贵见之,闻诸王。
王召入,欲买之。其人曰:“小人相依为命,不愿卖。”
王问鸟:“汝愿住否?”言:“愿住。”王喜,鸟又言:“给价十金,勿多予。”
王益喜,立畀十金,其人故作懊悔状而去。王与鸟言,应对便捷。
呼肉啖之。食已,鸟曰:“臣要浴。”
王命金盆贮水,开笼令浴。浴已,飞檐间,梳翎抖羽,尚与王喋喋不休。
顷之羽燥。翩跹而起,操晋音曰:“臣去呀!”顾盼已失所在。
王及内侍仰面咨嗟,急觅其人则已渺矣。后有往秦中者,见其人携鸟在西安市上。
此 毕载积先生记。然后是分析:《鸲鹆》中,x是人,反x是反人(指王爷,因为他象征着权势,而权势对人进行着压迫),非x是非人(指鸲鹆,它是动物,显然是非人),非反x是非反人(我们很难明确地发现文中有非反人为何的直接描述,这是故事结构缺失的一环,因而恰恰也就是蒲松龄所要表现的那一环。
经过推演,我们可以明白,与动物相对立而与权势不同的东西,同时它又是人的一种特质,那么它就是人道。)。
于是我们可以明白,这篇故事展现出了人与非人(鸲鹆)所产生的一种美好的感情并对其进行了褒扬,批评了反人(权势)对人的压迫(故事中人与人的社会地位的差异,权势者对于弱者的漠视),最终的主旨在于人道。对“符号矩阵”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反思 康建伟 阿尔吉达斯·于连·格雷马斯(1917~1993年)是立陶宛裔的法国著名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曾主编。
2.符号阵矩是什么采用的文学作品批评
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
这是格雷马斯提出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格雷马斯(1917—1993年)是法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符号矩阵”是他根据法国结构主义创始人列维·斯特劳斯的二元对立模式扩充发展而来的一种符号分析模式,他将列维·斯特劳斯的简单的二元对立,扩充为四元,使得叙事分析的实现更为完善。这种分析方法其实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命题与反命题”,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符号矩阵”不无裨益。
格雷马斯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语言学家索绪尔和雅各布森关于语言二元对立的基本结构研究的影响,他们认为人所能接触到的“意义”,产生于“语义素”单位之间的对立,也就是说,“语义素”本身并不能产生“意义”并为人所领会,而是“语义素”之间的对立关系以及基于这种对立的相互作用才产生出了所谓的“意义”。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对叙事作品的解读当中,就要特别关注其中的“对立”。
对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实体与实体的对立面、实体与对实体的否定。我们要特别理解对立面与否定的概念,这将在下面的图式中得到展示。
解释文学作品的矩阵模式:设立一项为故事元素为x,它的对立面一方是反x,与x矛盾但并不一定对立的是非x,反x的矛盾方即非反x,如下图所示: X 反X非反X 非X文学故事起源于x与反x之间的对立,在叙事进程中又引入了新的因素,于是出现了非x和非反x,当这些因素都得以展开,故事也就完成。使用符号矩阵理论的基本方法:一、确定那个x。
在细致阅读故事文本的基础上,我们要确定文本中最为基本的要素来作为x。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这一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分析的成败优劣。
除了依靠文学感知能力外,也有一些方法可循。即,文本中的关键要素往往会明显地反复出现,我们就需要对之进行细致考察,衡量它是否足以作为主导全篇的x。
有时这个关键要素并不是以单一形象反复出现,而是以多个形象的组合出现,这就需要多一道工序,从这些丰富的形象中寻找具有同一性的“义素”。最佳的效果是你能提取出一个简单的概念甚至是一个字,然后进行推演,再确定出它的对立项和另外两个矛盾项。
二、分析叙事结构。有了第一步的工作,第二步就呼之欲出了。
弄清楚这篇叙事文本的所有要素之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立足于这些基本要素来考察整个故事结构、情节方面的发端、演化、结局,我们也可以藉此来弄清作者创设出的这个叙事结构所隐喻的内涵是什么。特别强调的是,这种“符号矩阵”理论在实际操作中,很像是一种文字游戏,因而它最终推演出的所谓“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往往与我们的直观感悟相去甚远,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大可不必为最终得出结论的荒谬而震惊,因为,倘或一切都是看起来的那样,也就不需要理论这个玩意儿来添乱了。
换言之,这是因为有了理论的存在,每个人的个性化的、多样的理解才能寻找到自己的根据意义。理论内容到此结束。
在网上有很多运用“符号矩阵”来分析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的文章,水平参差不齐,大家可以找来看看,但切忌被其思路所左右。毕竟,一个有新意的思路就已经是成功的一半了。
下面是对《聊斋志异》中《鸲鹆》一篇进行“符号矩阵”分析的案例,供大家参考。首先是《鸲鹆》的原文故事:王汾滨言:其乡有养八哥者,教以语言,甚狎习,出游必与之俱,相将数年矣。
一日将过绛州,去家尚远,而资斧已罄,其人愁苦无策。鸟云:“何不售我?送我王邸,当得善价,不愁归路无资也。”
其人云:“我安忍。”鸟言:“不妨。
主人得价疾行,待我城西二十里大树下。”其人从之。
携至城,相问答,观者渐众。有中贵见之,闻诸王。
王召入,欲买之。其人曰:“小人相依为命,不愿卖。”
王问鸟:“汝愿住否?”言:“愿住。”王喜,鸟又言:“给价十金,勿多予。”
王益喜,立畀十金,其人故作懊悔状而去。王与鸟言,应对便捷。
呼肉啖之。食已,鸟曰:“臣要浴。”
王命金盆贮水,开笼令浴。浴已,飞檐间,梳翎抖羽,尚与王喋喋不休。
顷之羽燥。翩跹而起,操晋音曰:“臣去呀!”顾盼已失所在。
王及内侍仰面咨嗟,急觅其人则已渺矣。后有往秦中者,见其人携鸟在西安市上。
此 毕载积先生记。然后是分析:《鸲鹆》中,x是人,反x是反人(指王爷,因为他象征着权势,而权势对人进行着压迫),非x是非人(指鸲鹆,它是动物,显然是非人),非反x是非反人(我们很难明确地发现文中有非反人为何的直接描述,这是故事结构缺失的一环,因而恰恰也就是蒲松龄所要表现的那一环。
经过推演,我们可以明白,与动物相对立而与权势不同的东西,同时它又是人的一种特质,那么它就是人道。)。
于是我们可以明白,这篇故事展现出了人与非人(鸲鹆)所产生的一种美好的感情并对其进行了褒扬,批评了反人(权势)对人的压迫(故事中人与人的社会地位的差异,权势者对于弱者的漠视),最终的主旨在于人道。对“符号矩阵”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反思康建伟阿尔吉达斯·于连·格雷马斯(1917~1993年)是立陶宛裔的法国著名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曾主编《符。
3.桃源梦境与归去来兮
为何我的学生不做那些语文练习?这还得从人的一生语言发展的各个阶段说起—— 人的一生的语言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因此,人的语言教育也应该有阶段性。
语文教学承担着语言教育的重任,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从研究人在不同阶段的语言发展入手。那么,学前的0-5岁,小学6年、初中3年和高中3年各个阶段学生语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 心理学教育专家早就研究出0-6岁婴幼儿发展各阶段的“敏感期”。
他们认为:出生至3岁,吸收性思维和各种感觉的敏感期;1岁半至3岁,语言发展的敏感期;1岁半至4岁,器官协调,肌肉发展及对小型物体发生兴趣的敏感期;2岁至4岁,关心真实和现实事物,意识到时间和空间的顺序的敏感期;2岁半至6岁,感觉精确化的敏感期;3岁至6岁,受成人的影响的敏感期;2岁半至4岁,学习写字的敏感期;4岁至4岁半,对顺序排列的敏感期;4岁半至5岁半,阅读的敏感期。(摘自深圳市康宁医院儿童教育宣传栏)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我国研究学龄前儿童语言教育张明红编著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也指出:出生后半年至1岁左右为喃语阶段;从1岁左右开始说话,进入单词句阶段;大约1岁半以后进入双词句阶段;大约在2岁半以后进入实词句阶段;大约5岁左右进入成人句阶段。
(见书第7页) 这样看来,儿童在学龄前就可以初步完成识字、写字和阅读三项语言学习的基本任务,而我国语言教育的现状是把识字和写字延迟至小学低年级阶段,把阅读延迟至小学高年级阶段,如此阶段性任务的混淆与滞后,实在是大的失误。如不少小学生进入学校后不爱学语文。
我以为,学前的0-5岁,首先抓住1岁半至3岁的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关注儿童由喃语进入单词句,进入双词句,最后进入实词句的各个阶段,让儿童借助各种资讯和媒介去完成最基本的识字教育。
其次,抓住2岁半至4岁,学习写字的敏感期,让儿童在写好字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增加识字量。第三,抓住4岁半至5岁半,阅读的敏感期,让儿童进入优美的文学世界和玄妙的科学世界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成人句阶段。
总之,这一阶段是在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的前提下,让儿童自由地发展自己的语言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目前倡导的“亲子共读”。 进入小学阶段就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了。
既然是正规的学校教育,就要体现出学校语言教育的高度——即进行正式的“书面语言”的教育了。例如识字和写字。
识字应引入“文字学”知识,学习规范的汉字知识,领悟生动活泼的汉字文化;写字应引入书法知识,既避免写错字,又可以练好字,还可以得到汉字书法文化的熏染。而阅读可分两条线,一条是符合儿童或少年心理特征的国学经典(注意,是读经典而非“经”,需要我们从经史子集中筛选)诵读,侧重于民族语言的积累和民族文化的熏陶(这一阶段是黄金记忆时段,学习方式类似于古代私塾的教育方式);另一条则是符合儿童或少年心理特征的主题式阅读和写作,侧重于现代语文致用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基础的培育,可大量引入中国现当代作家和外国作家的文学和科普作品。
这一阶段学习评价应该是多元的、宽松的、自由的,重在语言的记忆和积累,重在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重在培养儿童体验式、探究式的阅读和表达。 进入初中到初中毕业,就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
这一阶段语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规范不同文体类型的语言表达,换言之,就是要进行正式的“文体语言”的教育了。具体来说就是“实用类文章”“文学类文章”和“论述类文章”的语言运用都必须规范。
初中3年“文学类文章”可贯穿始终,“实用类文章”可在前半段完成,“论述类文章”可在后半段完成。体验式、探究式的阅读和表达始终是能力培养的重点。
进入高中,就是我说的“经典-专题研究性学习”了。它以文史哲政经等经典著作为经线(其中文学是主线);以评价、论述文史哲政经等经典著作的“论述类文章”为纬线;以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即阅读、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体验式、探究式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具体学习语言的时候,即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关注他们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以期达到言语表达时的严谨、缜密和滴水不漏。(参考唐建新老师文)总之,高中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来进行缜密且富于批判性的思考,为高等院校、为未来社会培养出多元化、具备创新精神的全面的人才,而不是整日去做那些费时耗力的对提高这一阶段语言能力没有实际意义的所谓优化设计的“练习册”。
这也是为何我的学生不做那些语文练习的原因。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大量充斥着品质低劣的教辅类读物,什么同步新手册、中考点点通、高考核按钮等等,并有向学龄前儿童蔓延的趋势。
或许,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两句话:1、如果我们只看眼前利益,那就让孩子拼命做各种练习题吧;如果着眼孩子一生的发展,那就让孩子们阅读经典吧!2、因为少年儿童的艺术初感是能受用终身的。15岁以前的读书历程,会使孩子们成年之后变得自信而且满怀抱负。
链接:为何我的学生不。
